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解读及建议论文_刘怒涛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解读及建议论文_刘怒涛

刘怒涛(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和整个语文成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者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由于阅读中的生僻字给学生们的阅读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解读;教学建议;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081-01

小学语文教育在母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中也担任重要角色,在应试教育中也占有不少分值。其中,学生阅读的好坏与语文成绩密切相关。低年级阅读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生僻字问题,其次是解决文章的问题。例如:短文介绍了星期三的哪两种校园活动?本文主要讲述了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解读及建议--基于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要求目标不明确

在我们小学阅读的教学中,识字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在文章或句子中看到这个字能认识就行;另一个是会写这个字,并且要求学生知道这个字啥意思、可以组什么词、造什么句子、在作文中怎么表达等等。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生时没有重点,仅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也花费大半节课去讲解。这样没有目标的讲课方式,使学生没有目标的学,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

有的教师在处理课文的生僻字时,只将课文中的生僻字抽出来写到黑板上,然后教学生认识、写,完全和课文的语言坏境脱离了,这种缺乏整体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个字或词的意思,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过于僵化

小学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常都是先让学生通读文章标出不认识的字,然后老师将学生不认识的字写到黑板上教学生,然后在给学生提问几个问题让学生起来回答。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不会让学生有新鲜感,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有倦怠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多,但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理解少。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还是应该摸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数量。

二、低年级阅读教学发展的策略实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有兴趣了自然而然也能投入进去,认真思考文章中出现的每一个心理过程和动作,认真理解文中生僻字在文章中的意思、作用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讲授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秋天的雨和其他季节雨的不同,给学生提几个思考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阅读兴趣。

(二)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与平时所学的字、句的意思有关,与一个学生的语感也有很大关系。阅读是阅读一篇文章,文章的前后都是相互照应的。当你有了好的语感后,即使你不认识这句话的某个字,你也能根据前后文正确的推测出它的意思。通过整篇文章来思考问题才可能思考的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使回答的问题更准确。例如在《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应让学生通读文章理解题目的含义。

(三)坚持在阅读中识字

在阅读教学中,低年级注重词、字、句的教学,因为这是阅读的重点和基础。教材为学生学习词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教师应坚持在阅读中识字,字不离句,句不离文章。生字一般按照课文内容依次出现,教师可以在学生第一次读课文时,帮助学生解决读音上的问题,在理解课文时给学生讲述字义及用法,并用延伸、拓宽知识的方法讲述课文中的其他相关词和需要掌握的但不是本课的字和词。例如:在三年级课文《在牛肚里旅行》,蟋蟀、青头、捉迷藏、疼痛等都属于生词,教师可以在读课文时先不忙于解释词的意思,可以先告诉学生读法。等到第二步讲授课文时在告诉学生蟋蟀、青头、捉迷藏、疼痛的意思,然后根据这些词可以延伸出青蛙、痛苦等词。

(四)让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有人把低年级阅读看成是农民浸种子,种子只有浸充分了,才能发芽。学生阅读时,应先读文章,在读文章时,学生才会有不同的感悟,才会培养更好的语感。指导学生阅读应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要保证学生读的流利,没有错别字,不丢字,不落字,不填字。其次根据课文内容特点给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中,让学生有真情实感的朗读文章,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对于简单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对于稍微难点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进行朗读或老师做示范,学生模仿老师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只读重点句。对于对话式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特别有趣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加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组织比赛竞赛等。让学生有想读好课文的动力。例如,在学三年级课文《去年的树》时,这篇文课属于对话式的,这时就可以让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个做旁白,一个做树根。另一个做小鸟。这样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树根和小鸟当时的真实感受。采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以及教学的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性,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善于思考,在阅读中识字,不学死知识,灵活的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应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0(05):34-50.

[2]陶宏春.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1):61-72.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时机的把握[J].2010(11):21-35.

[4]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31-35.

论文作者:刘怒涛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  ;  ;  ;  ;  ;  ;  ;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解读及建议论文_刘怒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