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论文_舒敏

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论文_舒敏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2-0061-02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作文作文,憋死小人"是我常听到的一些学生嘴里冒出的口头禅。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多学生把习作当作累赘,认为习作难,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每次习作,常常是紧锁眉头、冥思苦想,却仍无从下笔,最终也只是寥寥数句,穷于应付,作文教学效果就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成绩的瓶颈。但是,作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成绩,作文是关键。

如何提高习作能力,让小学生乐意写作文,写出好作文呢?我认为必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作文的一种特殊情感,写作起来乐此不疲,不再把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能更好地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正确面对"作文",唤起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作文都具有一种恐惧感,每逢看到题目,便迟迟不能下笔。以为作文是件非同一般的事儿,其实孩子们的生活阅历还是不少的,平常只要有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就叽叽喳喳的,有着说不完的话,可一提起笔来,便觉得没什么可写。"怎么写""写什么""不知道""不了解""没见过""没看到"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应付任务,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出内容单调的"流水账",这些都困扰着学生和家长。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作文到底怎么教。为此,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没有那么难,作文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也不是要编造、搜求离奇或重大的故事情节;作文就是写话,即用笔来说话,只要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同时,小学生喜欢海阔天空地说,我们就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作文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顺其自然,并让他们比一比谁说得通顺、连贯、形象、生动。也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的语言,设计一些说话练习,要求学生仿写。如可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边……一边……"、"先……然后……接着……最后……"、"是……还是……"等句式让学生练习说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主动说话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说的基础,写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小学生就会把习作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来做,也就能写出有童趣的作文来。学生一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再搜肠刮肚、自感无内容,而是有不少内容可写了,从而真正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在我们农村学校小学生作文胡编乱造、言不由衷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真情实感"是对一篇文章内容的起码要求,否则,即使语言文字应用得再妥当,也称不上是一篇好文章。在小学生习作中,编造、说假话的现象何以会屡禁不止呢?我想,没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致于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是主要原因之一。

命题作文是较常用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虽说有着不少的优点,如便于教师统一进行指导、讲评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由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个性爱好、理解能力、语文程度都有区别,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同一个作文题目,有的学生可能会有一吐为快的习作冲动,而有的学生则会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近来开展了什么活动,有哪些见闻,设身处地想像学生所具有的真情实感,然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命题的灵活、自由,常中有变,富有新鲜感,选材面广。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习作兴致就会随即被激发,也就不愁再写出干瘪无味或瞎编乱造、言过其实的文章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兴趣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习作无从下笔的主要原因之,因此,要加强习作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作文做好"开源"工作。

(1)作文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学中我注意因地制宜,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作文的无限乐趣,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扳手腕"比赛、拔河比赛、智力大比拼……据此,让学生写一则"我最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的片断,学生们兴致勃勃,都能较好地把自己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或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

(2)作文和间接生活的联系。

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单从直接生活中去获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间接生活中去摄取一些材料,比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习作的基础,也是根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古人亦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积累的过程。再如我常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多读报刊杂志、多听有益广播、多看优秀的电影、电视……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室里组织学生看了一场关于雷锋叔叔生前事迹的影片后,有的学生在观后感中写到:"看到'雷锋叔叔在客车上掏出自己的钱为丢了车票的阿姨补票,并冒着大风雪帮助阿姨找到了亲人这一幕,我脸上火辣辣的。昨天中午,同桌找我借笔,我怕他弄坏,不想借给他,就骗他说忘在家里了......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位学生不仅写出了真情实感,还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认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无论是直接生活,还是间接生活,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是习作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怎样观察,从什么角度去观察,观察的内容是什么。教师要有具体的目标。有很多事物是学生熟悉的,但却不一定是认识,如:"粉笔"是学生熟悉的东西,可它"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认识得到。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技巧、方法,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只有把习作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作起文来就能左右逢源,不再视作文为难事,从而真正引发其习作兴趣。

四、积极评价,助长兴趣

同一个班的学生作文,肯定有好中差之分,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他的作文水平也是有区别的。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成功的希望,让学生多品尝成功的甘甜,树立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保护其习作的积极性,从而稳定习作的兴趣。

在批阅学生作文中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丝一毫,只要有独到之处,进步之处,就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如"这几个词用得生动、精彩","这里的心理活动写得好!";"你这几句话一加,文章就生动了。";"这次作文有明显进步!";"修改后的文章真是精彩极了,足见你是花了一番心血";"你的自评比老师写得还好!"等等。这样的点评费时少,收效却很高,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怎会不由衷地听老师的话,认真写作文呢!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领域,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真正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内心所感,表自己想表之情,写生活中确实之事,那么就一定能够达到《语文标准》中所提出的:"指导学生习作应该是'表达真情实感,鼓励自主表达,全面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境界。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乐意写作文,写出好作文,都将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论文作者:舒敏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论文_舒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