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_90后大学生论文

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_90后大学生论文

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文化论文,时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信息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呈现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有人形象地描述:“70后是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觉得还没有做好;80后是做得一般,自己却觉得很好;90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最好。”① 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有着更加超前的消费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近年来,以短信文化、流行音乐、动漫族为载体的文化时尚,以旅游热、健身热、信用消费为标志的消费时尚,以流行语、网络语言为特色的语言时尚等都深深影响“90后”大学生,尤其是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研究背景

关于时尚内涵的界定,诸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时尚只不过是我们众多寻求将社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生命形式中的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已”②。2009年新版的《辞海》将时尚解释为:“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如在服饰、语言、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表达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的范畴。时尚可看作习俗的变动形态,习俗可看作时尚的固定形态。③

时尚文化在20世纪末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④ 近年来,时尚文化的世俗性、无序性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目标模糊、角色混乱和行为失范等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心理误区,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青年研究专家开始对时尚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青年时尚文化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逐渐壮大。目前,青年理论研究者和青年工作者,各高校的与时尚文化相关的人文、心理、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都开始加入到大学生时尚文化的研究队伍。二是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与拓展。其中,既有对大学生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的探讨,也有关于时尚文化与行为模式选择的研究。三是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实证性的研究。而就学界的研究成果而言,由于研究者们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不尽相同,研究视野各异,提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如杨丽霞认为,要以先进文化为主导引领时尚文化,先进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要保持引领时代潮流的水准,而且应当成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成分⑤。王成认为,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肩负着创造、引领青年文化,引导、发展青年时尚文化的时代重任。共青团组织应当着力从研究、构建、引导、创造、联动五个方面提升青年时尚文化⑥。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直面和反思时尚文化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当代青年不容回避的课题。

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自编问卷34个项目,主要对“90后”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自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

调查显示,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能意识到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向传统的价值观提出了明显的挑战,影响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感觉时尚是一种模仿和从众,学生们会比较在意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趋向,以求社会认同和群体认同,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60%左右的大学生认识到时尚文化中群体行为、从众性、即时性、功利性等因素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负面影响,消解了“90后”大学生对高尚价值观的追求,具体如下:

1.价值取向多元化

“90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在原有的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基础上,呈现出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校园时尚文化的主体、客体、媒介的多元化,使“90后”大学生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和发展作为指导其行为的根本标准,将传统的与现代的价值观、民族的与外来的价值观进行扬弃、内化,从而使价值体系极度分化,价值取向日益偏离主流价值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属性。

总体来讲,“90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回答“哪一种信仰说法最接近您的想法”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占37%,选择“信仰民主、自由、平等”的占26%,选择“什么都不信,不知道信什么好”的占15%,选择“信仰宗教”的占12%,选择“现在还说不清楚,但觉得还是有信仰好”的占10%。对关于“金钱是否是万能的”这一问题的调查中,49%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25%的大学生表示“赞同”,26%的大学生是中性的一般态度,可见持不赞同的人居于主要地位。在人生价值观念上,大学生虽然追求物质享受,但他们对自我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服务社会三者统一,有着更强烈的渴望,但是对如何实现却认识不一,想法各异。60%的大学生认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个人价值也能得到实现”、24%的大学生选择“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社会价值得到实现”、11%的大学生选择“只有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才能实现”。

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时尚文化产生的文化基础,张扬个性与盲目从众两种矛盾的心理机制是时尚文化产生的心理条件⑦。“90后”大学生们易受时尚文化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将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念作为自己的模仿标准,无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尚,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错位。具体表现为:有的“90后”理想缺失,目标迷茫,15%的大学生认同网络同居是新奇而时尚的情爱表达方式,乐于在网络同居中享受柏拉图式的浪漫与激情;有的“90后”道德标准偏离,辨别是非善恶能力差,28.4%的大学生感觉到自己“判断是非不再按照传统的道德尺度,有自己的判断标准”,14.8%的大学生“对事物的想法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有别于一般惯例做法,喜欢以新新人类标榜”;有的“90后”个性傲慢、生活消极,35.1%的大学生忽略了道德价值,唯金钱利益的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有的“90后”自我封闭,不善沟通,约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过度追求时尚也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畸变。总之,社会转型期间的矛盾导致“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模糊化、交错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2.价值目标功利化

“90后”大学生的目标价值日益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功利转化。校园时尚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物质消费时尚化、文化消费快餐化、精神消费功利化。对流行时尚的盲从,使得“90后”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冲淡了对高尚道德理想,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追求。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价值目标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渴望在大学里不断发展自我。70%以上的“90后”大学生把追求时尚当成人生的目标,并以成为时尚一族而自豪,他们很愿意工作,但工作的目的就是赚钱,为了消费,为了享乐。调查问卷反映的“休闲”、“自由”、“自我”都是“90后”大学生最渴望的一种状态,并且深刻地影响并左右着他们的行为与选择。

青年时尚文化的世俗性、无序性容易导致青年价值目标的模糊化、角色混乱和行为失范等不良后果。⑧ 校园时尚文化中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价值观,使不少“90后”大学生集体主义、奉献意识日趋淡漠,其行为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舒适、稳定、环境好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机会。在调查“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阶段最缺乏的因素是什么时,大部分人的选择集中在“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和“外语计算机能力”,选择“奉献精神”的人仅为12.4%。而用人单位是把敬业和奉献精神列为大学生最需要具备素质的第一要素。调查中还发现,部分“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有的学生甚至将其用于入党、升学及考试中。同时,虚拟生活、网恋等现象表明了现代大学生的一种消极的避世观念,这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现实的危害,助长了反主流文化的传播,导致了“90后”大学生价值目标同社会需要目标的脱离,使一些行为失范现象大幅度地增加。

3.价值评价审美化

从价值观的评价上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评价由道德评价向审美评价转化。商家以利益驱动为原动力,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最直接和根本的目标,在无数次无深度、模式化的复制基础上不断迎合青少年另类的感官需求和审美情趣。⑨ 时尚文化对“90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美追求个性化、审美形式感性化、审美情趣低俗化。

时尚作为当下的经典,它多少都是对原有事物和审美观念的超越,往往一出现就能被人们在审美上认同,从这一点来说时尚似乎是满足于人们“美”的需求。⑩ 调查显示,在“90后”大学生心目中,最时尚的依次为:“自助游、极限运动、动漫、轮滑、瑜伽、健身、SPA、美容、街舞等”。他们坦言:这些时尚文化都讲求形式美,体现了自由意志和审美的个性化特征。有31.3%的大学生欣赏“动漫文化”,因为在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文化语境下,动漫文化以易于吸收和理解的特质,为他们提供了诠释理想生活的新视角,使个人的、无意识的生活方式逐渐变成自觉的、群体性的时尚潮流。54.3%的大学生承认有崇洋趋势,外来时尚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40.9%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欧美风”、“拉丁风”、“日风”、“韩流”等外来作品的风格和形式有一定的偏爱。

当然,如果过于追求时尚文化,会被其所宣扬的追求感官享乐所影响,将文化价值本应具有的理想塑造、理性沉思等降低为纯粹的感官刺激和消遣娱乐。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按照社会上的流行模式,通过盲目的“形象消费”为自己贴上时尚、现代的标签,消费行为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电子产品、精美礼品、名牌服饰等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消费产品。这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风气,有损健康心理的形成。网络文化的传播,使得时尚文化在更多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大众趣味文化,即使与高校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后仍保留其世俗性。在有些时候一些丑的甚至令人讨厌的事物居然也流行成为一种时尚,这也就是所谓的“另类”的时尚。不管是力捧的芙蓉姐姐的粗俗文化,还是走红的“犀利哥”式的乞丐美学,都说明浮躁与焦虑的社会心态让“90后”大学生在文化审美上更多地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而忽视的是内在素质的提高。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时尚

价值观本质上不是以科学作为判断标准的,因此不能只做真理性的评价,还要做合理性的评价。合理性评价不是对价值观进行真假评价而是进行“好坏”、“善恶”评价,是对价值观的历史意义的评价。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应将其与当今时尚文化潮流相结合,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观。高尚的价值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文化升华,尽管这个目标很难,但确有建立的必要。

2009年10月,三名见义勇为的湖北“90后”大学生自发救人献身,以实际行动刷新“90后”整体形象。社会普遍认为:这三个大学生道德高尚,救的不仅是落水少年更是社会道德。李长春指出,广大青少年要深入学习大学生英雄事迹,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弘扬社会正气,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也就在于要用高尚的理想、正确的知识、优秀的时尚文化感染“90后”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净化心灵、领悟崇高、升华认识,从而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观。

1.净化心灵

时尚文化带有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等特征,更多地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略了他们精神和心灵的归属,不能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而高尚价值观的形成和系统化,必将成为“90后”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

高校要进一步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正气。针对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影响,对积极健康的时尚大力宣传和推动,对消极颓废的时尚坚决抵制。将时尚文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高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氛围。其次,要充分发挥“90后”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典型示范作用,典型所具有的启发、调节、导向、净化等育人功能,所具有的塑造美好心灵的巨大作用,不仅是任何其它手段难以替代的,也是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高校应把三名湖北“90后”大学生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90后”大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1)

2.领悟崇高

现代社会,“90后”大学生追求的时尚应该是高尚而不低俗,进取而不颓废,不应放弃崇高、理想和责任感。支撑“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实践证明,只有具有崇高性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高校要从价值取向机制上,将时尚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建立起时尚文化的引导机制。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吸收,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对时尚文化要宽容为怀,坚持方向,积极引导。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要完善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吸收时尚文化的先进成分,学会理性地甄别、思辨时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批判、否定其中的盲从、虚荣、攀比和享乐主义。通过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渗透,使“90后”大学生坚定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高尚情怀,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3.升华认识

正视高校时尚文化潮流,引导“90后”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时尚文化,是高校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高校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评价“90后”大学生,尊重个体,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90后”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高尚的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针对“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性突出的特点,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论和多元性的辩证关系。(1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它对于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每一个“90后”大学生都应自觉地去遵守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当然,价值观教育还要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90后”大学生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

注释:

①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5期。

②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③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058页。

④ 周蜀秦、徐琴:《全球化的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再造》,《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2期。

⑤ 杨丽霞:《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与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2期。

⑥⑧ 王成:《青年时尚文化与青年行为模式选择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⑦ 贺雪飞:《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当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⑨ 曾燕波:《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⑩ 袁芃:《时尚的祛魅——时尚、现代性与消费的当代合谋的解读》,《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

(11) 范玉刚:《大众文化的僭越与文化领导权重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 樊浩:《我国社会文化“多”与“与”的现状和特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标签:;  ;  ;  ;  ;  

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_90后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