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病房,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目的:探讨揿针疗法对胃早癌内镜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我科2018年4月~2018年9月行胃早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240例,将 2018年4-6月的120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7-9 月的 12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术后遵医嘱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揿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 NRS疼痛评分、睡眠时间、满意度及应用补救止痛药物的情况。结果:观察组NRS疼痛评分及采用止痛药物进行补救措施的患者数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术后睡眠时间、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揿针疗法能有效的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改善患者睡眠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揿针疗法;胃早癌;内镜治疗术后;疼痛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报告,2015 年我国新发胃癌67.91万例,死亡49.80万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性切除率低,生活质量差,其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不足30%,而早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2]。内镜下切除术( Endoscopic resection) 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2]。当然,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术后患者一般为上腹部疼痛,与内镜治疗造成的溃疡有关,以24h内疼痛较为明显。笔者基于经络理论,采用揿针,即图钉式皮内针,用于体穴埋藏,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缓解患者疼痛[3],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8 年9月消化内镜病房早期胃癌行内镜治疗的住院患者240例,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 2018年4-6月的120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7-9 月的 12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78例,女42例;年龄18-65岁,平均(40.26+10.45)岁
。观察组男86例,女34 例; 年龄18-65岁,平均(40.26+10.4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1.2纳入标准①内镜下黏膜病变大小1.0-6.0(2.8±0.8)cm。②年龄18-75岁,患者知情同意③患者神志清楚,能配合④全身皮肤完好,无破损⑤诊断明确的疼痛(疼痛强度评分:NRS评分≦6分)
1.3排除标准①术中有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②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胶布过敏者③智力或行为障碍等原因不能给予充分知情同意者④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参加者。
2 方法
2.1 对照组 胃粘膜早癌内镜术后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观察有无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体位护理:术后取半卧位,绝对卧床2-3d;饮食指导:术后禁食禁水24h-48h;药物治疗:根据医嘱常规使用抑酸、止血、营养支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心理护理,术后采用NRS疼痛评分定时对患者进行评估。
2.2 观察组 在内镜粘膜内镜术后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揿针埋针治疗,术后当天由经过医院统一培训中医治疗师实施揿针操作,操作前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宣教,说明操作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具体操作方法:取穴: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足三里:小腿外侧,当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按摩一分钟,酒精棉签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消毒整个局部皮肤两遍,待干。揿针规格:(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揿针,大小为0.22×1.3mm):打开包装,撕开单个揿针,拆下密封纸,将塑料容器向后屈折,用拇指和食指挟紧其中一半剥离纸和胶布,将它们一并从另一半剥离纸分开,并从塑料容器中取出,将针直接应用在已消毒的所选穴位,按压粘附扎好,除去剥离纸,将胶布压好以确保粘附稳妥,用拇指腹一边按压一边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或者胀痛等,以能忍受为度(4)每天按压3-4次,每个穴位按压30秒,留置揿针24小时,疗程结束后再次疼痛评分比对24 h更换,取针时用镊子夹住胶布向外取出[3]。
3 观察指标
3.1 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0-10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痛:10分。每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1、4、6、12、24h予以疼痛评分。
3.2 患者不良反应及睡眠质量 术后建立观察表,每天3次巡视观察、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并记录,如有发生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处理。次日晨,床边交班时询问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以睡眠率为评价指标,晚上实际睡眠时间/8h×100% 即为睡眠率。睡眠质量佳:睡眠率大于 80% ;睡眠质量尚可:睡眠率介于70% ~ 80%;睡眠困难:睡眠率介于60% ~ <70%;轻度睡眠障碍: 睡眠率介于50% ~ <60%;中度睡眠障碍 :睡眠率介于40% ~ <50% ;重度睡眠障碍: 睡眠率小于40% 。
3.3患者满意度,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采用医院统一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中医揿针疗法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分。非常不满意:1分;不满意:2分;无意见: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5分
3.4 加用补救止痛药物使用情况 患者加用补救药物后在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并由专人进行统计。
3. 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 SPSS12.0 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4 结果
4.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疼痛评分的比较见表1。
4.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睡眠质量、满意度及补救药物应用情况比较见表2。
5 讨论
5. 1 胃癌是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行内镜下治疗已成为早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术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较明显,24 h内最为剧烈,揿针疗法对早癌内镜术后患者的疼痛有增效的作用[4]。从表 1 可以看出,由于术后1 h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主要是由于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 术后两组患者术后12-24 h 时 疼痛分值最高,后随着时间缓慢降低 。
5. 2 揿针又称为揿钉型皮内针,(素问·离合真邪论)有“静以久留”的刺法,埋针是久留针的一种发展[3]。将针埋人皮下后,可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6]。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针刺能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气血,选用合适的腧穴,对疼痛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无依赖性、成瘾性、具有止痛作用,且不良反应少、简便实用等优点,本研究主要选取内关、合谷、足三里三个穴位实施揿针疗法[5][6],通过局部刺激,疏通经络从而产生传导反射作用,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调节胃肠功能,和胃降气,调中止痛; 内关是临床常用穴,被称为“诸穴之冠”,其最早见载于《灵枢·经脉》,曰:“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是络脉的起始穴。从字面上理解,“内”是内脏,本穴可主治内脏疾患,“关”为关联,手厥阴心包经从此穴别走联络手少阳经,因此名。内关当代有学者研究,内关穴有明显的镇静止痛作用;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始见于《灵枢·本输》,其中曰“三里,即三寸也”,在《圣济总录》始名足三里。《四总穴歌》有句名言为“肚腹三里留”。在古代文献中,足三里应用广泛,它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腹痛、 胸中癖血、纳少、等疾病。具有健脾和胃、调节气机、通腑化痰之功效,为强壮要穴和治疗肚腹疾病的常用穴[6]。
5.3 本研究结果显示,揿针疗法能有效减轻患者胃ESD术后疼痛,通过持续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加速患者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具有宁心安神、调整机体平衡,行气止痛的目的,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少,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2]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早期胃癌治疗规范研究》专家组.早期胃癌内镜下规范化切除的专家共识意见( 2018,北京).[J/CD]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18,5(2) : 49-60.
[3]闻慧.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药,2014,22:34-35.
[4]朱琳怡,张子凤,傅育红等.揿针疗法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J].上海护理,2018,18(6):9-12.
[5] 芦殿香,芦殿荣,刘莹莹等.足三里、内关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当代研究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5):593-597,627.
[6] 李德辉,孙春霞,范焕芳等.针刺足三里、太冲、合谷穴配合三阶梯止痛治疗胃癌痛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3):344-347.
论文作者:周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疼痛论文; 胃癌论文; 睡眠论文; 疗法论文; 评分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