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中国的大市场_投资论文

世界大战:中国的大市场_投资论文

世界商战:逐鹿中国大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战论文,中国论文,大市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投资热点,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大市场。跨国公司、大财团纷纷涌入中国抢滩“夺”地,一些外国经济专家惊呼:在中国正悄悄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商战”。

经济巨人,正在崛起

16年前,中国开始了一次由贫困走向富裕的新长征。世界1/4人口的中国开始专心致志发展经济,并且爆发出惊人的活力。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9.6%;1992、1993连续两年增长速度达到13%;1994年达11.8%,创造了世界最高记录;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则连续保持在12%以上。拥有1亿人口的华南地区每年以30%的惊人速度在增长,沿海开放地区的发展速度,高于曾被称为“东亚奇迹”的“亚洲四小龙”的最快发展时期。1994年钢产量跃过91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二钢铁大国,粮食登上了4445亿公斤的新台阶;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跃居世界第11大贸易国之列;中国年国民生产总值达43800亿元,居世界第10位;社会零售总额达160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一年年在扩大,1994年达15926亿元;外汇储备达516亿美元,16年居民储蓄增长102倍,达21519亿元。这一连串的统计数字说明中国经济是何等红火。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投资中国创造了良好的商业机会,外资纷纷涌入:1992年外资投入中国111亿美元,1993年257亿美元,1994年则达350亿美元。过去16年中国已累计利用外资1400多亿美元,外商投资项目达22万个,其中10万家三资企业已投入运营。中国从东方崛起,举世瞩目,世界看好诱人的中国市场,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世界。

华人投资,首当其冲

中国打开封闭大门初期,也许是受文化、地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先认识中国市场潜力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是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以及侨居各发达国家的华人、华侨、海外同胞,他们捷足先登,首先在华南及东南沿海发达的开放地区开始大举投资。据国家经贸部的统计,到1994年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投资,其中华人所占份额举足轻重,按实际投资额排列,前10位是香港、澳门、美国、日本、台湾、新加坡、英国、德国、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港澳地区名列前茅,目前,两地区在内地设立三资企业12万家,外资协议额1500亿美元,实际投入400多亿美元。香港90%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已转移内地,重点是华南地区,投往广东省的港资超过150亿美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的巨额房地产、酒店业外资项目大多是来自港澳地区的财团。在北方城市烟台,香港投资占外商投资总额的份额最大,达13.4亿美元。台湾企业家对在大陆投资热情极高,仅1993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就超过100亿美元。台商投资密集的福建省总额已达40亿美元以上,仅厦门市就超过10亿美元,项目总数达1132个;在福州市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就达30多个,已投产产值超过5000万的就有20个,世界华人富豪榜上42位巨商已有10位投资福州。居其次的山东省,台资企业到1994年已达2000多家,台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新加坡对华投资也日益活跃,由向各地零散投资发展到一地集中投资,形成更为庞大的发展计划。1993年5月,现任总统王鼎昌率领由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一行近200人纵贯中国东部沿海进行详细考察,最后选定了苏州市作为投资重点,将投资200亿美元在那里建设“新加坡工业园”。

跨国公司,蜂拥而入

西方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在80年代对向中国投资是持审慎态度的,但进入90年代就完全翻了个儿。正如一位美国经济专家所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巨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能不令人眼红”。1992年11月德国政府首先取消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1993年3月德国经济部长访问中国,并争到了今后几年中国要在国际上招标的总价值300亿马克的包括北京、青岛、广州地铁项目在内的一批项目清单。紧随其后,1993、1994年美国、法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首脑、政要纷纷带领庞大的企业家、金融家队伍在中国亮相,利益的驱动使他们争先恐后地取消对中国投资的限制。西方看好中国的市场,同样中国也需要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他们与中国的合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德国总理1993年11月份的六天中国之行,两国签署了20多项经济合同。其中中国购买6架空中客车A340就达12亿美元,还答应从德国进口价值30亿马克的22艘集装箱货船,德国还拿到了广州地铁7亿美元的订货合同。法国则盯住中国核电站建设和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的京沪高速铁路,紧随总理访华之后来中国的贸易部长率领120名大公司总裁,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去年两国签订的法国在华投资及进出口合同和意向总额达到220亿法郎。美国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也分别于去年和今年率庞大企业家代表团来中国,并拿到了总额为80亿美元的合同。

其实,西方跨国公司的总裁们比他们政府的眼光更敏锐,对在中国投资信心更足,热情更高。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名著名工业性跨国公司和前50名服务性、金融性跨国公司已有半数以上来中国投资。这些公司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烟台等大中城市。他们投资的方向多为电子、通讯设备、机械、汽车、化工、铁路、公路、电力、地铁、房地产等领域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在上海浦东地区已汇集了190家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跨国公司,外资额达19.75亿美元。其中日本有92家,美国有53家,德国15家;包括日本理光、索尼,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等著名公司均有巨额投资;德国15家公司的投资平均为2580万美元。在天津,已有120家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其中,美国的跨国公司在那里大显身手。摩托罗拉公司已投资4亿美元,生产现代化通讯设备;可口可乐、国际电报电话、史克必成制药公司、世界电梯巨子奥的斯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通用电器公司等在那里开始大规模的投资;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的科尔公司投资建设1.2平方公里的欧美工业园。在这些产业巨子的带动下,美国企业蜂拥天津,目前已有美资企业1027家。在烟台,海外跨国公司投资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已达135个。韩国大宇集团将在烟台建设30万辆轿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达12亿美元。在北京,有近五千家外国商社及办事处,包括美国通用汽车、日本松下电器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在北京有巨额投资项目或设立中国总部。以钻探石油驰名的荷兰壳牌集团在华石油钻探方面的投资已超过5亿美元,由这家公司参与的南中国海西江油田已于去年底出油,日产量超过6万桶,占中国近海石油总产量的30%。壳牌公司中国总部已由香港移至北京,并更名为壳牌(大中华)集团,正在广州、惠州筹划实施一项与中国四家公司共同投资60亿美元的综合石油化工项目,可年处理800万吨原油,年产45万吨乙烯。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到1994年底,韩国在华投资项目已达1989项,共16.8亿美元,1994年投资项目比1991年增加38倍。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企业韩国三星集团正在本世纪末将再投资20亿美元,以扩大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日本八佰伴集团正在实施一项在中国开设一千个超级市场的庞大计划。香港新世界集团在内地的项目总投资额将超过300亿港元。1994年中国提出发展轿车战略规划后,汽车项目便成为日、美、法、德、韩等世界轿车生产大国的跨国公司竞争的热点,它们争先恐后要在中国兴办合资的汽车企业和汽车零配件企业,而在早几年先行一步的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日本五十铃、丰田公司则信心大振,争相扩大投资。跨国公司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投资热情,是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快列车”上争得一席之地,以便在21世纪的中国市场上争得更大的份额。

互惠互利,前景广阔

有人形容,中国像海绵吸水一样吸纳着世界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沿海、沿边、沿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向开放的更高层次发展,外商投资已由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中小项目为主,转向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长期投资和战略性的产业项目。据统计,中国吸引的外资占发达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总额的1/3还强。外资缓解了中国建设资金紧张的困难,外商投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已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1993年的13%,1994年则超过20%。而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使中国工业特别是一些支柱产业受益匪浅,焕发生机。开放使中国更快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而外商则充分利用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优势,迅速扩充产业,使投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的海外出口基地以及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外商投资在中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贸易协会对718家投资中国的企业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对在华投资感到满意,并希望继续扩大投资。中国三资企业进出口额已在全国总额中三分天下居其一,1994年占37%以上。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的三大汽车投资项目,已成为中国轿车的骨干,并占了全国轿车总产量的60%。这令那些前几年对在中国进行汽车项目投资信心不足犹豫不决痛失良机的汽车跨国公司悔不当初,并千方百计寻找新的机遇,在台湾食品行业并不十分显赫的台湾鼎新集团投资天津的“康师傅”方便面项目,仅几年功夫在大陆方便面市场便独占鳌头,去年创下了17亿人民币营业额的良好业绩,而今年其生产能力还将提高60%。中美天津史克公司的药品销售额今年将突破6.7亿人民币,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中国的彩电生产项目、本田公司的摩托车生产项目,都成为畅销不衰的产品。香港中策集团投资大陆100多家企业,大都业绩不凡,其中烟台中策药业公司投资当年就获利5000万元。来自经贸部的消息,全国已投产的三资企业七成以上获利可观。在烟台市已投产的1300多家三资企业赢利面高达90.29%。在上海目前已开业的6354家三资企业赢利率达80%,回报率达25%。正是有这样的高回报率,才使外国大公司一再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已有20多个合资企业,到本世纪末,将增加到45家,德方投资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

伴随着海外跨国公司的巨额投资,它们的产品也因品牌和质量上乘而在中国市场渐趋畅销,从摩托车汽车到家用电器,从服装鞋类、化妆品到烟酒饮料,外国名牌充斥了中国市场。据国家权威部门去年6月份的调查表明,在10个类别37种产品中,有近100个海外名牌在中国消费者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像丰田汽车、松下电视、AST电脑、佳能复印机、先锋音响、本田摩托、富士、柯达胶卷、皮尔卡丹西装、可口可乐饮料、雀巢咖啡、万宝路香烟等等。这些产品在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家喻户晓,并在市场上备受推崇。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95中国国际经济论坛”会议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在本世纪末的5年时间里,进口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到2000年,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千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按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今后每年要新增电力1500万千瓦,到2010年发电能力要增加一倍,年发电量要达到1.6万亿千瓦时,中国火电建设项目将占世界市场的1/3,水电建设项目将占世界市场的1/2。交通,按计划中国到本世纪末铁路里程将新增1.6万公里,公路新增20万公里;通讯、航空、港口都有计划中的大批建设项目。据估计,中国在今后15年内仅在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大市场的魅力正吸引着全世界,东方正创造着一个跨世纪的奇迹。

标签:;  ;  

世界大战:中国的大市场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