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探索论文_袁兵

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探索论文_袁兵

广西城市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动和发展,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一直在改革和创新,以此满足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了创新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文特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的变革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促使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实和有序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变革

近几年,我国开始大力提倡海绵城市建设,并且选取多个适合城市进行最初的试点工作,自此掀起一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热潮。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提倡回归自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实际建设当中。海绵城市建设的从根本上改变根本性质,从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1、海绵城市含义及其对道路工程建设的新要求

1.1海绵城市建设含义

目前,人们主要从功能特性和建设方式对海绵城市进行概括说明:从功能特性来看,海绵城市的目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自身都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弹性,比如,在下雨时,海绵城市就真的如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等,在有需要时,将储存好的水进行释放,得到二次利用;从建设方式来看,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城市规划建设加强管理,将建筑本身、交通道路、绿地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等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可以对雨水的径流进行有效控制,实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净化等健康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定义上可以得出,海绵城市以此主要是从雨水角度出发,对城市特性的形象进行描述,或者说将雨水的应对方式由快排转变为缓释的城市工程。

1.2海绵城市对道路工程建设的新要求

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有一定管理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增加两个要求标准:一个是对于定量的雨水可以将其全部控制在场地内;另一个是对于超出雨水管道容纳量的雨水,将其径流输送至排水防涝收纳体。

(1)将一定量雨水控制在场地内

合理利用道路附属绿地等空间,充分发挥径流源头的吸纳、蓄渗以及缓释作用,对一定量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发挥空间场地功能,对雨水进行自然地积存、渗透以及净化等,减少雨水径流对环境的污染,提升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地下水补给等多重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内水涝灾害的风险,效果比较显著。故而,将一定量雨水控制在场地内进行合理的容纳和利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制性要求标准,各个城市建设项目都必须对其加以执行,城市道路工程也从不例外。

城市道路需要就地消纳或者利用多少雨水量,并不是自己盲目的制定,而是要依据当地年径流总量来设定雨水控制量。对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其实是一种排水专业术语,主要反应低影响下对雨水系统进行开发的设计标准,与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标准等专业术语意思相近。因此,道路交通专业人员无需对其的具体内涵、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但需要意识到其可能引导建设方式转变:首先,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结构,以此降低雨水径流系数,减少雨水产流;其次,必须合理利用道路绿化空间,使其为径流源头控制和消纳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再次,部分道路绿地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下沉式建设;最后,结合当地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措施,将雨水引流至绿地下沉区等。一些具体的建设方式转变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计算确定,并邀请道路、绿化等相关人员共同协调落实。

(2)将超出管道应对能力的雨水径流输送至排水防涝受纳体

合理利用地表的自然慢流力量进行排水,构建一个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相结合为一体的双排水系统,以此对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加强提高,避免城市雨水来临时成为汪洋大海,有效防止城市内水涝灾害的频繁发生。

以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对道路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强降雨来临时,大大超出管道应对能力的雨水径流,使其能够沿着街道路面输送至排水防涝受纳体。这一新增功能造成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发生以下转变:首先,对各个子流域内的道路纵坡要系统的坡向排水防涝受纳体,以免在局部内形成低洼点;其次,交叉口的竖向设计要结合当地超标雨水径流,设置合理的路径使其向下游输送;最后,合理设置路面超标雨水径流的地表排水出口,保证雨水径流能够顺利的排出路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道路工程设计改革

2.1道路平面

海绵城市建设对道路平面布局产生影响主要是受路面超标雨水径流导致的,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应保持纵坡道路线型的平顺,避免出现交叉口,从而促使超标雨水径流可沿路面顺利缓流,确保交通服务和公共安全正常运行。

(2)合理规划邻水域用地。通常,当雨水径流在道路上汇集并沿着偏沟向下缓缓流动,致使水流量表面加大,直到排入受纳体。

(3)关于路面超标雨水径流排水出口设置的相关规定要进一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在靠近排水防涝受纳体处,要依据排水专业性对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设计,从而对排水出口在道路工程进行合理设计,避免积水成灾,造成交通服务中断。

2.2道路竖向

海绵城市建设对道路竖向的规划与设计,主要受路面超标雨水径流有组织向受纳体排放的需求约束,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道路路面坡向进行系统控制。如若想实现路面对超标径流的输送功能,必须在路面竖向规划中系统对城市道路的坡向进行合理设计安排,保证路面水流量可以依靠重力自流向受纳体汇集。除此之外,城市道路在其他路段和交叉口处不能出现低洼点,以免出现积水内涝区。

(2)交叉路口竖向设计应全面考虑上游路面超标雨水径流向下游输送的需求。在城市全面开展海绵工程建设工作之前,要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对城市道路应对超标雨水径流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要求,因此,交叉路口在竖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超标径流自上而下的汇集需求。因此,对于城市内的一些斜坡交叉路口可能会形成一个局部低洼区,超标雨水径流只有蓄满低洼区才能漫过路面,继续向下汇集,极其容易造成局部积水。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合理设计,比如:低级道路与高等级道路相交或者是等级相同的两条道路相交。

3、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法规变革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标准,开展实施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工作,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在道路平面、竖向等多方面作出适当的转变,促使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工作最快顺利开展。必须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一个是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另一个是完善相关标准规范等。

3.1管理规定

海绵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必须在保证道路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规划,对雨水综合管理新增一些要求。比如,将一定量的雨水控制在场地内,或者是对超出管道应对能力的雨水径流输送至防涝受纳体等。而要将这些新增的功能落实到实际工程当中,参与工程中的相关排水人员必须结合传统的雨水管渠系统,对新增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同时,在确定方案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建设的相关规定要求。

(1)对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者是城市排水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在制度内容中明确指出超标雨水径流排水出口的位置以及断面尺寸等,以此促使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的健康有序完成。

(2)对于《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内的条文规定,进行详细说明,逐步完善,促使设计过程中的排水、道路之间的紧密配合。

3.2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道路工程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提供良好的环境,必须逐步对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完善。道路在维持自身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为海绵城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将海面城市专项规划落实到工程当中,从而达到雨水管理的综合管理目标。

对道路工程设规划设计进行变革技术,则需要比较完善的技术规范,比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等,其主要是对道路平面布局、竖向等相关条文进行说明,从而使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指引技术等得到相应的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道路在保证自身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一定量雨水控制在场地内并且将超出管道应对能力的雨水径流输送至排水防涝受纳体的功能尽可能发挥最大化。对于上文提到的新增功能要尽快将其修编至相关文件规定之中,同时,修编相关技术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转变提供帮助。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积极地合力,从此推动海绵尝试建设要求在城市道路工程中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召森.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探索[J].城市交通,2017,(6):13-19.

[2]姚文阁.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8.

[3]孔盼峰,王玲玲.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7):1303-1303.

论文作者:袁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变革探索论文_袁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