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惊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丽君

小儿急惊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丽君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中医院;甘肃白银730600)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急惊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规范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按摩、针灸及中医个体化辩证治疗。结果:对照组解热时间、平均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及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1例,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急惊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疗效更加确切,可加快高热、惊厥等症状的消失,降低惊厥的复发率。

关键词:小儿;急惊风;针灸按摩;中西医结合;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惊风是一种恶候。根据患儿的疾病变化情况和临床症状表现,将其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小儿急惊风,即高热惊厥,发作时出现全身肌肉强直、四肢抽搐、阵发性痉挛、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意识障碍等,不及时救治易致脑损伤或残疾。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惊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 6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院收治的44例高热惊厥患儿,均符合小儿高热惊厥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标准[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男12例,女1 0例,年龄6.0月~5岁;观察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6.5个月~4.8岁。病例纳入标准:年龄≤5岁,≥6个月;临床资料比较完整的高热惊厥患儿;患儿监护人对治疗方案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体温低于38.7℃;遗传性疾病或引起先天性代谢异常的惊厥。水、电解质及内分泌紊乱、维生素缺乏、中毒等引起的惊厥;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西医规范化治疗(1)抗惊厥:地西泮0.5mg/kg,静脉缓慢注射,3次/d;(2)退热:口服布洛芬10mg/kg,或对乙酰氨基酚10mg/kg,交替使用,3次/d;(3)惊厥持续状态的治疗:劳拉西泮0.1mg]kg肌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按摩及中医个体化辩证治疗。针灸按摩治疗:针刺人中、合谷、十宣、太冲、少商、商阳、肝俞、日月,均实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留针时间30min,且留针期间间隔5min施术1次。人中穴向上斜刺,用雀啄法。高热惊厥欲发作时,按揉大敦穴;抽搐发作时身体前驱掐委中,身体后仰掐膝眼,若牙关不利,掐合谷穴以止痉。根据患儿的病症类型给予针对性中医治疗:①急惊风:采用散热息风汤治疗,钩藤15克、过山风10克、薄荷5克、小远志5克、金锁匙2.5克,加水煎制。将4条芭蕉根下生长的白颈地龙捣烂,置于盅内,将刚煎好的药剂冲入盅内,用湿纸封盖、沉清后温服,每日3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采用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由淡豆豉、连翘、栀子、薄荷、荆芥、黄芩、赤芍、黄连、大黄、钩藤、青蒿、槟榔、厚朴、桔梗、甘草、半夏、柴胡组成),按说明书服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72h后,体温恢复正常,抽搐未再发生,其他兼症消失或好转;有效:治疗72h后,体温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抽搐未再发生,其他兼症好转;无效:治疗72h后体温未降,抽搐反复发作,其他兼症无改变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同一受试对象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间单向有序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儿平均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平均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在1~24h内,体温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7±0.45小时,平均退热时间14.7±8.45小时,平均完全退热时间46.7±12.4小时。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为1.25±0.25小时,平均退热时间11.7±5.45小时,平均完全退热时间34.2±10.4小时。

2.2; 两组患儿神志恢复时间及惊厥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为2.27±0.25小时,惊厥持续时间3.78±0.45小时,对照组神志恢复时间为2.98±0.85小时,惊厥持续时间4.52±0.66小时。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及惊厥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儿治疗后总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3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1例,观察组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惊风是小儿临床常见的症候群,是一种神经系统暂时紊乱现象,也就是俗称的惊厥、痉挛。中医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两种,临床期间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昏迷、抽风和高热。做好患儿的临床抢救治疗和护理对于改善其症状情况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病多发于6个月~5岁儿童,尤其多见于6个月~3岁之间,而不足6个月和超过5岁的儿童则较少发生[2]。小儿惊厥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颅内、颅外。惊厥的常规处理是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以处理过高体温。地西泮抗惊厥治疗,劳拉西泮治疗惊厥持续状态。西医对小儿高热惊厥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方式,但疗效有限,达不到满意的效果。高热惊厥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急惊风,迅速起病,属热、属阳、属实。急惊风主要与痰热内蕴、暴受惊恐、外感时邪有关,急惊风的四大主证是惊、风、热、痰,故中医的主要治法是镇惊、息风、清热、豁痰。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第一任务是退热,既疏散表热,更要清透气营之热。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惊风临床疗效确切,可加快高热、惊厥等症状的消失,降低惊厥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6 .

[2] 显奇.小儿高热惊厥45例中医治疗体会例中医治疗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4,44(6):57-58 .

论文作者:王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8

标签:;  ;  ;  ;  ;  ;  ;  ;  

小儿急惊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王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