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用学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_李瑞芳

科学运用学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_李瑞芳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学校 047100

摘 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学具 提高课堂 效率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捆(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的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的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地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要坚持科学、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从三个层面关注评价:首先,注重过程评价,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错或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弄明白新事物时,会表现得惊慌甚至自卑,这时教师尽量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优化教学环境,多表扬,多启发、肯定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温暖、民主、开放、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再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改变过去评价只属于教师“专利”的局面,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活动。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甚至学生评价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培养学生多元的思想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往,从而使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得到升华。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其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其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论文作者:李瑞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  ;  ;  ;  ;  ;  ;  ;  

科学运用学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_李瑞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