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德”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_社会公德论文

论“三德”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_社会公德论文

浅谈“三德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浅谈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着力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提出要切实加强“三德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就从整体上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在内容和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立足点及其重点。“三德教育”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公民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因而是最广泛、最实际的道德建设。正确、全面地理解与认识“三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并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对于促进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形成,无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公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所谓社会公德,简单地说,就是对人们在公共活动、社会交际等一般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要求,用列宁的说法就是“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这方面的道德要求是维持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起码条件。人们公德意识的多寡、公德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社会基本的文明程度。由于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公德教育抓得不实、抓得不狠,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公德意识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的缺乏现象举目可见:随地吐痰,乱弃废物,破坏公共设施,排队“加塞”、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语言不文明、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酗酒滋事等等。这些现象已不同程度影响到了公众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便客观地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从目前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来看,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就是说,作为社会成员首先要具备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讲究卫生,这是社会人个体文明程度的重要特征。其次,要乐于助人,善于帮困济贫。实际上,这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产生的互相依赖关系。第三,由于公共财物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物质保障,也是满足劳动者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共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成员必须要爱护公共财物。第四,保护环境,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对人们提出的新的道德要求。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因此,在现阶段,面对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严重趋势,把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提出来,动员全社会来保护环境,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第五,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起码条件,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要求。所以,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社会纪律和法规,这是一个社会人所必备的文明素质。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中不难发现,社会公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不仅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起广泛的制约作用、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而且还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环节,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层次。这也就决定了它在社会文明生活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二、职业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商业有商业道德医生有医务道德,还有司法道德、教师道德等等。各种不同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调整一定职业活动范围内的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职业秩序,保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很显然,职业道德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具有直接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职业活动中职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具有一致性,并且每个职业工作者都具有平等的劳动互助关系,不同职业之间都具有相互服务关系。因而形成了人人都是被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的社会基本关系。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我们社会各行各业在职业活动中必须推崇的宗旨。在目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们所大力倡导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社会职业工作者,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业务,对工作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出效率、出质量,造福于社会。其次,作为社会职业工作者,还必须诚实守信,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必须诚实讲信用。守法工作(经营),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或集体形象,这是市场经济中的无形资产,是做人之本,竞争中的立身之本。第三,作为职业工作者,必须办事公道,一切行为要讲原则,按规程办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对任何人一视同仁,尽职尽责。否则就会给事业带来损害,给他人带来痛苦,这是职业工作者的职业良心。第四,作为职业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服务群众的意识,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事实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是为他人服务,没有服务意识,职业活动失去了对象,其职业何存?倘若教师不为学生服务,医生不为病人服务,教师和医生职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最高目标。第五,作为职业工作者还必须有奉献社会的精神。实际上,作为社会的人,一方面对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从社会中又得到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换句话讲,一个人如果不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他就不可能得到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通俗地讲,如果人人都只想从社会中获取,不想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失去了基本保证。所以,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取决于人们对社会的奉献。因此,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之一,具有特殊的作用,它对于改善社会风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搞好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们当前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

三、家庭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家庭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细胞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一方面由于西方道德观念的渗入,另一方面由于“温饱生淫逸”的缘故,我国社会传统的家庭根基发生动摇。单亲家庭日趋见多,弃子虐老的现象时有发生,奢侈浪费阔气的风气蔓延滋长。这些扭曲了的行为与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要净化社会风气,确立社会主义家庭道德规范。虽然家庭关系首先是立法的对象,但是更多的家庭关系行为是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节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家庭美德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涵盖了处理家庭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规范,它把家庭关系中的法律义务(赡老养幼、男女平等、夫妻关系等)变成道德责任,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把家庭个人行为变成社会行为,这样就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和睦、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使良好的家风成为促进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推动力。从家庭的教育功能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人的道德观念及规范的形成具有独到作用,家庭教育的好坏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状况。所以,家庭美德教育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关键意义。实质上家庭美德也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缩影。

总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对在不同生活领域工作、生活的群众与个人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但它们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以往一切精神文明的本质区别,也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中其他部分的社会主义性质。“三德教育”实施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能否提高对“三德教育”地位与作用的理论认识,并增强主动地实践认识,又直接影响着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这一战略部署的有效落实。也就是说,实施“三德教育”,前提性条件是要求我们认真解决认识方面的问题,认识到了位,又能一步一步地抓落实,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必然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标签:;  ;  ;  ;  ;  ;  

论“三德”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_社会公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