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
常 娜
(南京大学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9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范围上讲不仅指国际关系领域的变化,而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制度、经济、科技等等领域。从时间上讲,世界局势的变化、世界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是长期的,不会在短期完成。新兴国家的崛起虽然势不可挡,但是旧势力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1) 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访问时间:2019年7月10日。 因此对大变局的研究也不应局限在“100年”这个时间段里,而是应该回望过去几百年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同时观察分析其他国家在面临历史大变局时所采取的方法、措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本文试图从历史中获取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英国是历经近代世界大变局成功脱颖而出的典型案例。1660年到1815年间,英国超越其欧洲竞争对手,成长为世界领先的经济和军事大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中世界财富和权力不断转移,而这一转移进程带来了欧洲主要国家分化。面对欧洲形势急剧变动,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生活巨大变化,国内国外形势的动荡,英国处理内政外交的成功经验对今天中国有着一定意义。虽然当前中国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几百年前的英国处境并不相同,形势更为复杂,挑战更为严峻;但是,英国在崛起过程中超越西、荷、法等国的经历和经验,尤其是为适应世界变化而采取的内政外交政策,如创新的制度改革、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海洋战略、重视科技发展等对中国应对大变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探讨。
18世纪的欧洲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同时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纪,为它在19世纪获得全球霸权铺平了道路。有观点认为英国是靠武力及殖民扩张政策得以称霸,也有学者将其崛起完全归功于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认为扩展海外贸易是英国成功的关键要素。但是细观历史可以发现,英国的兴起,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完成的。下文从以下几点展开阐述:一是资产阶级革命后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这种创新性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温和、渐进、平稳,保证国内有稳定的环境。二是基于工业革命发展经济并最终成为世界工厂。三是实施积极的海洋和殖民政策,以及符合国家利益的大战略,为经济发展寻找充足的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四是英国科技发展的成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英国称霸全球的奠定阶段,英国早已放弃中世纪时期对欧洲大陆领地的执念,不再和周边邻国因欧洲领土产生纷争,而是放眼世界,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政府为扩展市场和原料产地更为重视海外贸易及其在全球殖民地的利益。英国虽然参与了多场欧洲混战,但其总体目标是保证自身安全,维持欧洲均势的同时不断拓展海外势力,在系列战争中夺取战败国的海外领地而不是欧洲领土。
Obviously,Theorem 1 generalizes Theorem A for cases n=1 and k≥3 by replacing the non-zero constant c with a function c(z) which is holomorphic and non-vanishing in D.
由图3可知,采用渐变Al1-xGaxN作为缓冲层的样品B的最大量子效率为20%,要高于以AlN为缓冲层的样品A的13%,可见缓冲层材料的不同也会影响到GaN阴极的光电发射效率。
一、温和、渐进、平稳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创新
从16世纪开始,木材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英国工业发展所需的能源需求,煤炭逐步成为工业加工所需能源的主要来源。到18世纪初,英国森林消耗殆尽,出现燃料危机。冶金行业受到影响,需从国外进口金属。18世纪中叶开始冶金技术变革,采用新的冶炼方法,用煤代替木炭。英国开始在开发和使用煤炭方面占主导地位,煤炭开采量和钢铁的熔炼量大大增加。18世纪期间,英国生铁产量增加了8倍。早在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工业产值就已经是欧洲第一,是工业化程度最深的国家。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产值占欧洲工业产值30%左右,GDP占欧洲的25%左右,其中矿产达到70%,金属45%,织物29%。工业发展所需原料量大增,但其产地分布不均,因此要求降低运输成本,改善交通道路。煤炭成为主要燃料后,随着铁路和蒸汽机的推广大大缩减了运输费用,又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便利的交通密切了国内消费者联系,同时也把海外产品运到英国,扩大海外商业活动。
光荣革命后英国立刻开始了地区争霸,直到 1815 年,英法之间一直存在不间断的军事冲突。虽然短暂合作过,但在这百年间的欧洲大规模战争中,英法都站在对立面。不过,这些战争并非全是单纯英法争霸,部分与宗教有关。英法两国的宗教战争在威廉三世去世后基本停止,敌对重心从宗教领域转向经贸领域,英法争霸的重点开始集中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为争夺美洲和亚洲的控制权展开激烈角逐。在经历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于1713年签订《乌特勒支和约》明确了“势力均衡”原则,而英国完成了近海防御。最终在 18 世纪后期的七年战争中——最大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冲突之一,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
(3)对接接头刚性拘束焊接裂纹试验 试验标准:试验按照《对接接头刚性拘束焊接裂纹试验方法》(GB/T 13817—1992)进行。
英国的争霸过程在放弃大陆扩张之后果断转向海洋,不再因周边领土主权争议而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此举并不是放弃参与欧洲政治,大陆政策转而为海外扩张保证稳固后防。英国崛起后期和大陆国家发生的战争不再是为争夺欧洲大陆领地,而是扩展到全球利益,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从表1中可见几次重要争霸战争后英国获得的殖民地。
二、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发展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
工业革命和经济大发展为英国称霸全球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此时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英国。英国得以主导国际分工,塑造国际经济和世界秩序。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人类进入机械时代。工业革命的成果为英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工业化国家及世界工厂。随着机器改良、技术进步,纺织、能源、交通等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大增加,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工业部门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纺织工业的中心,全世界近半数的机械化纺纱机和织布机都在英国工厂。纺织机和蒸汽机的改良除了促进本行业发展,也将改革发展动力传播到其他行业。世界半数的煤、铁、棉花都是由英国生产或加工。
近代英国通过温和、渐进、平稳的制度创新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科技发达提供了保证。英国能在近代历史大变局中逐个击败争霸对手稳步前进,可以说内部要归功于其稳定的政局。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有效实施国家大战略和对外战略的根本前提,健全的制度则是稳定政局的保障。英国通过适时适度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成功保证了社会稳定,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国内没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政治动荡。
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运用国家力量通过内外政策、立法等手段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本国经济。这种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动而调整。比如《航海条例》《谷物法》等的颁布,在当时为保护本国企业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随着贸易量增大,对市场的需求变大,以及英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又被重商主义政策代替。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这一方面源于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小企业具有灵活性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英国有大量的技术工人,这些工程师大多为私人工厂工作,注重利润和经济效率,并且致力于开发市场所需的新技术。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基础。19世纪30年代英国拥有雇佣5 000名员工的大型钢铁公司,但是也有更多人数少于50名的中小企业。19世纪中期英国共有近700家制造公司,其中三分之二企业员工少于10人,人数上百的企业只有十几家。可见,中小企业是英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和保护小企业的竞争活力成为英国产业政策的突出特点。
很多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施工管理存在疏漏,急需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例如,很多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不服从管理,违规施工问题屡见不鲜,从而对工程进度产生了极大影响。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没有对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重视程度,即使佩戴安全防护装置,也容易在工作中出现意外,再加上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不明确,无法实现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有效排除。当工程建设工作结束之后,部分施工企业的竣工检查工作流于形式,竣工质量无法把握,让建筑物在后续使用时暴露出质量问题。
在对外政策上,英国运用国家力量保护工商企业并帮助他们拓展海外市场及原料产地。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法国等逐一在同英国的殖民战争中落败。通过商业殖民战争,英国不仅控制了制海权,还夺取了传统强国在海外的大片殖民地,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必需的资本、市场、劳力和原料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殖民地为加速英国工业化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助力,是生产消费所需材料的来源地,也是产品销售市场。早在17世纪末,美洲等殖民地就向宗主国出口数量巨大的商品,包括糖、烟草、棉花等。宗主国则向殖民地输出大量的工业制造品。到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人口和商业收入均达到上百万。英国纺织行业的技术突破出现在棉纺业,而英国本土几乎没有这一行业所需的原始材料。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棉纺品出口占英国纺织业出口的一半,正是美洲南部种植的棉花,为英国棉纺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原材料。19世纪早期英国商品就已经涌入美洲、非洲和亚洲市场。英国将食物、原材料和商业服务卖给殖民地,英国得以扩大出口商品种类,而不是仅仅出口传统的羊毛织物。随着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加强,印度财富大量流入英国,增加了英国资本积累。英国通过掠夺殖民地积累起了大量资本并投入到本国商业、农业以及工业,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发展海上力量,拓展海外贸易的海洋战略及殖民扩张
英国的国家战略在近代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英国在中世纪曾被来自欧洲大陆的入侵者统治,也因此在英吉利海峡两端都有领土,在近代以前维持大陆领地是其对外战争的原因之一。然而,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扩张政策并不成功。14到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并未给英国带来新的大陆领地,其在欧洲大陆仅有的加来港后来也被法国占领。
英国崛起的对外战略最大特点,首先是海洋趋向政策,也就是所谓“蓝水政策”即发展海上力量、拓展海外贸易、争夺殖民地。强大的海军不仅能够保证英国国家安全,也能成为英国不断对外开拓的工具。在拓展海外的同时,英国并没有放弃欧洲大陆,而是采取双向战略,面向海洋及海外殖民地的同时也面向欧洲大陆,努力维持欧洲均势。其次是把殖民扩张奉为基本国策,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夺取了西班牙海上霸权,通过海洋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最后是在发展海上力量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采取灵活结盟的策略。
英国逐步崛起成为欧洲强国并最终夺取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场战争,其外交政策有着一贯性和连续性。伊丽莎白之后英国参加欧洲战争基本上都不是为了获得欧洲土地,而是为保持欧洲均势或是为争夺殖民地。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到一战之间,英国再没和西欧国家发生过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国家发展方向开始转向海洋。“谁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本身”,过去单一的欧洲大陆领土扩张政策逐步转变为“大陆趋向”与 “海洋趋向”并重,并开始建设全球贸易航线和强大海军。鉴于当时海军军力的实际情况,最初的海洋政策主要是本土防御为主。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后结束本土防御政策。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数次英荷战争削弱对手的海上竞争优势,确保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维护本国海上贸易。从伊丽莎白到克伦威尔再到查理二世,英国一直致力于开拓全球贸易航线,并建设一支强大的能够跨洋作战的海军。
近代英国的制度创新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英国光荣革命后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比同时代其他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现代意义的议会民主制度。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推进了国家发展。英国的民主运动相对温和,较少使用暴力手段,一般不提特别激进的要求,仅对选举权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可以预防革命。另一方面是光荣革命后的财政、金融改革,以及缓步增税的财政手段。财政改革在为国家行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的同时,把国民利益同国家战略绑定,增加了国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政府是开发殖民地还是对外战争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英国在崛起初期,国力并不如法国强盛,却能在18世纪一系列对法斗争中胜出。除政治制度先进外,金融领域的改革也为之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的成就使英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国债制度、关税保护和对殖民地的掠夺以及殖民侵略都为其带来了巨大利润。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威廉三世带领下学习荷兰的金融制度,发行大量国债并建立了英格兰银行。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由王室控制的财政制度。这些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英国政府筹措资金的能力,也成功将英国各阶层利益同政府绑定,成为政府的债主,支持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金融制度改革的另一好处是避免通过加税筹措战争经费,大大降低了因开征高额战争税而导致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其强大有效筹集钱款进行作战的能力是英国在系列争霸战争中获胜的重要保证。
同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还在加强君主权力的时候,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并率先开展政治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王权受到限制,议会逐步成为国家的决策机构,稳步向现代民主国家迈进。这一系列的变化有效缓解了英国内部的社会矛盾,成为英国崛起的制度基础。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叛乱法》《三年法案》等,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和基本框架,大大约束了国王独断的权力——君主进行宣战签约等权力受到了法案和议会的严格控制。议会开始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成为英国权力的中心。这是英国走向责任内阁制的开始。政治制度的革新为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发展和海外扩张创造了良好环境,奠定了基础,保证了社会的平稳。
表1 争霸过程中重要战争及获得的殖民地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开始着手建立全球贸易航线和强大海军。到克伦威尔时期,打通海洋通道建立贸易和殖民地帝国通过《航海条例》和三次英荷战争得到初步实现。光荣革命后,英国呈现 “以商业立国”的特点。安妮女王曾表示, “本国的利益乃是通过贸易来壮大自己”。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英国虽然参与欧洲政治但是其关注点其实在欧洲以外的殖民地瓜分。18世纪末西班牙和法国的海上力量已经被英国摧毁,其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也被英国夺取。到19世纪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英国逐步走向全球霸主的地位。
一方面,殖民地为英国发展带来遍布世界各地的财富(其中还包括贵金属和重要原材料)、土地、市场,同时可以释放本国的产能。17、18世纪英国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也不断加大,英国经济发展愈发离不开殖民地开发。另一方面,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为英国海军在全球范围的行动提供了保证。英法两国在非洲、西印度、东印度和美洲都针对殖民地展开争夺。英国成功在扩张过程中占据了诸多处于重要交通通道或物产丰富的海岛,如西印度群岛、好望角、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 和马耳他岛等。西印度群岛岛屿的甘蔗种植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英国国内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岛屿还具有战略地位,能成为大西洋中的海军基地,使得海军进行全球范围的护航和作战成为可能,可确保战略资源的获取和战略通道的安全。
86 Adva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英国外交的特点是既重视传统又讲求实际,灵活处理内外事务。在争霸过程中,广施结盟战略,对付主要对手国家。如下表(表2)所示,从光荣革命到七年战争中,不停地变换合作伙伴,每次都能团结一些国家打击共同的敌人,争取利益最大化。既可以同法国、荷兰分别结盟,对抗西班牙等国,也可以联合普鲁士、奥地利等对抗法国。其合作政策有很大的灵活性,注重集中精力对付主要对手,避免多线作战。
帝人富瑞特把SOLOTEX OCTA定位为新一代高功能面料,短纤维将以替代羽绒的中棉结构体为核心展开,还可以作为面向无纺布及其他纤维组合结构体等的纤维材料加以广泛推介。另一方面,长纤维则以运动装等服装用面料为主展开,通过假捻加工和混纺加工、精纺交捻等与其他面料的复合加工,力争面向从服装面料到工业材料的多种领域推广。
索拉非尼是第一个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多激酶抑制剂,目前用于一线治疗及免疫治疗失败患者的二线治疗,其疗效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疾病控制率和显著延长的无进展生存期。本文回顾性分析索拉非尼治疗3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分析了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肿瘤缩小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转移性肾癌临床治疗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表2 主要争霸战争中盟友和敌国
四、重视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升级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升级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和现代世界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科技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目前的全球大变局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中国要想在塑造新的世界秩序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造中国的优势。这部分以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经验为例,希望能够挖掘出英国在发展科技过程中采取的创新手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一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都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出现了培根、达尔文、瓦特等一批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发明家。英国科技发展的经验简单总结有三点,一是专利法的颁布与实施,二是重视人才以及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三是积极将研究成果投诸实践。
1624 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促进英国的技术创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受到法律保护,国家与科技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科技还没有广泛地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英国对科技发明的重视和认可可以说是一种科技制度的创新。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批准了大量的技术专利,18世纪中期每年大约不到300项专利获批,到19世纪中期上升到每年批准4 500左右项专利。获批专利以能源开发为主,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这些专利迅速被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从英国经验可以看出,鼓励和重视发明创造应作为国家战略,而成果只有投入实践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
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英国就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国家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注重人才的交流。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将欧洲大陆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带回英国。同时吸引了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英国工业发展。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成为英国的学术中心。这是国家权力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标志,之后18世纪众多的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对科研和发明创造都起到了推动作用。19世纪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到大学教育中,直接服务于社会。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是衡量一国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的崛起和强盛的保证,科技发展战略应该作为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中国要在新科技革命中获胜,关键看科技创新机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成果转化能力和速度。
各国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着不同形势和挑战,历史的演进也不可能简单重复,但英国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中国应对挑战、迎接机遇还是能提供一些启示。首先,英国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为英国建立了比同时代其他国家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中国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必须稳中求进地深化改革开放。其次,对英国而言欧洲邻国同时也是争霸过程中要挑战的传统强国,因此同西、荷、法矛盾不断。但是总体上讲,在光荣革命后基于资产阶级发展贸易、开拓市场的需要,国家战略进行调整,就不再同邻国因欧洲领土发生纠纷,而是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殖民地瓜分上。对中国而言,在处理同周边国家领土、海洋权益争议等问题上,要考虑到国家利益和战略需要,尽量减少摩擦、寻求共识、发展互利共赢的周边关系。在大国关系问题上,应坚持对话沟通协调合作,避免大国间的战争。最后,英国凭借对专利和人才、教育的重视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力度,成功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契机,长期在科技领域保持世界前列。中国目前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大,未来要在第四次技术革命中引领世界,还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构建加速成果从实验室投入实践的网络。
标签:殖民地论文; 大变局论文; 工业革命论文; 欧洲大陆论文; 经验和启示论文;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