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姚妹1,许梅花2通信作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姚妹1,许梅花2通信作者

(1 延边大学医学院;2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摘要】在社会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日益增加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分析梳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期待找到有效对策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experiencing increas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hich make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 prior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ndar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sis and sort 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Affected factors;Countermeasures

大学生是我国进行改革、加强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急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加,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挑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16年统计数据,我国大概每1000名大学生中有256名伴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等。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三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念

??? 传统的观念认为不生病便是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的前言(the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中对健康提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infirmity),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可见,健康至少包含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1985 年,心理学家英格利希(H.B.English)指出:没有心理疾病能够使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心理潜能[1]。董宇[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内心与客观环境协调的持续愉悦心理状态。人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与实现自我价值,当主观与客观矛盾时可通过自主调整而恢复和谐状态。Diener[3]指出,心理健康有三个重要标志:第一,即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主观体验,而客观条件仅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索;第二,即积极性,心理健康是指消极因素少积极因素较多;第三,即普遍性,心理健康包括个人生话的每个方面。

纵观各种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就是指在特定的年龄及社会环境下,心理活动与客观条件相符合,心理需求与主观能动性相匹配;心理发展呈积极向上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个人前途,命运;同时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处于一个十分关键而且敏感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其心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许多的研究者探讨了各种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综合起来大概分为四大类。

2.1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地进步,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大学生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手机的普及是世界性的现象,使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方便化、简单化;同时也使人们对手机依赖性大大增加,尤其在大学生中,手机依赖性的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人群。Jenaro等[4]经调查发现,对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多有严重焦虑与失眠的症状。有研究显示,焦虑感较重者大多有较强手机依赖以及滥用倾向[5]。黄乔蓉等[6]研究也有相同的结果,对手机上网依赖者的忧虑性和紧张性较高。陈喆等[7]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刚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有更多的压力,这个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同学、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人际关系的各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交谈困扰严重、交际交友困扰严重、待人接物困扰以及异性交往困扰的个体心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痛苦、紧张、被动及孤独等心理问题[8]。

2.2家庭因素

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来说,家庭对于大学生是任何事物无法取代的;其中包括了家庭的教育模式、经济条件、内部关系等。刘阳[9]调查发现广西钦州的贫困生多数需通过助学贷款缴纳学费,而大学期间同学相互攀比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其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减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教养方式决定个人品质修为,家庭结构影响心理发展。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有消极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发现离异家庭因青少年在缺失父母中的一方的关爱时,易产生心理问题[10]。由于童年期留守经历( 包括同时有流动经历) 的大学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较低[11,12],缺乏来自家庭重要他人的积极外部反馈,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也较低。低社会支持和低核心自我评价相互作用,进一步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3学校因素

学校在形成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以及生活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李伟斌等[13]研究表明促进学校制定有关健康政策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欧盛虎[14]调查发现校风与心理健康的7个因子有关,与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有显著关系。在大学生活中,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服务者,无论是从个人资历还是贴近学生方面均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减轻大学生心理障碍。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4自身因素

拥有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大量的研究[15]表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特征。顾寿全等[15]经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的是宜人性、尽责性,相反神经性则具有消极作用。自我控制具有相对的时间稳定性,它由个体的童年期发展而来,对于个体良好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16]。自我控制可能涉及工作表现 、任务绩效、冲动行为、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等几方面[17]。朱千等[18]经研究发现自控能力较低的医学生具有高强迫症状和低恐怖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调查表明,良好的情绪智力可以使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19]。积极心理学创始人 Seligman[20]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他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自身存在着的可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吴九君等[21]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希望、宽容等)可以帮助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减低大学生躯体化症状,敌对以及偏执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处于一个过渡期,心理发展极其微妙,很容易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众多文献的阅读,总结出四大影响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家庭因素中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决定大学生个性心理的重要因素;学校因素中的教育、授课的方式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因素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

3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脚步的前进,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细节化。传统的对策建议已经不能满足纠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近几年,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潮流的对策、方法被实践,被证明有效。陆克珠[22]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发掘自身潜能;让大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适应社会;并且使大学生情绪开朗,积极向上。王海英等[23]在研究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同时也提出相同的建议对策:学生应当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且建议学校深化体育工作改革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促进相应的政策文件。学校应该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课余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拓自己视野,广交朋友,培养个人完整的人格。冯桂梅[2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指出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欠缺,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建议校领导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增加学校相应的师资力量,学会创新课堂,创新教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心理短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心理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对自己对他人有客观的认识,适应社会,友好交际。裴学进[25]提出三维整合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政治、科学、规范3个维度有机融合,同时观照,深度整合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杨碧秀[26]在研究中提出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沟通,减少教育方式的差异,特别在奖惩方面的差异,多采用积极权威的教养方式教育子女,使子女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均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大方面提出相对性的有效建议,大多具有针对性,纠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采取“去除病因,对症治疗”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家庭教育、学校引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挖掘大学生的智力、才华,促进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使大学生具有自我认知,适应社会,和谐交际,坚毅抗压,不惧困苦的能力。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需要在各个时期对其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心理变化,及时纠正,及时引导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2):114-115.

[2]董宇.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教育心理,2016,82(3):174-175.

[3]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J].J?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542-575.

[4]JENARO C,FLORES N,G6MEZ-VELA M,et al. 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 Psychological,2007,15(3):309-320.

[5]BUSKO M. Anxiety linked with increased cell-phone dependence,Abuse [EB/OL]. 2013,3(31):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571204.

[6]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郎杰斌. 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34-636.

[7]陈喆,胡莹,杨曦.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25(3):225-227.

[8]朱君,赵雯,刘增训,蔡兴芹.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65-267.

[9]刘阳.广西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7,25(2):300-303.

[10]郭雨,刘堃,翟燕雪. 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5):701-707.

[11]谢其利,宛蓉,张睿.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 : 236-241.

[12]ZHAO J J,KONG F,WANG Y H.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ness and loneliness[J].PersonIndi Differ,2013,54(2) : 577-581.

[13]李伟斌,王君,魏锁,等.健康促进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378-1379.

[14]欧胜虎.校风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2,20(4):619-621.

[15]顾寿全,奚晓岚,程灶火,等.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2):354-356.

[16]Tangney J P , Baumeister? R F ,Boone A L.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4,72(2):271-324.

[17]Alberts H J, Martin G, Vries N K. Fighting self-control failure: Overcoming ego depletion by increasing self-awarenes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1,47(2):58-62.

[18]朱千,潘贵书. 医学院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111-114.

[19]王莉,蔡敏.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英语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30):412-415.

[20]Seligman M E P, Randal M Ernst, Jane Gillhamc, et al. Positive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lassroom interventions [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9,35(3):293-311.

[21]吴九君,温小平,何莉.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885-1888.

[22]陆克珠,孙其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3):156-158.

[23]王海英,徐其凤.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7,33(3):396-398.

[24]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95(2):95-96.

[25]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构建原则与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97-1100.

[26]杨碧秀,王志强,曹磊明,等.父母教育方式差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6):381-383.

论文作者:姚妹1,许梅花2通信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9

标签:;  ;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姚妹1,许梅花2通信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