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_建筑论文

关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_建筑论文

关于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住宅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住宅建设正在面临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时期,并且到了必须思考如何跟上和接近国际住宅建设步伐的时刻,使我国的住宅建设和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1999年7 月由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发展我国住宅建设,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至今,在“意见”发表半年以后,住宅建设各界仍存在表现冷淡,反应迟钝,认识模糊,措施不力的现象,将会严重影响“意见”的正确贯彻执行。并导致弱化或延迟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实现。

一、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住宅质量

1.产业化目标

根据“意见”的指导思想的原则精神和主要目标的具体布置,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目标首先应以提高住宅质量为核心,提升我国居民的居住生活水平,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此形成产业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迅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以住宅建设的整体技术进步,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生态,提高住宅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如下方面:

(1)开发和引进先进的住宅建筑体系和成套的工程技术, 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2)提高住宅建设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3)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浪费。

(4)建立住宅建设质量的保证制度和激励机制。

推行住宅产业现代化,说到底就是全面提高住宅质量,提高效益。就是用社会化大生产配套供应为主要途径,逐步建立标准化、工业化和符合市场导向的住宅生产体制。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对传统的住宅产业实行改造。充分注意产业布局和规模效应、统筹规划等,全面提高住宅产业和居住质量的综合技术水平。

2.产业化环节

住宅产业是以生产和经营住宅(区)为最终产品的产业。住宅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住宅区的规划和设计,住宅部品的开发和生产,住宅及住宅区建造、维修和改造,住宅及住宅区的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意见”的主要原则目标, 就是要通过5~10年的努力,从住宅建设的基本技术基础条件作起,初步建立一个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基本实现住宅部品生产的定型化和系列化,市场供应配套化和社会化,施工工艺组装化和通用化。到2010年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住宅建筑体系,汇集众多的技术目标,提供高质量住房,满足住房市场的需求。

二、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路线是住宅建筑的工业化

1.标准化

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工业化。就是通过标准化的疏导和配合,组织开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的方式,实现集成化的建造住宅的目标。通过标准化实现的工业化生产,就是意味着“效率”,意味着用最少的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高效的工作成果。严格地说,缺乏“多样化”的“标准化”不是真正的标准,缺乏多样化的住宅建造技术,就是缺乏生命力,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类教训已经数不胜数。

2.工业化

发达国家,包括欧洲诸国,日本以及美国等二战以后基本上都经历了标准化、工业化、集约化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集团住宅体系的发展,转向全社会化、全行业化的,通用化住宅部品的发展,取得了彼此协调的,互相制约的共同繁荣的生产机制。各种生产环节在标准化的保证中井井有序,并不断淘汰过时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地自发地更新和发展,生产能力和产品的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住宅建设纳入了“精品”发展的轨道。由此而得出结论,住宅工业化是世界各国必由之路。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必定要依靠标准化,并在住宅建设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行住宅工业化。

然而,我国当前的住宅产业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仍然处在极度落后的建造技术状况,基本生产方式仍然是手工操作形式的湿作业劳动,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先进国家的1/7,产业化率为15%,增值率仅为美国的1/20,我国既是缺能大国,又是耗能大国, 我国的能耗比率为发达国家的3~4倍。而对住宅部品来说,产业化水平差距更大,系列化产品不到20%,不但品种少,质量差,而且同种产品的规格繁多,性能差,普遍达不到现代居住水平的要求,缺乏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住宅产业运行机制,住宅部品及建材行业缺乏指导性的计划目标的多头引进、重复开发。缺乏配套性与系列性的技术政策引导,严重地与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设计脱节。普遍存在现场的切割、补差、封堵的随意性作业,成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3.有序化

发展住宅产业化,就是要实现中国住宅建设的有序化,即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最终实现社会化生产的通用体系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此从现在起,就应当高度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和推进标准规范的更新速度,以能保证住宅产业发展的需要。

(1)变革现有标准、规范编制体系和编制思路。 迅速改变规范标准编制滞后跟不上技术创新速度的局面,国际上大多国家标准、规范采用散页式的编排方法,就一个问题,编制一个标准。因为单页,阐述问题单一,十分容易编制,修改时也不会涉及其他问题。简洁明了速度快,有利于技术更新。

(2)简化规范标准的编制内容,缩小规范标准控制范围。

住宅部品、设备的产品缺口严重,标准编制跟不上需要。这跟标准过分复杂有关。建议住宅部品标准应以编制我国住宅分类产品目录为重点任务,每年按照住宅产品分类目录的要求,收录各种产品的生产指标(规格尺寸、产品性能、检测标准)年年就可以达到迅速更改、及时发行的目的。

(3)强化模数协调的编制和推广应用工作。

我国对建筑模数的应用早在50年代开始,但是主要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及配件的预制和安装方面。对普遍应用的住宅部品、材料和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安装,缺乏模数协调应用的指导。长久以来未能引起我国的重视以至于国际化脱节达20年,我国的住宅部品的发展是自流的、无序的,和建筑安装生产是脱节的,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模数协调的推广和应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基础建设。

4.实效化

关于模数协调的理论和原则方法的应用,国际上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一般来说只要采用“拿来主义”和编制符合我国特征的实施细则,就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产业中的各方面。但要在行业中采用,而且互相配合、协调工作,进入有序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却不是十分容易的事。因此,应特别注重在相关各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工作,要求各相关部门间人员的通力合作,编制实施技术措施,遵守共同的原则协议。

建议在全国选择一个有基础的城市首先试点,在某些行业、某个关键部门先行贯彻,然后再行扩展,以便稳妥地发展。

三、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保证是建立住宅部品生产运营体系

1.部品生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住宅部品、设备的开发和试制工作仍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导向作用的认定体制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

(1)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 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刚刚开始,住宅部品的生产缺乏规格化、系列化和配套化。住宅部品与住宅,部品与部品之间缺乏相应的连接与配合。接口技术是低水平的和粗放型的,住宅施工质量合格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2)住宅部品开发和生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至今尚没有建立健全部品的认证制度或部品准入制度。住宅部品缺乏可靠性能和质量的保证。部品市场不规范,次品充斥施工工地。优良部品,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普遍受阻。

(3)住宅性能评价和认定工作尚处在运作阶段。 开发商急功近利,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缺乏对新部品开发的主动引导,住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房地产开发缺乏生气。

2.性能认定的作用

住宅性能的等级评定工作,是对居住环境、部品质量和施工水平的住宅整体技术进步总的评价,因此它将起到吐故纳新的作用。通过评定工作的开展,不断地淘汰过时的、落后的产品和技术,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保证住宅建造技术永葆活力。

住宅性能评价从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5 个方面评价,有效地保证了住宅营造价值,是一个优秀住宅的全面体现。住宅开发商应运用住宅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房地产的开发,来取得优良性能的保证,从而更有利于占领市场,赢得住户对开发商的信任。计划经济下的开发观,只是片面的强调降低成本,而忽略价格功能的作用,真正的开发效益应当来自部品的完善,取决于生产方式和成套技术的集成。

3.评优活动的组建

(1 )建立住宅部品的认证制度和开展优良部品评估活动是建立住宅部品质量保证的必要手段。90年代,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ISO9000 质量保证体系的认同下,中国建立了工业产品认证制度,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了国家级认证体系。建设部的住宅部品认证组建工作一度积极地筹备,并着手向国家技术监督局方园标志认证委员会提出申请,建立建筑产品及设备的认证工作站。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但是,我以为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展开对住宅部品认证工作和优良部品评定工作的开展。

(2)住宅工程质量涉及到千家万户,没有合格的、 优良的住宅部品,就没有优良的住宅可言。就今天房地产开发而言,一套优良的住宅部品供应体系要比取得一套优秀住宅的设计更为重要。

(3)搞住宅产品质量的认证,应以政府主管部门出面, 建立权威性和专业性。要成立各类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专门指定测试中心,选聘专职的鉴定、评估专家。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作出鉴定评估意见,有必要建立一个住宅部品的认证中心周密地开展各项工作。

(4)使用许可证的工作可以先选几种产品进行试点。 先抓同人身、财产安全有关的住宅部品和设备。再抓有污染的、能耗大的、资源浪费的部品。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推开,要根据不同的部品发放不同的许可证。要逐步地把部品推荐制度转化到合格证和许可证的发放制度中来。要制定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的机制抑制不合格、低劣的产品和设备,凡使用非许可产品的住宅实行不评奖、不定级的措施。不允许在国家重点项目和示范小区中应用。

四、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关键是住宅建筑体系化

1.全力推行通用体系

(1)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过程, 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是第一位的。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应放在科技与经济的转化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住宅产业。

住宅建筑体系化,也就是要求摒弃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工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代替现浇手工式的湿作业,以高科技统筹住宅生产过程,完成对我国粗放生产现状的改造,住宅产业化的成败,重点就是要看我国住宅体系化的最终表现程度如何。

(2)多年来,我国在建设科技上,安排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明显地存在着发展乏力,科技贡献率只达到26%,而发达国家早已达到60~80%,主要表现为选题松散,未能始终抓住发展住宅工业化这一主题,积极发展住宅建筑体系,以部件为中心组织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未能扶持一批新兴的、各自独立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工业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

(3)国际上普遍认为推行住宅通用体系可以实现部品的专业化、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社会化的供应方式,整个行业形成丰富的产品系列,设计人员可以从大量的产品目录中挑选适宜的产品,营建丰富多彩的建筑。

2.发展专用住宅体系

(1 )住宅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推行以某种结构形式或施工方法为特征的专用住宅建筑体系。这是一种以功能目标为主,市场为导向的一种完整的生产体系。主要特征把规划和设计、生产和施工,销售和管理融汇在一起,用现代的居住理念,高科技的生产手段和集成化系统的管理方式,而形成的配套整体工业化体系技术。

(2)二次大战以来, 住宅专用体系是在解决房荒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其目标就是提高效率,快速、经济地供应大量的住宅,运用简单的劳动力替代工艺技师的劳动,保证高科技化。

国际发展住宅产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走工业化住宅体系,扩大体系的适应能力和通用能力,用高科技含量加以保证,是体系的生命所在。

3.重点研究成套实用技术

工程施工中通常要遇到各种的专门化建造技术,如防水技术、排烟通风道技术、轻质隔墙技术、保温墙技术等,营造技术成套化,预示着质量、效率和低成本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住宅体系发展的必备因素。在发展体系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建造技术成套化研究和发展。比如研究住宅厨房、卫生间整合设计标准化问题,在综合考虑住宅平面布局、面积尺寸、设备配套、管道布置、除油烟排气、装饰装修等多种因素外,使住宅依照档次不同,实现定型化和标准化。采用社会协作化生产,集装箱式配套,集成化施工。设计人员只要注明采用哪一类厨卫,全部生产组织程序就可以完成,达到了高效和高质的成效。

五、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进的制导因素是各地政府和企业集团

1.二期目标三个阶段

根据“意见”的要求,住宅产业现代化在近阶段分为5年和10 年两期目标。我们完全有条件借鉴国外的经验,发挥我国自身的优势,实现既定的目标。分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3~5年时间为住宅产业向现代化作好准备工作。包括各地制定住宅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与住宅产业相关的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机构,开展试点工作,并按产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应用量达到城镇住宅建设量的10%。

第二阶段,用5年时间,解决住宅功能质量通病, 初步形成部品生产体系。包括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应用量基本达到城镇住宅建设量的30%。

第三阶段,用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在住宅建筑体系方面,基本上实现住宅部品的通用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建立相互协调的、发达的产业体系,达到中等国家的住宅产业水平。

2.政府是主导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制导决策因素是各地政府,由政府部门担负起宏观目标的制定和方针的把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住宅产业发展现状、优势,确定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目标和工作步骤,统筹规划,明确重点,并支持经济、技术实体,分步实施。重点工作应放在下列方面:

(1)通过标准化机构、组织科研、设计、 生产部门推行和完善模数协调体系,按照模数协调的法则,完成住宅部品和施工安装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集成化的工作。完善标准、规范系列的编制组织工作。

(2)开展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评估工作,摸清工业布点, 技术装备、生产水平,差距难点、优势和不足,作到心中有数,从而可确定主攻项目,研究对策,组织实施计划。

(3)开展住宅建筑经济能力的评估预测工作, 综合分析住宅建设的各项技术措施和实施途径,编制住宅建筑的发展目标和科技计划,引进项目,从而为本地域的住宅产业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培养和扶持住宅产业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和施工安装部门。 重点开展新型墙体结构和材料,节能保温技术,防水防渗技术,厨卫整合技术等成套系列技术,发展建筑体系技术的研究工作。

(5)积极支持和组织本地区的示范、试点工作。作为载体, 通过小区示范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将成功的经验、优秀的部品和相关技术进行推广,以促进本地区住宅建设技术的进步。

3.企业是主体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实施主体应是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市场机制条件下,企业和企业集团组织模式、经营理念、发展战略、产品结构和创新机制决定了住宅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培养和扶持重点企业和集团公司,将是对住宅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以此带动全行业的技术改造,缩短技术更新的周期。特别是具有投资融资,开发房产,施工建设,规划设计,部品生产等综合能力的集团公司,具有更大的典型性和驱动性,更能强有力启动标准化、工业化和集约化。将更快、更好地体现住宅产业化为推动住宅质量所做的贡献,更全面体现“效率”和“效益”的巨大作用。

为此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住宅产业集团创立和发展理论,从理论上阐明住宅产业集团的概念和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我国住宅产业集团的组建模式和运营模式,形成住宅产业集团的选择和评价体系,促进住宅产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的运营。

4.示范的作用

正确对待示范和试点小区工程。示范的榜样是无穷的,在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中,示范的作用,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与国外重技术实验相比,的确是特殊现象。但也不能过分夸大示范、试点的作用。说到底所谓示范、试点,只是一种推广前的试验。有可能成功或者不成功。

示范和试点只是一种载体,是一种新的技术和部品的应用的集中体现。进而显示这种技术和部品的优越之处,或者集中表现的最佳效果和最佳配当,提供今后工程中应用和推广,带动住宅新技术和新部品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和带动是有限度的,周期是漫长的。如果依靠示范和试点来带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作为技术政策来执行,则太偏颇了。承担试点和示范工程的开发商,他们在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中的角色是被动的,他们能力范围尚不能波及到工业布点,标准化建设、技术基础的建立,科技发展进步。他们的本能是利润的驱动力,是在市场机制下,如何利用和扩大成熟的科技含量,提高功能质量,增进效率,提高企业的声誉,以获得企业的最佳效益。

5.庞大的系统工程

住宅产业现代化是我国住宅建设漫长发展中长期追求的目标,梦寐以求。也是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唯一有效技术途径。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它,不容偏离正确的轨道,否则会贻误当今发展最宝贵的时机。

住宅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涉及众多行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基于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粗放阶段生产过程,更应严密布置,细心策划, 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分期发展,重点突破,共同进步。

应当深信,只有紧紧依靠“意见”规定的目标和措施,实现包括基础技术体系、通用部品体系、住宅建筑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金融保险体系在内的5大体系建设,就能实现我国的住宅产业现代化, 我国的住宅建设整体技术进步就将最终实现。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住宅性能组副组长,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建筑师)

标签:;  ;  ;  ;  ;  

关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