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_袁梦婧 赵楠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_袁梦婧 赵楠

睢宁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袁梦婧 赵楠[摘要]目的 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救效率的临床作用。方法 以随机的方式将正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结果 观察组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神经生长因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临床急救效率十分显著,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临床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3-ZYM

临床上,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头晕、头痛以及耳鸣是主要的临床症状,还可能伴有语言障碍与吞咽困难等,若出现严重情况,还会使患者发生昏迷,该症状发生情况比较突然,会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发病时间在2 天以内,若在这期间没有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有效治疗,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症状,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采取溶栓、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血压调整等方式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急性脑梗死症状。护理干预也是临床上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需要医院给予重视,通过良好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1]。本次实验主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救效率的临床作用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40岁~68岁,年龄的平均值为(50.7±5.2)岁。观察组男患者21例,女患者19例,年龄在41岁~70岁,年龄的平均值为(52.4±4.7)岁。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提供的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①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流程,入院观察后,先对患者实施急性溶栓治疗。与此同时,在相关医师给予确切的诊断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护患者心电情况,并在这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②给予观察组患者诊断护理流程。首先,患者入院后,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2 ~ 3 分钟的评估,并在短时间内创建2条静脉通路,监护患者的心电与吸氧情况。其次,采集患者静脉血,并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查,全面检测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第三,护理人员应将患者送入急诊室,并给予临床护理,开启绿色通道后,与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展开联系,并启动急诊护理流程。第四,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分析患者药剂的使用标准,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第五,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准备好治疗床,主要应用于溶栓治疗,与此同时,应在接诊后,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与医疗设备。第六,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应对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指标,观察组患者急救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神经生长因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内容采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平方差表示,使用t检验,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指标,观察组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神经生长因子以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指标对比(x ̅±s)

分组 例数 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min) 神经生长因子(pg/ml) 神经营养因子(ng/ml) 观察组 40 40.21±7.56 117.24±8.54 7.02±1.22 对照组 40 63.54±8.72 73.67±9.41 4.22±1.14 t 12.785 21.685 10.606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神经科中,急性脑梗死疾病是比较常见的临床急症,其发生病原是由脑组织供血中断、脑血管阻塞引起的,从而损害脑细胞,造成缺血缺氧性。针对急性脑梗死症状,若没有在短时间提出治疗措施,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功能,患者的组织结构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耐受情况[2]。溶栓药物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症状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是在止痛、镇静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关实践表明,有效的溶栓治疗有利于提前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时间,目前,已经认可了溶栓药物的临床价值。急诊护理流程作为临床上的护理路径,该护理模式将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与临床特点进行结合[3]。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理应用急性护理流程,能够在治疗期间,提升护理护理效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还能够保证顺利开展日常的护理工作,提升临床效果。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为(40.21±7.56)min,神经生长因子(117.24±8.54)pg/ml以及神经营养因子(7.02±1.22)pg/ml,对照组就诊至溶栓治疗时间为(63.54±8.72)min,神经生长因子(73.67±9.41)pg/ml以及神经营养因子(4.22±1.14)pg/ml,对照组临床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流程,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急救效率,加快康复速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治疗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邹宇虹, 王珩.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J]. 医学信息, 2016, 29(35):139-140.

[2]赵超. 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12(38):11-13.

[3]丛薇, 王玉, 刘明荣, 等. 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急救效率及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6(25):24-24.

论文作者:袁梦婧 赵楠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临床作用研究论文_袁梦婧 赵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