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金融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金融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转变增长方式的金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九五”期间经济工作指导方针,这是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金融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系统,无疑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困难与障碍

金融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作用,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完善的经营机制,但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使得金融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1.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各种经济关系没有理顺,金融业的作用难以很好地发挥。当前,以政府行为转变、增强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央银行独立实施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离改革的目标相差甚远:领导干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亟待增强,行政性干预经济运作的行为还没有彻底解决;财政调控经济的手段还没有摆脱直接调控的操作方式,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传导系统没有真正建立,调控能力不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难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真正建立,而且出现了借机逃避债务、偷漏税收的扭曲行为,转轨建制工作效果不佳;由于政府、财政、企业改革不到位,使中央银行难以依法行使职能,独立实施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商业银行依法自主经营受阻,根据市场规则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信贷投向相当困难。这样,金融业在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由于中央银行行使职能的独立性差,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张的情况下,往往倒逼基础货币扩大发行,而且在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时被迫按政府的经济政策要求,把重点放在以粗放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收入较高的产业上。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受当地政府区域经济利益的约束,把信贷资金投入到税收大户和效益差甚至无效益的企业或项目,而对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产品的投入相对不足。三是有限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使金融业无法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优惠条件。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应该由商业银行按市场规则灵活掌握,对科技含量高的集约经济发展执行较低的贷款利率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是按企业平均利润率和物价水平等指标综合平衡制定出来的,国家严格控制利率水平实际上形成了吃资金“大锅饭”的局面,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能力。

2.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较弱,投资需求扩张势头不减,发展集约型经济困难。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和信贷计划。就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虽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要求进行了调整,但是调整次数较少,基本上保持数年不变,而且没有上下浮动范围,执行模式僵化,“蓄水池”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就再贴现利率来说,再贴现的基本条件是商业票据,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商业企业效益差,资金紧张,造成商业信誉度不高,商业票据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且不很规范。商业银行票据贴现贷款业务量小,贴现利率不灵活,弱化了中央银行吞吐货币能力,在控制贷款总规模,影响贷款成本的作用发挥上反应迟钝,抑制或刺激信贷资金需要的功能下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媒介物是国债,而我国中央财政1981年才发行国债,真正的二级市场在1990年才初步形成,国债市场不是很发达,市场基础还不是很雄厚,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数量少,中央银行利用国债来吞吐基础货币的传导机制缺乏应有的基础。信贷计划作为当前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很大程度上只能表现为总规模的控制,在信贷投向上管理偏松,加上资金需要旺盛的压力和基层银行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造成信贷资金向粗放经营项目倾斜,而且国家不断调整信贷计划,致使信贷计划在控制信用总量、调整信贷结构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操作效果的局限性,减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功能,投资扩张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量的资金仍然用于上项目、铺摊子、讲速度、拼资源这样低质量经济增长上,而集约经营产业、产品则依然投资不足。有资料表明,1995年11月底,全国国有单位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为90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而1995年1——10 月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开工项目个数占施工总数的40.6%,比上年同期高 1.2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增幅量比基本建设差9.4个百分点, 比房地产投资低19.5个百分点,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

3.金融服务手段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对金融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要信贷资金向集约型经济发展倾斜,增加其占有信贷资金的份额;二要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提高其直接融通资金的能力,确保集约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三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运用先进科学的金融手段服务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目前来说,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金融转变有一定困难。首先,在经济环境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国家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府,有限的信贷资金规模难以满足日益扩张的投资需求和流动资金需求,如果专门划出一块规模用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势必造成更严重的投资不足,引发“投资饥渴症”,况且在信贷投入具体操作上,很难把握集约型经济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界限,而且商业银行选择贷款项目的自主性较差,因此对集约经营项目实施信贷倾斜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次,当前我国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内容的创新金融工具的运用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制约着企业融资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以债券、期权交易、互换交易等金融工具为依托,面向社会融通资金,能降低融资成本,规避债务风险,是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提高资金使用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我国,由于严格的金融管制、金融业垄断经营、吃资金大锅饭等因素的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相当不充分,有效的创新金融工具得不到开发和应用,严重影响了企业筹资能力。就债券市场来说,由于发行企业债券的规模受限制,程序复杂化,企业难以自主把握债券发行时机,加上债券业管理不规范,利率浮动幅度小,二级市场发展缓慢,不仅难以对集约经营企业实行债券发行倾斜政策,而且使债券信誉度受损,加大企业债券风险度,影响了企业发债的积极性。创新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直接影响企业负债结构的优化和负债风险的合理转化,从而限制了金融业支持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能力。第三,当前我国金融业仍然依靠规模众多的机构、大量简单的手工操作、传统的金融工具,低效益的贷款投入和严格的金融管制提供着低质量的金融服务,这种科技含量低,国际化程度差;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的现实状况很难适应集约经济发展的需要。

4.金融业防范风险能力差,资产质量低,支持集约经营力不从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是企业,促使企业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开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保险是适时合理地配置资金,其主要来源是金融业的信贷投入。但目前,除了受国家从严控制信贷总量的政策约束、银行信贷投入规模收缩外,金融业信贷资产质量状况也使贷款投入能力大大下降。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有问题贷款占信贷资产的比重一直保持下降。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有问题贷款占信贷资产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双呆”贷款达到5%以上, 超出了银行经营的预警线,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维持地方企业必须的简单再生产资金需要的条件下,给予集约经营企业以更多的信贷投入难以成为现实。把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必然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改组、改造企业手段,加强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调整企业资产结构,进行债务重组。这固然对发展企业经济有利,但是在现有社会经济环境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在债务重组过程中,逃避银行债务,加大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问题在所难免。因此,如果不充分估价企业转制和债务重组对金融业的震动程度,不加强贷款风险防范,金融资产质量将会进一步下降,金融业支持企业集约经营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弱化。

二、深化金融改革的思路

1.应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改革政治体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转变政府行为,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协调、服务作用,减少行政性干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增大利用税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力度,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提高公债操作效率,强化财政调控总供需的功能,使之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相一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改革企业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优化负债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营自主性和竞争能力。中央银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是要认真贯彻执行经济工作方针,控制住货币信用总量,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从总量上控制粗放型经济规模,因此应认真贯彻执行各项金融法律法规,真正实现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根据资金供求状况适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扩大对国债市场的操作力度,增强对货币需求总量的控制能力和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能力,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法》要求,依法自主经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为指导,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负债结构,加强财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不断调整信贷结构,用信贷杠杆和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支持集约经济发展。

2.以促进集约型经济增长为重点,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金融业应不断盘活存量贷款,优化增量贷款结构,对集约型经济增长以重点支持。一是在支持基础产业的同时,支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轻纺、轻化工业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新技术开发给予重点支持;二是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投资项目、技术更新改造项目、有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开发;三是充发挥资源优势,对节能降耗技术和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信贷倾斜,对低投入高产出项目重点支持;四是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行科学化管理、内部约束机制完善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五是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六是帮助企业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优化企业负债结构,实现企业债务转化和重组,为企业间的兼并联合提供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业在企业债务重组工作中的主动性,确保信贷资产的落实,提高信贷资产存量的使用效率。

3.逐步推广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为集约经济增长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创新金融工具对支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胆创新,敢于运用,拓宽金融服务领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宽金融管制,创造条件培育和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增强企业直接融资和规避负债风险的能力,为集约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改变金融业外延型粗放经营状况,以适量机构规模、现代金融产品、高效信贷投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集约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要不断探索支持集约经济增长的途径,发挥金融整体功能,为集约经济发展提供银团贷款和社团贷款,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并建立金融中介服务组织,承担企业债务,拥有部分企业股权,以改变金融业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着力点。

4.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是金融业增强对集约经济发展投贷能力,减少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可能带来信贷资产预期损失的重要措施。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盘活,政策性贷款损失和由政府行政干预造成的损失,应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冲销一块,由财政部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保证银行信贷资产的完整性;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增加造成的贷款风险,应由企业通过挖潜搞活,调整产品结构,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上,一要排除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干预,加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力度,依法自主经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二要加强贷前调查工作,选择经营效益好、竞争能力强、有偿贷能力的企业发放贷款;三要在贷款程序上按《贷款通则》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执行贷款审批制度和贷款责任人负责制度,实现贷款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四要结合帐户管理,严格执行《贷款证》制度,强化贷款监督控制力度,防止因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而逃避银行监督。通过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减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因企业转制和债务重组而带来的贷款风险损失。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金融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