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伦马特对理性社会中非理性行为的批判_戏剧论文

论杜伦马特对理性社会中非理性行为的批判_戏剧论文

论迪伦马特对理性社会非理性行动的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特论文,理性论文,社会论文,论迪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7)02-0018-07

一、迪伦马特的创作与时代

迪伦马特(Friedrich Duerrenmatt,1921-1990年)最初想成为一名画家,但同时又拥有写作的欲望。他发现戏剧可以将绘画与写作融为一体,就决定从事戏剧创作。接踵而来的另一个难题是:作为一个自由作家,他无法用稿费来养活自己。怎样才能赚钱来养活自己?为了生活,迪伦马特曾在创作之余从事绘图和版画工作,也曾经撰写戏剧评论和小品剧本(Kabarett-Text)。①

迪伦马特从未中断绘画创作,他常常自己绘画和设计图像,以表达其文学作品的意境和主题。为了赚钱,1950-1951年间,他曾为《瑞士观察家报》(Der Schweizerische Beobachter)撰写了两部侦探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Der Richter und sein Henker)与《嫌疑》(Der Verdacht)。从狭义上讲,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并非所谓通俗的“侦探小说”,而是从文学角度彰显犯罪的社会性。犯罪小说是一种很吸引人的文学创作手段,是再现社会法权和正义问题的最佳方式。基于这一原因,迪伦马特一生偏爱用“犯罪小说”这种文学手段来阐述他的社会思考,用这种方法塑造自己的文学。但是迪伦马特的一生,始终忠于戏剧这一创作形式。

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迪伦马特相信人类在处理危机事务时,总是无法听从理性给予的忠告。在著作中,他不断为人类提出警告,但是进入人生暮年,所见的仍是末日的景象:瘟疫、战争、饥饿、死亡。虽然经历过许多失望,迪伦马特在他的作品和言论中,对于大无畏理性能够拯救人类困惑的可能性,始终深信不疑。②

二、叙事剧与喜悲剧

“戏剧”(Drama)一词,在西方专指话剧,在中国则是话剧、戏曲、歌剧的总称。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和表演一起搬上舞台。戏剧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舞台形象经由演员表达与塑造,所以人是戏剧的主要载体。没有演员,舞台就是空洞的、没有生命的。演员将故事和生活搬上舞台,赋予舞台以生命。

剧本是为了演出而撰写的。一部戏的演出,受到演出时间和舞台空间的限制。传统戏剧的演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的空间只有几十平方米。这种限制,要求人物、事件、环境的特别集中。戏剧的种类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悲剧、喜剧和喜悲剧。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认为,悲剧是在舞台上对生活的严肃模仿。戏剧的作用是为了激发人的怜悯和恐惧。怜悯是对他人不幸命运和遭遇的同情,恐惧是害怕自己会遭遇到同样的不幸。

喜剧主要利用嘲笑和讽刺的手段,来揭示丑恶和腐朽的事物,同时肯定美好和善良的事物。在古希腊戏剧中,悲剧和喜剧的界限非常严格,不容混淆。这种传统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代才被打破。法国作家狄德罗(1713-1784年)提出了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的戏剧概念,即“严肃的喜剧”。他认为,这种戏剧应当反映现实生活,要使观众的泪水和微笑交织在一起,这样会取得比悲剧或喜剧更好的效果。步入19世纪,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悲喜剧在西方成为一种主流的戏剧形式。19世纪后期,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戏剧界出现了各种流派,如现实主义戏剧、象征派戏剧、表现派戏剧、未来派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等。

20世纪30年代,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年)开创了叙事戏剧(Das epische Theater)。他把戏剧分为两类:一为传统戏剧,或“亚里士多德戏剧”;一为叙事戏剧。他认为,亚里士多德戏剧所针对的是观众的情感,利用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情感,来净化观众的心灵。传统戏剧是把观众吸引到剧情中来,使其身临其境,体验戏剧中人物的实在,使观众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

叙事剧与传统戏剧恰好相反。叙事剧利用“陌生化效应”帮助观众脱离剧情,成为真正的“旁观者”,避免观众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和认同,由此丧失批判能力。“陌生化效应”是要使观众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以便随时能够对剧情进行批判。布莱希特认为,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教育工具。戏剧应当引导观众思考,使他们相信世界是可以改变的,激发观众改变不合理现实的愿望。布莱希特认为,剧作家必须有意识地创造一种舞台上全新的生活现象或典型的戏剧人物,有意地制造观众与演员感情上的距离,使观众能够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深入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布莱希特认为,现代戏剧就是叙事戏剧,它不同于传统戏剧,是用批判和探讨的态度来对待舞台上的事件,从而实现改造性和教育性的美学理论。③

在文学创作之外,迪伦马特还撰写了大量的戏剧理论,如《论喜剧》(Anmerkung zur Komoedie)(1952年),《戏剧问题》(Theaterprobleme)(1954年),《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960年)以及《关于戏剧的自由》(Ueber die Freiheit des Theaters)(1968年),创建了自己的悲喜剧理论。

叙事剧的理论着眼于乐观的人生态度。布莱希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相信世界是可以改变的,叙事剧相信理性的力量。迪伦马特研究过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他接受布莱希特的看法,即:观众必须与舞台上发生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不应作为被动的消费者,享受舞台给予的娱乐。戏剧的情节和事件,借助台词展开。台词表达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愿望、意志、思想和心理状态。台词有对白、独白和旁白。为了使观众与舞台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莱希特在叙事剧中,利用旁白来激发观众的突思。

迪伦马特的戏剧,不用旁白,而是用独白和怪诞来制造距离。怪诞激发突思,创造距离,激发观众回思。迪伦马特认为,戏剧中怪诞与矛盾(Groteske und Paradox)的表现手法,促使观众产生突发的思想(Einfall),是舞台与观众保持距离的最佳方法,即从笑声中带动观众反复思考戏剧中的事件。迪伦马特相信人拥有理性,但认为个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止灾难的发生。他在戏剧创作中,用怪诞的手法,将悲剧心态转变为喜剧心态,开创了诡悖(Paradox)喜悲剧。④

三、有关《物理学家》的创作背景

《物理学家》创作于1962年,⑤与1956年创作的《贵妇还乡》,是迪伦马特最为著名的两部作品。《物理学家》这部喜悲剧,使迪伦马特名扬世界。

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Otto Hahn,1879-1968)发现核裂变现象,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能提供了基础。1944年哈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恩的发现,促使当时流亡丹麦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创作了叙事剧《伽利略传》。1943年该剧在苏黎世首演。⑥布莱希特相信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理性的可塑性。在这部戏剧中,布莱希特批判伽利略屈服于宗教的威胁,向教会妥协。

1935年爱因斯坦为逃避纳粹迫害,流亡美国。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提醒他纳粹可能制造铀炸弹,敦促美国政府研制原子弹,以对付德国纳粹。⑦早在1933年,爱因斯坦在辞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职时就曾经写到:“这场消灭我同胞——犹太人的战役迫使我为了他们的利益,不惜运用一切影响。”⑧爱因斯坦去信罗斯福,就是基于这种心态。

不过,美国研制原子弹获得成功后,并没有用来对付纳粹德国,而是投向了日本。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象征“科学战胜了邪恶”。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核弹之父”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年)和其他一些参与研制核弹的科学家,开始怀疑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正当性,继而反对美国继续研制氢弹。195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指控奥本海默不忠于国家,泄露国家机密。⑨

针对奥本海默事件,奥地利作家容克(Robert Jungk,⑩1913-1994年)于1956年出版著作《比千万个太阳还要光亮——核研究者的命运》。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畅销书。1956年12月7日,迪伦马特在《世界周刊》发表了有关这部著作的书评。他在书评中指出,这是一部“世界理性堕落的记录”。(11)容克在书中指出,二战爆发时,政治家对于核武器没有任何概念,当时世界上只有爱因斯坦、海森伯格(Heinsenberg,1901-1976年)、魏茨泽克(Carl Friedrich Weizsaecker,1912年)、吕特尔福特(Rutherford)和哈恩(Hahn)等十二位科学家掌握有关核裂变的知识。这些物理学家本来可以避免被政客利用来制造核武器,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试图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核裂变研究。

二战伊始,德国科学家哈恩、海森伯格和魏茨泽克等“铀协会”成员,曾经要求政府支持核裂变研究,但是没有得到德国军方的重视。欧洲由此免于核战的灾难。

爱因斯坦当时认为,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科学家必然会被军方利用来发展核武器。在他的建议下,美国政府最终启动了曼哈顿计划,由奥本海默领导,开始研制核弹。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情,因为对形势的错误估计而成为事实。理性和知识变成了暴力,掌控这种暴力的是军事机构。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洲际导弹,美苏两国开始对太空的争夺。同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11月3日,苏联第一颗运载动物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1958年1月29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发射成功。利用洲际导弹和太空技术发射核弹的威胁,最终列入国际议程。

科学研究所需的大量经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和大工业的支持。科学家对国家和大工业的依赖,引起了西方社会有关科学与责任问题的争论。战后,一些科学家为了表示对人类的责任,纷纷脱离军事研究事业,反对核武器的运动开始在西方兴起。

早在1955年,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年)和德国神学家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年)等人就开始呼吁反对核战争。1956年西德军方引进战略性核武器。原德国“铀协会”的成员,这时已认识到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纷纷起来反对在德国部署核武器。反核运动在全球兴起,但是核武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减少。东西方冷战期间,美苏展开军备竞赛,大量生产核武器,截止到1961年,苏联和美国所拥有的核武器已足以摧毁全人类。

容克的著作引发的思考,为迪伦马特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物理学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在《物理学家》中,迪伦马特针对当时的核战略、核竞争和太空竞赛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自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其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但人类对太空的争夺却愈演愈烈,全球核武器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毁灭性的威力反而不断增强。迪伦马特的批判,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物理学家》的人物与性格

《物理学家》的剧中人物可以划分为五组:①精神病院的院长、女医生冯·察恩德博士(Dr.Mathilde von Zahnd);②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两位女护士马尔塔(Marta Boll)和莫尼卡(Monika Stettler),三位男护士麦克阿瑟(McArthur)、(12)穆里罗(Murillo)和西韦尔斯(Sievers,相关名字Siegfried);③三位物理学家:埃内斯蒂(Ernesti)、博伊特勒(Beutler)和默比乌斯(Moebius);④探访者:牧师罗泽(Rose)、牧师的妻子莉娜(默比乌斯的前妻)和默比乌斯的三个孩子;⑤刑事督察福斯(Voss)与刑事助理。剧中的主要角色有四位,即三位物理学家和女医生。

物理学家约翰·威尔海姆·默比乌斯(Johann Wilhelm Moebius),四十岁,是当代最有才华的物理学家,住在一号病房,自称所罗门王(Salomo)。Johann在《圣经》中的意思是:上帝的恩赐;Wilhelm的德语字源出自“意志”(Wille)和“手柄”(Helm),Moebius取自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奥古斯特·菲迪南·默比乌斯(August Ferdinand Moebius,1790-1868年)的姓氏,他对德国近代的科学发展有很大的贡献。迪伦马特把这位住在一号病房的物理学家视为上帝恩赐的一种工具。默比乌斯住在这所精神病院已经十五年了,在此期间,他解决了地心引力的问题,建立了统一场论和世界公式(即可以创建一切事物的公式)。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阿道夫—弗里德里希(Adolf-Friedrich),十六岁,未来的志愿是成为一名神甫;二儿子维尔弗里德-卡斯帕尔(Wilfried-Kaspar),十五岁,已读过叔本华(1788-1860年)和尼采(1844-1900年)的著作,想要成为哲学家;第三个儿子耶尔格-卢卡斯(Joerg-Lukas),十四岁,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前妻莉娜(Lina),不久前改嫁牧师罗泽(Rose)。

住在二号病房的物理学家恩斯特·海因里希·埃内斯蒂(Ernst Heinrich Ernesti),自称为爱因斯坦,真实姓名为约瑟夫·埃斯勒(Joseph Eisler)。Ernst在德语中意为:在斗争中坚决和持之以恒,必达目的;Heinrich的含义是篱笆或围墙;Ernesti的姓氏影射移民美国的意大利物理学家(Enrico Fermi,1901-1954年),他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2年参与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剧中的埃内斯蒂,发现了“埃斯勒效应”(Eisler-Effekt)。他为了获取默比乌斯的研究成果,装扮成为精神病患者。他认为,科学家无权处理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应该交给国家。因为作为个体,无法保障科学是否被滥用,只有政府才有能力保障这些科学成果应用的正确性。

第三位物理学家名叫赫尔伯特·格奥尔格·博伊特勒(Herbert Georg Beutler),住在三号病房,自称为牛顿,真实姓名为基尔敦(Alec Jasper Kilton)。他建立了物理学上的“对称原理”(Entsprechungslehre)。Herbert有“陆军”和“光辉”的意思。Georg源自希腊文,意为“农民”,这里暗指历史上的圣乔治,在公元四世纪时为基督教义殉难。Beutler这一姓氏,是从迪伦马特的老友、核物理学家博伊勒(Theodor Bleuler)的姓氏演化而来。为了获取默比乌斯的研究成果,博伊特勒也装扮成精神病患者,住进了这所精神病院。他想用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诱饵,说服默比乌斯交出研究成果。博伊特勒认为,科学家必须对人类负责,他的研究成果,是全人类的成果,他必须将这些成果,交还给全人类。

女医生玛蒂尔德·冯·察恩德博士(Dr.Mathilde von Zahnd),五十五岁,出身于贵族名门。她拥有这所精神病院的产权。她的家族成员,大都患有精神病,她是唯一的“正常者”。她以精神病医学专家和对人友善而闻名。Mathilde的字源来自权力、力量和斗争;Zahnd含有侵犯性和危险性的意思。(13)

五、关于《物理学家》剧本的形式和内容

《物理学家》的剧情围绕樱花精神病院(Les Cerisiers)展开。“樱花”是一个富有感性和诗意的名字,取自俄国剧作家契诃夫(Anton Tschechows,1860-1904年)的剧作《樱花园》(Der Kirschgarten,1904年)。(14)全剧分为两幕。两幕都是从一名女护士被杀、刑事督察福斯的到来开始。

剧中的主人公默比乌斯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十五年前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原理。他担心,这些原理有一天会被政治家利用,导致人类的毁灭,因此他装扮成为精神病患者,住进了樱花精神病院,继续从事他的研究。西方集团的物理学家基尔敦和东欧集团的物理学家埃斯勒在阅读了默比乌斯的博士论文后,发现他是当代最伟大的天才。在取得本国情报机关的支持后,他们分别化装为精神病患者,住进了樱花精神病院,企图窃取默比乌斯的研究成果。三个月前,专职照料埃斯勒的女护士发现他并非真的患有精神病,并爱上他,向他求爱。埃斯勒为了隐蔽自己的身份,让人深信他精神不正常,杀害了这名女护士。

戏剧的第一幕和第二幕,分别重复了物理学家杀害女护士的情节。第一幕是从基尔敦杀害女护士,刑事督察福斯到来开始。第二幕是从默比乌斯杀害女护士,刑事督察福斯到来开始。三个案件的情节相同,杀人动机也一样。凶手都是物理学家,受害者都是对他们产生爱意的护士。

第一幕的剧情,从刑事督察福斯上台,莉娜一家人到访,默比乌斯与孩子的对话,激发默比乌斯诵读所罗门王的圣诗,赶走莉娜一家人,达到悲剧性的高潮。接下来,护士莫尼卡出现,她向默比乌斯示爱,剧情又开始向喜剧转变。第一幕最后以默比乌斯杀死莫尼卡而告终,喜剧重又转换为悲剧。

第二幕,由于护士莫尼卡被杀,刑事督察福斯再次上台。三个物理学家的对话,揭穿彼此装疯的事实和对默比乌斯研究成果的争夺。默比乌斯毁灭了他的研究成果,使剧情达到喜剧性的高潮。院长冯·察恩德博士随后出场,承认她已窃取了默比乌斯的全部成果,获得掌控世界的权力。情节再度戏剧性地向悲剧转化。这一转化,最终将三个物理学家抛向了虚无,摧毁了他们进入疯人院的全部意图。迪伦马特试图告诉观众:真正的疯人并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主治精神病人的精神病医生冯·察恩德博士。

刑事督察福斯并没有看破三位物理学家的真实动机。第三宗凶杀案的发生,使福斯确信这些案件,并没有动机,只是精神病患者的偶然行为。他作为正义的象征,每天都处在凶手的包围中。作为刑事督察,福斯经常要逮捕疑犯。有时是快意的,有时令人难过。福斯说:“逮捕一些人时,我感到舒畅;逮捕另一些人时,我感到内疚。正义就是正义,我必须这样做。在这所精神病院,我终于找到可以不必逮捕的人了。我感到高兴,我要为之欢呼。我找到三个凶手,就良知来讲,我不需要逮捕他们。第一次,正义终于可以休闲了。正义一直努力去掌握权力。为了正义,人们牺牲了他的工作、健康和道德。现在我需要休息。亲爱的,我感谢你们给予我这种享受。”(15)

年轻的莉娜当年为了嫁给默比乌斯,不惜与家人决裂。但是她得到了些什么?十五年来,莉娜为了养育三个孩子、支付丈夫住院的费用,一直默默地工作着。十五年来,为了爱,莉娜牺牲了很多。现在,她找到了新的幸福。她嫁给了牧师罗泽,如今他们要共同抚养八个孩子。牧师的收入不多,莉娜必须承担家庭的责任。她已经无法再负担前夫的住院费用了,而且他们即将迁居到异域去传教,无法再照顾默比乌斯了。她带了孩子来向默比乌斯告别,并告诉他这一情况,想安排他到公立疗养院去治疗。

当莉娜为抛弃丈夫深感内疚时,院长冯·察恩德博士显示出她仁慈的一面。她表示不会因为默比乌斯支付不起住院费用,就把他赶出去。她会帮助默比乌斯向慈善基金会申请住院经费。社会为患病的科学家设立了多种福利基金,帮助科学家解决医疗问题。作为一个医生,有义务为病人着想。她安慰莉娜,让她放心远行。(16)

在爱你的邻人的心态下,莫尼卡当了五年的护士。现在,她厌倦了这份工作。她不愿再为所有的人牺牲,她要为她心爱的人牺牲一切。她爱默比乌斯,知道他并非疯子,她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默比乌斯拒绝她的爱,说:“你把我当成疯子,是比较理性的。”(17)他说:“勇气对我来说是一种犯罪。”(18)莫尼卡不听他的劝告,决定和他私奔。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默比乌斯只好杀死了莫尼卡。

三个物理学家,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隐蔽自己的身份,杀害了三个无辜,三个深爱着他们的护士。这就是三个物理学家的故事。难道,理性就是这样的无情吗?

迪伦马特创造的戏剧,不是悲喜剧,而是一种喜悲剧。他道出了世界的荒诞、生活的滑稽和无可奈何。在这繁华、理性的世界中,潜伏着一种理念的无奈和悲痛。

六、《物理学家》中的三种意识形态和三种生活方式

迪伦马特笔下的三位物理学家,代表了科学研究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

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主张科学研究是服务于一个政治体系,其个人的行动准则是:①推卸个人的责任,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政治体系;②集体的利益优先于个人自由;③科学研究为政治体系服务;④为了完成任务,不惜杀害无辜。

牛顿的世界观,主张科学研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研究是为了金钱和名誉。其个人的行动准则是:①科学家对他的研究成果不需担负任何责任;②实用主义,追求利益;③对道德标准没有任何顾忌;④为了完成任务,宁愿杀害无辜。

默比乌斯的人生观,是逃避现实,害怕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政客所利用。其个人的行动准则是:①对于科学家的行动,强调个人的责任;②在发现自己的研究对人类构成危害时,试图收回其研究成果和科学知识;③个人的决断自由与政治的意识形态相对立;④为了掩护自己的计划,不惜杀害无辜;⑤为了拯救人类,对自己的家庭不负责任。

三个物理学家,一个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一个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一个强调个人责任和个人义务。但是在维护自己的信念和利益时,三个物理学家又有共同之处:①理性至上。三个人都相信理性,但只相信自己的理性;②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三个人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Machiavelli,1469-1527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来掩护真实的作为,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显示;③人的价值不如物的价值。三个人都把自己追求的目的,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杀害无辜,甚至是爱着他们的人。三个女护士和莉娜一家就是这种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七、《物理学家》与《伽利略传》

《伽利略传》(Leben des Galilei)是1938到1939年间,布莱希特在丹麦流亡时创作的。1943年在苏黎世首演(1947年在美国,1953年在加拿大,1956年在西德和奥地利,1957年在东德等地上演)。布莱希特从报上得知,德国物理学家哈恩(Otto Hahn)的铀分裂实验获得成功。哈恩的这一发现,促使布莱希特开始着手新的创作。1600年,伽利略证实科佩尔尼库斯(Kopernikus,1473-1543年)的日心说理论。这一发现,在当时被认为威胁到国家和教会的利益。特别是罗马教会,认为这种世界观将会摧毁基督教的教义。为了维护教会的世界观,教会强迫伽利略收回他的言论,承认错误。在教会的威胁和压力下,伽利略公开承认错误,同时继续秘密地进行有关天文学理论的研究。

布莱希特在《伽利略传》中批判了这种态度。他认为,伽利略承认错误,是一种对科学和对人类不负责任的态度。伽利略的理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伽利略收回他的理论,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出卖科学的不道德的行为。伽利略向权力低头,是缺乏勇气的行为。在《伽利略传》中,布莱希特借伽利略之口对其进行了批判:“我出卖我的职业,一个人这样做,在科学家中是无法容忍的事情。”(19)

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物理学家》的主角默比乌斯持另一种见解。他认为:“我们必须收回我们的知识,我已经将它收回来了。”因为:“我们已走到了尽头,但是人类走得还不够远。我们为科学的发展而奋斗,但是在道义上,人类无法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我们被投入虚无之中”。(20)默比乌斯认为:“只有在疯人院中,我们才是自由的,在自由中,我们的思想是炸药。”(21)

在布莱希特的心目中,物理学家(伽利略)代表人类的进步和理性。在迪伦马特的心目中,“物理学家”代表人类的危险和社会理性中的非理性因素,它正在腐蚀着人类的理性。迪伦马特认为:“关于全人类的事,只有全人类才能够解决。各种为解决全人类事务所作的个人尝试,注定会失败。”(22)

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支持他的学生安德烈亚(Andrea)成为物理学家,(23)而迪伦马特笔下的物理学家默比乌斯,赞同他的两个儿子去当哲学家和神学家,却反对他最小的儿子去当物理学家。(24)

爱因斯坦在《原子战争抑或和平》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不相信人类文明在一次原子战争中会整个毁灭,也许三分之二的地球人会因此死去,但是一定有足够能思考的人和书籍留存以再度开始,人类文明也可以由此继续。”(25)

迪伦马特在《物理学家》中,对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世界观进行了批判。对于物理学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持续问题,至于在一次核战争中,会有多少人失去生命,只是一个数字理性上的问题。剧中,物理学家默比乌斯宁愿自己的儿子去当哲学家或神学家,也不愿意他们去当物理学家,就是对这种理性的反叛。

人类历史上不乏一些科学家和政治家,为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正义和人类的幸福,认为牺牲一部分人类的幸福,是必要的,是一种高尚的“人道主义”和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曾体现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成为人道精神的最高表现。当代基因工程、医学实验和克隆人的理念,也是这种精神的延续。为了人类的正义、进步和幸福,政治家可以杀人,科学家也可以杀人。

这世界充满理性,但到处都是荒诞。这世界永不知倦地为社会正义而斗争,但到处都在吃人。阿波罗精神和迪奥尼索斯精神,创造了尼采的精神分裂,也让鲁迅发疯,写出了《狂人日记》。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疯人才是幸福的。尼采是幸福的。

注释:

①②Payhuber,Franz-Josef.Friedrich Duerrenmatt,Die Physiker.Stuttgart:Reclam,2005,P.51,P.53.

③Brecht,Bertolt.Werke,Bd.17.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67,PP.1009-1010,1022-1027.

④Duerrenmatt,Friedrich.Theater,Theaterprobleme.Zuerich:Diogenes Verlag,1998b,P.60-61.

⑤1980年的版本,是最后的修订本。

⑥Langemeyer,Peter.Erlaeuterungen und Dokumente,Bertolt Brecht,Leben des Galilei.Stuttgart:Reclam,2001,S.158,169.

⑦⑧霍夫曼.爱因斯坦传(李昕译).香港:南粤出版社,1980年,第172、203页。

⑨Matzkowski,Bernd.Erlaeuterungen und Materialien,Friedrich Duerrenmatt,Die Physiker.Hollfeld:C.Bange Verlag,2006,S.30-31.

⑩Robert Jungk为笔名,原名为Robert Baum,1986年荣获诺贝尔特别奖,是第一个研究未来问题的作家与学者。

(11)Keller,Oskar.Friedrich Duerrenmatt,Die Physiker.Muenchen:Oldenbourg,1998,S.7.

(12)借用美国将领麦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的姓氏。韩战期间,麦克阿瑟曾经计划使用核武器来对付中国。

(13)有关姓名的含义,参看:Ritter,Alexander,Erlaeuterungen und Dokumente,Friedrich Duerrenmatt.Stuttgart:Reclam,2006,第9-10页。其他角色姓氏的含义,在此从略。

(14)Ritter 2006,第12页。樱花代表感性和女性。契诃夫的《樱桃园》展示了贵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地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樱桃园的伐木声中,人们毅然告别了现在,奔向未来的幸福生活。

(15)(16)(17)(18)Duerrenmatt,Friedrich.Die Physiker.Zuerich:Diogenes Verlag,1998a,S.37,S.35,S.49,S.51.

(19)(23)Brecht,Bertolt.Leben des Galilei.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2006,S.126,S.21.

(20)(21)(22)(24)Duerrenmatt,Friedrich.Die Physiker.Zuerich:Diogenes Verlag,1998a,S.74,S.74,S.93,S.37.

(25)爱因斯坦.人类存在的目的(刘君灿译).台北:晨钟出版社,1972年,第125页。

标签:;  ;  ;  ;  ;  

论杜伦马特对理性社会中非理性行为的批判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