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中心医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目的:了解开放性骨折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 探讨更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在医院接受开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开放性骨折手术病例324 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期间是否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68 例,非感染组256 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情况、医疗差异等进行分析,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还与清创时间、创伤部位细菌数量与毒力密切相关, 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强围手术期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降低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感染;高危因素
随着机械在交通运输和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意外和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开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开放性骨折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和创口污染,易发生感染,使肢体功能的恢复受到阻碍,治疗时间延长,增加治疗费用。创口感染为开放性骨折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可导致伤口迁延不愈,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为了进一步探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创口感染的发生,为早期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对骨科的324 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创口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该医院共收治324 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68例,女56 例; 年龄19-79 岁,≥60 岁201 例,<60 岁123 例; 体重指数> 30 者84 例,< 30 者240 例; 有原发糖尿病43 例; 多处软组织损伤212 例,创伤至医院清创时间> 5 h 者137 例,<5 h 者187 例,植入金属物119 例; 手术时间> 4 h者79 例,< 4 h 者245 例。
2、方法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原发糖尿病、身高、体重指数、软组织损伤情况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内置金属物与否、住院时间等治疗情况进行分组统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方法各指标的组间差异。
3、统计处理对文中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 进行数据处理,用平均数标准差( 珋x ± s)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均数,采用χ2 检验计数资料率。
二、结果
1、感染率与一般资料324 例患者发生感染68例,感染率为21. 0%,将其设为感染组; 余256 例未感染患者设为未感染组;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
2、两组患者计数指标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的性别、> 3 处软组织损伤、金属内置物、原发糖尿病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三、讨论
对324 例开放性附着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患者高龄、自身有原发糖尿病、肥胖、创伤发生时间至清创时间间隔时间长、软组织多处损伤、手术暴露时间长、内置金属固定物、住院时间长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创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导致患者创面感染的原因: 患者高龄、原发糖尿病、肥胖等患者因素,使得患者自身抵抗力差,抵抗病原菌侵入的能力低下,当开放性创伤发生后,细菌易通过伤口侵入而发生感染[3]。创伤发生后至医院清创时间临床有共识,发生创伤后6-8 h 是清创的黄金时间,在该期间从伤口表面侵入的细菌尚未进入到组织深部,进行清创可较为彻底地清除细菌,清创后即可对伤口进行一期缝合以封闭,防止细菌的侵入。创面较小且损伤程度不严重的患者,受细菌污染相对较轻,有人认为该类开放性损伤< 24h 行正确的清创术,均可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对于创伤较严重且细菌污染较严重的患者,宜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清创,特别是在夏季的高温季节。还有一类患者创伤发生后,其周围人员采用一些错误的方式进行清理、包扎,反而加大了患者创面感染的概率。软组织多处损伤的患者易发生创面感染,因其骨折情况也一般较为严重,手术治疗的时间亦较长,创面在手术室的暴露时间也长,导致细菌易于侵入创面而发生感染。内置金属物亦是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创面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中,发生创面感染患者中有95.6%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入了金属内置物固定; 而未感染组患者的金属内固定物植入率仅为21.1%。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长,也是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创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作为一个病原菌较为集中的场所,病房内充斥着各种各样高浓度的病原菌,患者长时间住院治疗,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多次暴露创面的操作,若护理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不强,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方法对患者进行创面护理,极易导致创面发生感染。预治患者发生创口感染应当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从发生创伤到出院期间均可能发生感染,针对本研究危险因素探究结果,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降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发生感染的发生率[3]:对于患者应当严格、及时进行清创,尤其是骨伤损伤严重、多发骨折及污染严重患者,清创时间尽量控制在6h以内进行。在医疗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当及时、尽快行手术操作,避免延误病情,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感染发生。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严格规范和提高无菌操作技术,医务人员依据伤口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及方法。对于植入性物体,使用前应对植入物进行严格灭菌操作。严格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应用,杜绝不合理应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对于早期感染患者,医院应当提高病原菌的检查水平,及时、准确确定致病菌进行有效治疗。综上所述,骨伤程度严重、治疗间隔时间长、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及联合抗菌药物应用是导致胫腓骨发生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胫腓骨发生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鲍广全,曹烈虎,宋绍军.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1).
[2]郭新军,王鹏,朱振军.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1)
[3]陈希莲,朱德全.骨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0)
[4]戴滨,房德敏,吕鹏.骨科医院感染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
[5]纪素玲,程驰,李耀胜.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高危因素调查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4,(08)
论文作者:刘鸿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患者论文; 创面论文; 发生论文; 性骨折论文; 医院论文; 因素论文; 创伤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