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一、HPLC示差折光检测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路立峰,沈伟[1](2020)在《玉屏风方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玉屏风方,为治表虚自汗证的经典名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药组成。玉屏风方在临床中使用广泛,用治呼吸、免疫、泌尿系统等疾病,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总结近10年来玉屏风方制剂在化学成分、工艺研究、鉴别、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玉屏风方制剂质量控制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叶晓芸[2](2020)在《黄杨宁片原料环维黄杨星D和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质量标准是中药发展的关键问题,质量标准是评价中药质量的基本依据,中药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因此,建立科学合理且符合中药特征的质量标准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黄芪口服液(原名黄芪精)和黄杨宁片原料环维黄杨星D为研究对象,对环维黄杨星D的质量标准中的难度较高的关键控制项-含量测定进行了准确性更高的新方法开发,对黄芪精的现行质量标准提高进行了研究。本文建立了黄杨宁片原料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HPLC-CAD)法对3个厂家共12批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及有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酰胺基色谱柱分离;乙腈-100mM甲酸铵溶液(85:15)(混合溶液用甲酸调pH=2.8)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1ml/min,柱温30℃;CAD雾化温度35℃,气压62.2psi;结果:新建立的方法能检测到除环维黄杨星D外的5个有关物质。结果,专属性试验表明阴性无干扰;平均回收率为95.74%,RSD为1.79%(n=6);重复性试验平均含量为84.81%,含量RSD为1.79%。三个厂家12批原料样品中环维黄杨星D含量为79.94%~88.49%,平均值82.20%。CAD对非挥发性物质具有响应均一性,以环维黄杨星D作为对照品外标法计算5个有关物质含量,结果在15.99%~22.15%,平均值20.10%。采用了 HPLC-Q-Exactive对黄杨宁片原料中5个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分析模式为正离子模式。通过对5个有关物质一级质谱、二级质谱数据分析,推测5个有关物质分别是环常绿黄杨碱C(有关物质1)、环黄杨碱D双键加氢产物(有关物质2和4)、环黄杨碱D(有关物质3)、Cyclobuxamine H(有关物质5)。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提高研究包括命名、处方制法、性状、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这六个方面内容。样品来自4个厂家共20批。根据国家中成药命名原则将原名黄芪精更名为黄芪口服液。补充了处方和制法项。修订了黄芪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黄芪对照药材鉴别;改善了展开剂条件,使各斑点比移值更合适。采用HPLC-ELSD法测定样品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色谱柱为C18;以乙腈-水(32:68)为流动相,等度洗脱;理论塔板数计算不得低于8000;结果:专属性试验阴性无干扰;黄芪甲苷平均回收率为95.56%,RSD为1.88%;重复性试验平均含量为0.225mg/ml,含量的RSD为1.27%;黄芪甲苷含量在0.113~0.402mg/ml,其含量限度沿用原标准本品每1ml含黄芪甲苗应不少于0.02mg。采用HPLC-UV法同时测定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的含量。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结果:专属性试验阴性均无干扰;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6.56%、94.45%、100.21%、93.73%,RSD 分别为 0.33%、0.95%、0.78%、0.36%;重复性试验平均含量分别为0.071、0.019、0.051、0.010mg/ml,含量的RSD分别为0.24%、0.33%、0.22%、0.60%;4 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分别为 0.0813、0.0226、0.0238、0.0060mg/ml。芒柄花黄素含量较低且有部分批次没有检测到,故不列入标准草案,其余3种黄酮列入标准草案,3种黄酮总含量范围在0.0148~0.3705mg/ml,平均含量为0.1277mg/ml,含量限度3种黄酮总量不得少于0.10mg/ml。采用HPLC-UV法建立黄芪口服液的指纹图谱,为具代表性和公正性,以4个厂家中每个厂家3批样品生成对照指纹图谱,计算20批样品相似度。色谱柱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5nm。结果:20批样品相似度在0.464(1)~0.704~0.978,相似度平均值为0.847。在此基础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Q-TOF)联用技术,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对黄芪口服液指纹图谱中的色谱峰进行了定性分析。推测5个未知峰的身份,分别为美迪紫檀烷苷、黄芪异黄烷苷、对羟基苯甲酸乙酯、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7,2’-二羟基-3’,4’-二甲基异黄烷。此外,4个厂家的样品相似度差异较大,且同一个厂家相似度批间差异大于4个厂家间。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数据分析,PCA将20批样品分成3大类,其中有两个厂家样品被分成了不同类,采用PLS-DA筛选出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苷这两个差异性成分,表明这两个化合物是上述3种类型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提示厂家在药品生产过程需要关注以上两种成分。

董蒨蒨[3](2019)在《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发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考察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方法:本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对芩芪口服液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考察,以黄芩苷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优化芩芪口服液的提取工艺;通过对芩芪口服液的生药浓度、醇沉浓度和静置时间进行考察,优化芩芪口服液的纯化工艺;通过微生物限度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通过对性状,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药材的薄层鉴别,相对密度,pH,装量及黄芩苷含量的考察,建立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通过稳定性试验,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有效期。结果:芩芪口服液的工艺优化与质量标准建立结果如下:1.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水与药材重量比10﹕1的比例浸泡药材1.5h后煎煮2次,1.5 h/次,合并水提液过滤并浓缩使生药浓度达到1.5 g·mL-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4℃放置12 h后过滤,回收乙醇,用去离子水调节生药浓度为1g·mL-1,4℃放置48 h后过滤,滤液中加苯甲酸钠使其浓度达3‰,灌封。2.根据对芩芪口服液的颜色、状态的观察,确定芩芪口服液的性状为深红褐色液体,有少量沉淀,气清香,味甜,微苦;芩芪口服液的制剂检查结果得出芩芪口服液相对密度不低于1.01;pH在4.6左右;装量不少于标识装量(250 mL)的97%。3.TLC结果显示黄芩、黄芪、板蓝根、连翘、丹参的色谱图清晰,样品色谱图中所显斑点的位置和颜色(或荧光)与对照品、对照药材色谱图的斑点一致,阴性对照位置处没有干扰。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TLC项的要求,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薄层鉴别。4.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芩苷的含量在0.1531μg1.225μg(r=0.999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6%,RSD为1.29%(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不超过2%。结果符合《中国兽药典》(2015年二部)中HPLC项的规定,表明此方法适用于芩芪口服液的含量测定。5.芩芪口服液在加速稳定性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中各项检测结果稳定,可将保质期暂定为两年。结论:本实验室成功制备了芩芪口服液,经优化后的工艺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成本较低,能够作为芩芪口服液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成功建立了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TLC鉴别方法与HPLC测定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来控制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本实验为后续芩芪口服液的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及扩大临床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景文平,陈国俊[4](2014)在《黄芪精口服液制备工艺探讨》文中指出目的:选取最佳的方法制备黄芪精口服液。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从壳聚糖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加入体积4个因素为评价参数,以黄芪甲苷含量最高则最高指标,确定最佳的制备方法。结果:制备黄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A1B2C3D3,即药材8倍水量提取4小时,提取4次,且其影响因素有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壳聚糖浓度。结论:该制型黄芪精口服液稳定性最好,且可重复。

李丽[5](2014)在《膜荚黄芪质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膜荚黄芪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传统药用部位为根,随着世界医疗事业的发展,黄芪的需求和用量逐年增加,这给药用黄芪植物资源带来一定压力。黄芪地上部分产量是根的几倍,但黄芪地上部分的质效研究尚未报道;转基因黄芪、复方黄芪的质效评价尚不明确。所以本实验对不同生物学时期黄芪茎叶进行了质量和功效评价,并与转E0基因黄芪茎叶,复方黄芪进行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营养生长期,2年生和3年生膜荚黄芪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变化分别为0.23010.5367mg·g-1,0.27330.6150mg·g-1,毛蕊异黄酮苷含量变化分别为0.18530.2940mg·g-1,0.21800.3830mg·g-1。秋季采收期,膜荚黄芪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高于黄芪根,3年生的黄芪黄芪根中毛蕊异黄酮苷含量高于2年生。黄芪根中毛蕊异黄酮苷含量高于茎叶,2年生的黄芪黄芪根中毛蕊异黄酮苷含量高于3年生。2.黄芪茎叶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能力,3年生黄芪茎叶水提物抗氧化能力强于2年生黄芪茎叶水提物。黄芪茎叶水提物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并且能诱导细胞的凋亡。其抑制活性为3年生高于2年生,2年生膜荚黄芪茎叶水提液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半数抑制浓度IC50:培养48h、72h分别为624.35ug·mL-1、186.54ug·mL-1。3年生膜荚黄芪茎叶水提液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半数抑制浓度IC50:培养48h、72h分别为574.21ug·mL-1、147.32ug·mL-1。3.采收期转E0黄芪与非转基因黄芪茎叶中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转E0基因黄芪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是非转基因茎叶中黄芪甲苷含量的4.26倍。非转基因黄芪茎叶中毛蕊异黄酮苷含量是转基因茎叶的2.32倍。4.转E0基因黄芪茎叶抗氧化能力小于非转基因黄芪茎叶。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人乳腺癌细胞(MCF-7)培养48h后,转E0基因膜荚黄芪茎叶水提液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转E0基因黄芪茎叶组强于非转基因黄芪茎叶组,IC50为:386.25ug·mL-1、584.86ug·mL-1,培养72h后,转E0基因黄芪茎叶和非转基因黄芪茎叶IC50为:90.72ug·mL-1,156.11ug·mL-1,其抑制活性为转E0基因黄芪茎叶大于非转基因黄芪茎叶。5.单味黄芪根与复方黄芪根中黄芪甲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0.658mg·g-1、0.863mg·g-1。毛蕊异黄酮苷的含量也存在差异,配伍前后毛蕊异黄酮苷含量分别为0.519mg·g-1、0.672mg·g-1。复方黄芪根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含量都高于单味黄芪根。6.复方黄芪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强于单味黄芪,复方黄芪有较强抗氧化性。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为:复方膜荚黄芪水提物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并且能诱导细胞的凋亡。复方黄芪水提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培养48h、72h分别为203.07ug·mL-1、49.69ug·mL-1;单味黄芪水提液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培养48h、72h分别为452.65ug·mL-1、143.44ug·mL-1;其抑制活性为复方黄芪茎叶大于单味黄芪。

霍芳,张志美,王建军,郭时金,周春凤,付石军[6](2013)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示差折光检测器是一种高度灵敏和稳定的检测器,多用于聚合物、糖及有机酸等物质的定量检测。论文对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在检测药物及食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示差折光检测器的更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吴清华[7](2012)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复方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150 mm×3.9 mm,5μm),乙腈-0.1%磷酸溶液(1:2)为流动相,流速为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05 nm。结果黄芪甲苷浓度在(0.01~2)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8%,RSD为2.36%。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朱友林[8](2011)在《HPLC-ELSD法测定龙牡壮骨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龙牡壮骨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器为Varian380-LC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结果:该方法能很好分离被测组分与其他杂质,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峰面积的对数值与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HPLC-ELSD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1mg·mL-1;相关系数r=0.9998;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9.5%(n=9);RSD=0.23%。结论:本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龙牡壮骨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韩凤波[9](2011)在《黄芪甲苷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简化黄芪甲苷制备工艺以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方法:采用HPLC-ELSD法研究了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的条件;黄芪药材碱化处理后,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水提法(时间、温度、提取次数)、回流法(乙醇浓度、碱性、煎煮时间、提取次数)、超声法(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碱性)中各因素对黄芪甲苷提取率的影响;采用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HPD100、HPD300、HPD700、AB-8、D-101)选择分离黄芪甲苷工艺(乙醇浓度、洗脱剂量、速度)条件;研究甲醇不同方法(结晶、洗涤)纯化黄芪甲苷,采用TLC、HPLC、UV、IR对黄芪甲苷进行定性分析。结果:用HPLC-ELSD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切实可行;黄芪药材,75%碱性乙醇(NaOH调节pH11) 3倍量,浸泡4h,促进黄芪皂苷向黄芪甲苷转化(黄芪甲苷含量由0.186%增加到0.257%);黄芪药材加10倍量pH 11的75%乙醇,每次2h,回流提取2次,黄芪甲苷提取率(0.264%)较水提法(0.167%)、超声法(0.165%)及未碱化处理回流法(0.186%)均有一定提高;回流提取物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按照1.8g/L浓度,20%乙醇洗脱去杂后,70%乙醇,1.5BV/h速度洗脱,得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物(黄芪甲苷纯度达89.3%);该分离物以甲醇(45℃)溶解、浓缩近干,少量冷甲醇洗涤去杂,反复纯化,黄芪甲苷收率达到0.25%、纯度达到97.8%,洗涤法损失率(7.14%)比结晶法(13.92%)低,经TLC、HPLC、UV、IR检测,表明甲醇洗涤法纯化效果较好。结论:碱化处理促进黄芪皂苷向黄芪甲苷转化(转化率27.63%),回流法黄芪甲苷提取率(0.264%),D-101大孔吸附树脂、甲醇洗涤纯化黄芪甲苷工艺简单(纯度97.8%以上,损失低于7.14%),优化工艺减小了多糖、黄酮类、蛋白质等杂质对于黄芪甲苷制备的干扰,工艺简便,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孙雪莲[10](2011)在《黄芪苷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开展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中药、天然药新药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科学实验技术开展健脾益气中药对于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理学研究是我们课题组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方向。在前期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探讨了黄芪总苷(AST)对脾虚大鼠胃壁细胞功能及形态的影响,发现AST作为黄芪的主要有效部位,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功能的同时,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维持组织结构完整性,调节整体胃酸分泌的重要作用。AST作为黄芪皂苷类化合物的混合体,是黄芪的有效部位之一;黄芪甲苷(AST-Ⅳ)作为黄芪中的单体皂苷类化合物,被中药药典规定为黄芪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性物质。我们知道,中药多靶点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往往来源于有效部位中多个同类化合物群体的协同作用,单一化合物的活性均不强。因此,以药效为标准对中药有效部位与单体成分进行对比研究,能够揭示中药有效部位与单体的药理作用差异,阐明有效部位中多成分之间相互协同增效的科学意义。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实验对基于胃粘膜保护的AST及AST-Ⅳ的作用及其差异开展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本文旨在以黄芪“健脾益气”作用的中医药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科学实验技术研究黄芪皂苷类有效部位(AST)及单体成分(AST-Ⅳ)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功效,并从多方面对比AST与AST-Ⅳ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SPE-HPLC-ELSD)法测定大鼠血清中AST-Ⅳ含量的方法,比较AST、AST-Ⅳ在大鼠腹腔注射给药后相同时间大鼠血清中AST-Ⅳ的含量,并找出AST及AST-Ⅳ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为后期AST与AST-Ⅳ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中造模给药时间点的确立打下基础,并为两药抗急性胃粘膜损伤药效学作用的差异提供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依据。二、从胃粘膜病理形态学的角度,观察研究AST及AST-Ⅳ不同剂量对无水乙醇致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为了观察药效的累积效应,分别观察给药1次及连续给药4次的药效作用,以期从多层次研究探讨AST与AST-Ⅳ作用的差异性。三、从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AST与AST-Ⅳ预防及治疗给药后对慢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四、从细胞学的角度,观察AST及AST-Ⅳ对大鼠急性损伤的胃粘膜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以期明确这两种药物保护胃粘膜细胞的作用机制及差异。[方法]一、对AST、AST-Ⅳ在大鼠体内AST-Ⅳ的血药浓度及达峰时间考察,采用SPE法提取分离大鼠血清中的AST-Ⅳ, HPLC-ELSD法考察其线性关系及最低检测浓度、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建立AST-Ⅳ含测方法学。分别以AST、AST-Ⅳ(按AST-Ⅳ计20mg/kg相等剂量)两种药物予大鼠腹腔注射,给药后30,60,75,90,105,120min测定大鼠血清中AST-Ⅳ的含量,并对各时间点两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各自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二、在AST及AST-Ⅳ不同剂量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中,以AST-Ⅳ为控制指标,设定AST及AST-Ⅳ不同剂量,并保证二者对应的大、中、小剂量中AST-Ⅳ的含量一致。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ST大、中、小剂量组,AST-Ⅳ大、中、小剂量组,西药阳性对照组。各组分别给予溶剂注射液,AST大(200mg/kg)、中(100mg/kg)、小(50mg/kg)剂量注射液,AST-Ⅳ大(4.08mg/kg)、中(2.04mg/kg)、小(1.02mg/kg)剂量注射液,西米替丁(100mg/kg)注射液腹腔注射。于给药1次90min、75min(分别是AST与AST-Ⅳ各自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后及给药4次于末次给药90min、75min后,用无水乙醇(1ml/100g)灌胃诱导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1h后取腺胃区组织测量胃粘膜损伤分数,并制作石蜡切片做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胃粘膜组织形态的病理变化。三、AST及AST-Ⅳ对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仍以AST-Ⅳ为控制指标,设定AST及AST-Ⅳ高、低剂量,并保证二者对应的高、低剂量中AST-Ⅳ的含量一致。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T高、低剂量预防组,AST-Ⅳ高、低剂量预防组,模型自然恢复组,AST高、低剂量治疗组,AST-Ⅳ高、低剂量治疗组。采用大黄灌胃造成大鼠慢性胃粘膜损伤模型,分别腹腔给予溶剂注射液、AST高(200mg/kg)、低(100mg/kg)剂量注射液,AST-Ⅳ高(4.08mg/kg)、低(2.04mg/kg)剂量注射液。预防组连续给药14d,治疗组造模结束后治疗6d。用扫描电镜观察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及AST与AST-Ⅳ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对其的影响。四、AST及AST-Ⅳ对大鼠急性损伤胃粘膜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早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以及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在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的蛋白表达,并通过CMIASWIN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做定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五、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一、SPE-HPLC-ELSD法研究AST、AST-Ⅳ在大鼠体内AST-Ⅳ的血药浓度,结果表明用SPE法提取分离大鼠血清中的AST-IV,操作简便、去除蛋白效果好,且对AST-Ⅳ有很好的富集作用。用HPLC-ELSD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的AST-Ⅳ含量,能解决成分微量、复杂的血清样品的定量分析问题。其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1.272X+2.98,r=0.9995,最低检测浓度为1.536μg/mL,其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回收率及萃取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成功建立AST-Ⅳ含测方法学。在大鼠腹腔注射等量AST-Ⅳ时,测得AST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在90min左右,AST-Ⅳ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在75min左右。两种药物各时点血清中AST-Ⅳ的浓度前者均是后者3倍以上,且达峰时的浓度前者是后者的3.5倍。AST达峰时血清中AST-Ⅳ的浓度为33.05±5.36μg/mL, AST-Ⅳ达峰时血清中AST-Ⅳ的浓度为9.29±3.63μg/mL。二、在AST及AST-Ⅳ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中表明:给药1次及给药4次中除AST-Ⅳ小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损伤分数和光镜下损伤指数的作用(P<0.05),且AST各剂量组优于AST-Ⅳ各剂量组(P<0.05),AST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其他剂量组(P<0.05),与西药阳性对照组作用相当(P>0.05);给药1次与给药4次相同的剂量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AST各组给药1次作用优于AST-Ⅳ各组给药4次(P<0.05)。三、在AST及AST-Ⅳ对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广泛坏死、破碎、形态模糊不完整,排列紊乱,细胞肿胀、扁平,细胞间无界限,多个细胞挤压扭结成团;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脱落,分泌颗粒稀少;胃小凹结构畸形的。AST高(200mg/kg)、低(100mg/kg)剂量及AST-Ⅳ高剂量(4.08mg/kg),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均能够扭转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上皮的病变,且AST各剂量的作用均优于AST-Ⅳ各剂量,AST高剂量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其余各剂量,与正常组的水平相当;AST低剂量预防给药和治疗给药的作用均优于AST-Ⅳ高剂量。四、从AST及AST-Ⅳ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中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ST各个剂量组、AST-Ⅳ大、中剂量组及西药阳性对照组,Bax蛋白阳性表达减弱(P<0.05), Bcl-2蛋白表达增强(P<0.05);而AST各个剂量组、AST-Ⅳ大剂量组及西药阳性对照组,胃粘膜PCNA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AST各剂量组减弱Bax表达,增强Bc1-2及PCNA表达的作用优于AST-Ⅳ各剂量组(P<0.05),AST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其他剂量组(P<0.05),接近于西药阳性对照组。[结论]一、SPE-HPLC-ELSD法检测AST、AST-IV在大鼠体内AST-Ⅳ的血药浓度,其方法学正确合理。以AST-Ⅳ为指标,可以认为AST较AST-Ⅳ更易于吸收。这一结果为黄芪皂苷类有效部位抵抗胃粘膜损伤作用优于单体成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后期的药效学研究打下了基础。二、在AST及AST-Ⅳ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中证实:AST及AST-Ⅳ对无水乙醇所致的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AST的作用明显优于AST-Ⅳ,且随剂量的增加,AST的优越性更加明显,AST大剂量的保护作用已经接近阳性对照药西米替丁的水平;连续给药4次,AST和AST-Ⅳ均不存在药效叠加的现象;AST单次给药的保护作用优于AST-Ⅳ多次给药。三、AST及AST-Ⅳ对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表明: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的胃粘膜屏障受到破坏,AST及AST-Ⅳ均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的作用;AST的作用明显优于AST-Ⅳ,且随剂量的增加,AST的优越性更加明显,高剂量的作用接近正常组的水平;AST在较低剂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甚至超过AST-Ⅳ高剂量的作用效应。四、AST及AST-Ⅳ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说明:AST及AST-Ⅳ可通过下调Bax表达,上调Bc1-2以及PC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地抑制胃粘膜细胞凋亡,促进胃粘膜细胞增殖,从而发挥保护胃粘膜的作用;AST的抑制胃粘膜细胞凋亡、促进胃粘膜细胞增殖作用优于AST-IV,且随剂量的增加,AST的优越性更加明显,AST大剂量的保护作用已经接近阳性对照药西米替丁的水平。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说明黄芪皂苷类有效部位AST及单体AST-IV具有明确的胃粘膜保护作用,证明了中药黄芪“益气健脾、生肌”作用的科学含义。揭示了黄芪皂苷类有效部位的药效作用优于单体成分,有效部位在较低剂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单体高剂量的作用效应。这说明由于中药有效部位中的多成分之间相互合理配伍,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这种作用类似于中药复方,是多种同类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为胃粘膜损伤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今后从药物组分水平上开展黄芪相关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HPLC示差折光检测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示差折光检测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玉屏风方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2 工艺研究
    2.1 水提醇沉工艺
    2.2 超声提取工艺
    2.3 絮凝沉淀工艺
    2.4 超微粉碎工艺
3 鉴别
    3.1 HPLC-ELSD指纹图谱
    3.2 柱前衍生HPLC指纹图谱
    3.3 HPLC指纹图谱
    3.4 多组分指纹图谱
4 含量测定
    4.1 单一成分测定
    4.2 类成分 (class ingredient) 测定
        4.2.1 皂苷类成分
        4.2.2 黄酮类成分
        4.2.3 色原酮类成分
    4.3 药效组分群测定
        4.3.1 黄酮-色原酮组分群
        4.3.2 黄酮-色原酮-内酯组分群
        4.3.3 皂苷-色原酮-内酯组分群
    4.4 其他
5 讨论

(2)黄杨宁片原料环维黄杨星D和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2. 黄杨宁片原料环维黄杨星D的质量标准研究
        2.1 质量标准现状
        2.2 黄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2.3 环维黄杨星D的提取
        2.4 黄杨生物碱的分析方法
    3. 黄芪精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产地
        3.2 黄芪精质量标准现状
        3.3 有效成分
        3.4 黄芪检测方法
        3.5 黄芪精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及有关物质的定性定量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与试剂
    2. 色谱条件
        2.1 流动相的选择
    3. 溶液制备
    4.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4.1 专属性
        4.2 精密度
        4.3 线性关系考察
        4.4 检测限和定量限
        4.5 稳定性
        4.6 重复性
        4.7 准确度
    5. 样品测定
    6. 含量限度制定
    7. 定性分析
        7.1 色谱条件
        7.2 质谱条件
        7.3 溶液制备
        7.4 实验结果
        7.5 有关物质限度制定
    8.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名称
    2. 处方和制法
    3. 性状
    4. 鉴别
        4.1 仪器与试药
        4.2 鉴别方法
        4.3 专属性
        4.4 耐用性
        4.5 样品鉴别结果
    5. 含量测定
        5.1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5.2 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芪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色谱条件
    3. 溶液的制备
        3.1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4. 方法学考察
        4.1 精密度
        4.2 稳定性
        4.3 重复性
    5. HPLC对照指纹图谱的建立
    6. 共有峰的确定
    7. HPLC-Q-TOF对共有峰的定性分析
        7.1 色谱条件
        7.2 质谱条件
        7.3 溶液的制备
        7.4 结果分析
    8. 指纹图谱相似度测定
    9. 讨论
    10. 黄芪口服液指纹图谱数据建模分析
        10.1 主成分分析(PCA)
        10.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11.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创新与不足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因
        1.2 EMCV的研究进展
        1.3 中药治疗VMC
    2 处方中单味中药的研究进展
        2.1 黄芩
        2.1.1 化学成分研究
        2.1.2 药理作用研究
        2.2 黄芪
        2.2.1 化学成分研究
        2.2.2 药理作用研究
        2.3 板蓝根
        2.3.1 化学成分研究
        2.3.2 药理作用研究
        2.4 连翘
        2.4.1 化学成分研究
        2.4.2 药理作用研究
        2.5 丹参
        2.5.1 化学成分研究
        2.5.2 药理作用研究
        2.6 蒲公英
        2.6.1 化学成分研究
        2.6.2 药理作用研究
    3 口服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3.1 口服液的制备工艺
        3.1.1 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3.1.2 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3.2 口服液质量控制的研究
        3.2.1 显微鉴定法
        3.2.2 UV
        3.2.3 IR
        3.2.4 TLC
        3.2.5 HPLC
        3.2.6 GC
        3.2.7 HPCE
前言
试验部分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试验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
        2.1.1 吸水率的考察
        2.1.2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1.3 芩芪口服液提取工艺的考察
        2.1.4 芩芪口服液醇沉工艺的考察
        2.1.5 芩芪口服液的水沉工艺
        2.1.6 芩芪口服液的防腐工艺
        2.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2.2.1 性状
        2.2.2 黄芩薄层方法研究
        2.2.3 黄芪薄层方法研究
        2.2.4 板蓝根薄层方法研究
        2.2.5 连翘薄层方法研究
        2.2.6 丹参薄层方法研究
        2.2.7 相对密度
        2.2.8 pH
        2.2.9 装量
        2.2.10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3 芩芪口服液的稳定性试验
        2.3.1 加速稳定性试验
        2.3.2 长期稳定性试验
    3.结果与分析
        3.1 芩芪口服液工艺考察结果
        3.1.1 吸水率的结果
        3.1.2 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3.1.3 醇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3.1.4 水沉工艺的优化结果
        3.1.5 防腐工艺的结果
        3.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3.2.1 性状
        3.2.2 薄层色谱鉴别
        3.2.3 检查
        3.2.4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3.2.5 质量标准草案
        3.3 稳定性研究
        3.3.1 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3.3.2 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
    4.讨论
        4.1 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4.2 芩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建立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件

(4)黄芪精口服液制备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膜荚黄芪质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膜荚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 膜荚黄芪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膜荚黄芪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4 膜荚黄芪功效评价的研究进展
    1.5 膜荚黄芪茎叶的质效评价
    1.6 膜荚黄芪复方的研究进展
    1.7 转基因在中药中的应用
    1.8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生物学时期膜荚黄芪根、茎叶的质效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
    2.3 毛蕊异黄酮苷含量测定方法
    2.4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2.5 膜荚黄芪水提物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活性的测定方法
    2.6 结果与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转 E_0基因膜荚黄芪茎叶的质效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
    3.3 毛蕊异黄酮苷含量测定方法
    3.4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3.5 转 E_0膜荚黄芪水提物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活性的测定方法
    3.6 结果与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复方膜荚黄芪的质效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
    4.3 毛蕊异黄酮苷含量测定方法
    4.4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4.5 复方膜荚黄芪水提物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活性的测定方法
    4.6 结果与分析
    4.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皂苷元含量测定
2 内酯含量测定
3 糖类成分含量测定
    3.1 单糖含量测定
    3.2 寡糖含量测定
    3.3 多糖成分及含量测定
4 其他药物成分测定
5 展 望

(7)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和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样品溶液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标准曲线
    2.5 精密度实验
    2.6 稳定性实验
    2.7 重复性实验
    2.8 回收率实验
    2.9 样品测定
3 讨论
    3.1 样品处理方法的研究
    3.2 流动相的选择

(8)HPLC-ELSD法测定龙牡壮骨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溶液的制备与线性关系考察
        2.2.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2.2 线性关系考察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精密度试验:
    2.5 稳定性实验
    2.6 加样回收试验:
    2.7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9)黄芪甲苷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黄芪化学成分
    2 黄芪甲苷药理作用
    3 黄芪甲苷提取分离方法
    4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原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2.1 含量测定条件选择
        2.1.1 线性关系
        2.1.2 精密度
        2.1.3 回收率
        2.1.4 稳定性
        2.1.5 样品含量测定
        2.1.6 小结与讨论
        2.2 碱化处理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工艺研究
        2.2.1 水提法
        2.2.2 回流法
        2.2.3 超声法
        2.2.4 小结与讨论
        2.2.5 碱化处理回流工艺验证
        2.3 分离纯化工艺条件研究
        2.3.1 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工艺研究
        2.3.2 甲醇不同纯化方法工艺研究
        2.3.3 小结与讨论
        2.4 甲醇洗涤纯化的黄芪甲苷检测
        2.4.1 TLC 检测
        2.4.2 HPLC 法检测
        2.4.3 紫外检测
        2.4.4 红外检测
        2.4.5 小结与讨论
        2.5 优化工艺验证
讨论
    1 提取影响因素
    2 黄芪甲苷纯化工艺
    3 黄芪甲苷提取率
    4 含量测定方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黄芪苷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与药动学研究进展
        1 黄芪甲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3 黄芪甲苷的药动学
        4 小结
    二、黄芪甲苷的药理研究进展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4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5 抗氧化
        6 抗皮肤衰老
        7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8 其他药理作用
        9 小结
    三、黄芪总苷的药动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1 黄芪总苷的药动学研究
        2 黄芪总苷的药理研究进展
        3 小结
    四、黄芪皂苷类有效部位与单体比较研究的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固相萃取HPLC-ELSD法研究黄芪总苷、黄芪甲苷在大鼠体内黄芪甲苷的血药浓度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黄芪总苷及黄芪甲苷不同剂量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黄芪总苷及黄芪甲苷对慢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黄芪总苷及黄芪甲苷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结论
    三、创新性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HPLC示差折光检测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玉屏风方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 路立峰,沈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11)
  • [2]黄杨宁片原料环维黄杨星D和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D]. 叶晓芸.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芩芪口服液的工艺研究与质量标准建立[D]. 董蒨蒨.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黄芪精口服液制备工艺探讨[J]. 景文平,陈国俊. 内蒙古中医药, 2014(30)
  • [5]膜荚黄芪质效的研究[D]. 李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6]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霍芳,张志美,王建军,郭时金,周春凤,付石军. 家畜生态学报, 2013(07)
  • [7]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J]. 吴清华. 空军医学杂志, 2012(04)
  • [8]HPLC-ELSD法测定龙牡壮骨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J]. 朱友林. 黑龙江医药, 2011(06)
  • [9]黄芪甲苷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究[D]. 韩凤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黄芪苷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孙雪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精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