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 吴 双 李抒轩

〔摘要〕 校园欺凌行为在中学校园的频频发生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关心。校园欺凌行为作为一种恶意的攻击行为,对欺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心理健康都有着重大冲击,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欺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析了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的心理状态,探究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并给出了预防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欺凌行为;原因分析;预防对策

一、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和现状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

校园欺凌是一种恶意的侵犯行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持续对个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攻击。由于与欺凌者间存在的权利或身体素质的不对等因素,致使受害者无法做到有效反抗。欺凌行为中有些是个人行为,也有部分是群体行为,欺凌者通过殴打、辱骂、嘲笑、孤立及勒索等方式,导致受害者产生恐惧、愤怒、痛苦、羞耻等不良情绪。校园欺凌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的侵害是巨大的,有些伤害甚至是终生无法弥补的[1]。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在校园里,但也有部分欺凌事件是学生的校外欺凌行为。近些年,发生在互联网平台的攻击行为较多,欺凌者通过通信软件、论坛等交流平台发布文字信息或视频信息,对受害人进行反复攻击[2]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分析

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表现为女生欺凌行为增加。在近年来曝光的32 起女生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行为多表现为身体侮辱。网络校园欺凌行为则表现为,部分中学生为引起关注,通过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传受害者被辱照片或视频,无情践踏受害者的尊严。目前,校园欺凌行为实施者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其中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成了欺凌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中学低年级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日益增多[3]

胰头肿瘤可因肿瘤直接侵犯胰腺和(或)阻塞胰管,进而导致PEI的发生。胰头肿瘤诊断时PEI的发生率为66%,诊断2个月后PEI发生率超过90%[10]。

就业是我心灵受到的最大摧残,越是好学校的学生,找工作时的心理落差越大,会倾向于自责,觉得对不起所有人。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

校园欺凌行为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双重伤害,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通过对欺凌行为过程中的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的心理分析,找出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继而预防或有效应对校园欺凌。

(一)欺凌者的心理分析

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一片繁荣,但在这繁华景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让人忧思的现象:首先是生拉硬拽,即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引领学生一起阅读,而学生则是按部就班沿着老师设计好的轨道,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其次是冷酷讲道,即教师用自己的预设来强行压制学生的观点,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二)受欺凌者的心理分析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来分析。

(三)旁观者的心理分析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当前中学生校园欺凌频发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三、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受欺凌者性格偏懦弱、谨慎,这种性格特点使他们成了校园欺凌者“巩固地位”或“炫耀暴力”的首选对象。受欺凌者在人群中通常默默无闻,周围同学也会忽略其感受,对其戏弄、嘲笑;面对欺凌行为,他们通常选择隐忍和不反抗,使欺凌者们的暴力行为变本加厉[6-7]

(一)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校因素。学校注重知识教育而轻视品德教育。一些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德智失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青少年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后得不到有效指导,长此以往,不良情绪找不到出口,必然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进而演变成校园欺凌。法制教育缺失。有的学校不重视普法教育,使得中学生对自身所担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不清楚校园暴力行为引发的后果和应负的法律责任。有的学校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之间矛盾较多,学校没有很好地去处理,致使学生行为失范[9]

2.家庭因素。一些学生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教育理念过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脾气暴躁,经常有暴力行为,孩子也往往如此。此外,同一个班级或学校,家庭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衡,某些学生会产生自卑感继而产生仇富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则会引发人际冲突,导致校园欺凌事件。

中学生校园欺凌者的心理状态多为消极的和异于常人的,他们大多没有明确的生活或学习目标,人生态度消极。缺乏生活目标,内心孤独、寂寞、空虚。长期处在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易导致人行为偏激、价值观失衡。他们中有的人为追求刺激,崇尚暴力,追求欺凌他人的“乐趣”[4]。校园欺凌者的人际交往特点表现为不合群,自主性低,报复心强。校园欺凌者性格较极端,多表现为自卑、敏感、多疑,精神紧张或是嚣张自大[5]

应用TransCAD软件,获取不同方案分配得到的道路饱和度、道路平均速度,将分配结果进行对比,从道路平均饱和度和车辆平均速度比较两个方案的合理性.

3.社会因素。校园周边不良环境也会引发校园欺凌事件。在一些中学周边,充斥着网吧、台球厅、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很多社会无业青年混迹其中,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网络上不良文化的传播会误导中学生的行为,暴力书籍和暴力电影会使学生产生盲目的暴力崇拜心理。

(二)中学生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旁观者效应”,该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会明显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概率;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都会减少,即使他们作出反应,时间也会逐渐延长。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也就是说旁观者的人数越多,他们体验到的责任感就越少[8]

1.加强主题教育,预防校园欺凌。有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尤其是欺凌者,这导致欺凌者在欺凌时毫无畏惧,对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因此,学校应加强关于“校园欺凌”的主题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欺凌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告诉学生,同学交往,以和为贵,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有了不良情绪,要及时宣泄,不能伤害他人,不能把自己一时的“痛快”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在班级内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伙、小圈子;不做观望者,发现周围有同学遭受欺凌时要及时告知教师或家长,事出紧急时要立即报警,避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2.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宿舍、班级、学生处、学校四级危机预警机制,重点关注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学生,通过层层上报的工作方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成立各种校园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游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展现自我的平台和人际交往平台,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上。

3.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家校通力合作,才能预防和有效控制校园欺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庭教育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摒弃“分数第一”的功利化教育观念,平时注意多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当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及时疏导,避免矛盾扩大化;关注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多与孩子平等真诚地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加强亲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苗头要及时告知老师,防患于未然。

校园欺凌事件一旦发生,不论是欺凌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难走出心理阴影[10]。为此学校、家庭及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同防治校园欺凌:学校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应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为校园安全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琪.女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心理透析及规避[J].教学与管理,2017(1):24-26.

[2]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3):66-68.

[3]马雷军.让每个学生都安全:校园欺凌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8):4-8.

[4]李汉学.校园欺凌问题检视[J].当代教育论坛,2016(5):24-30.

[5]纪瑞.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J].科教导刊,2016(10):165-166.

[6]杨岭.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

[7]章恩友.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8]张荣荣,董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2):118-128.

[9]Furlong,M J.Soliz,A.C.Simental,J.M.Greif.J.L.Bullying and Abuse on School Campuses.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4:295-301.

[10]Solon,R L.Bullying and the Risk for Violence.Security,2015,52(3):71-73.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3-0060-0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

标签:;  ;  ;  ;  ;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