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语言的使用行为研究_问卷调查论文

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语言使用行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户信息论文,语言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概述

“用户网络搜索中的语言使用行为研究”是针对搜索行为中的语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该研究是以系统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基础[1-3],以语言问题为突破口,以用户搜索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系列研究。搜索行为中的检索语言研究与传统的文本研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该研究主要针对搜索过程中切实发生的语言现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中都是处理切实发生并存在于网络搜索的语言和语言现象。这对于认识现实生活中用户搜索所使用的词汇特征,用户搜索时使用词汇的行为特征等问题有着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是该研究的第一部分,针对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进行研究。包括对Web2.0中的标签使用与标记行为、浏览过程中的分类语言及其显示方式、搜索词汇的来源与类型、系统提示的相关词的利用行为和认知水平等。为完成这一研究,笔者设计了《用户浏览和搜索过程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定量介入研究。同时,比较了网络问卷调查与用户对比实验的研究结果,在部分问题上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

网络调查的方法只能针对特定的问题并且不能做深层数据搜集,这与网络调查法的用户群体有关。但是在有效的样本数量和样本来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对于本次研究适用且有较好的针对性。为规避网络问卷调查方法的弊端,本文辅以实验结果,后者能够提供网络问卷调查无法提供的深层数据。

问卷调查方法是搜索行为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拥有大量的研究基础。限于篇幅,不赘述,仅就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语言问题做一扼要介绍。Julia Habermann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博客(Weblog)在商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415人的调查显示,40.2%的人使用博客并且其中大部分用于获得商业信息[4]。Ozok和Gavriel Salvendy使用界面一致性检验问卷(Interface Consistency Testing Questionnaire)对网络语言的一致性进行研究[5]。Bella Hass Weinberg和Julie A Cunningham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搜索策略和词频进行统计分析[6],是早期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语言问题的代表。此外,Zhang Yin详细讨论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案例分析[7],是从研究方法层面讨论网络调查法的代表工作。

2 问卷设计与发放

2.1 问卷设计过程

初步划分范围,拟定问卷的初稿。问卷初稿包括7部分(一级指标):用户背景调查;句法;封闭词法;相似反馈;反馈行为;浏览行为;Web2.0。进而通过合并递进题目和删除不必要的一级指标两种手段,划定问卷第二稿的范围:用户背景调查;相关反馈和反馈行为;用户浏览行为;Web2.0。同时,加入网络搜索中的词汇特征,成为第5部分。

在最终问卷的设计时,考虑以下两点:纳入情境因素,为了使用户更容易回答题目,问卷设计了一个搜索过程的情境,循序渐进地提问;将术语改成口语,方便用户回答。最终问卷设计过程中,做小范围的问卷测试,修改部分题目的陈述。并按照情境顺序将整个题目分为4组:用户的自然社会属性;搜索使用词汇特征与用户搜索行为;浏览与分类语言;Web2.0中的标签。

为使用户更有效地回答问卷,问卷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语的作用,将指导语打散到各个题目;同时对难以解释的概念,使用插图指导语示例说明。回收问卷的数据清理过程证明了这份问卷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选项基本覆盖问题的主要方面,样本具有代表性。

2.2 问题设计

(1)用户的自然、社会属性

这一部分题目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这4个要素是可能影响用户搜索行为和用词习惯的自然、社会属性。这里没有包括专业,因为调查问卷面向的是普通用户。纳入用户的自然、社会属性的研究另文详述。

(2)搜索使用词汇与用户行为

这组问题是问卷中份量最重的部分,包括6个题目。第一题测试需求,所提供选项是知识、导航和常识三种基本需求的具体表述,此外增加开放选项。第二题测试词汇来源,分为用户自然想到、术语或工具书中查到和系统提示(提供)三种情形。第三题测试词汇类型,分为厂商名称、其他专有名词、新兴名词和专业名词4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厂商名称是专有名词的一类,但是由于其在网络搜索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特殊列为一类进行问卷调查。这两个问题没有设计开放选项,这与数据分析有关,同时这样的选项能够覆盖大部分可能情形。第四题和第五题的基本设计思路同上,分别测试用户的认知和行为,以期得到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第五题设计为量表类型,可以计算样本平均数并做统计检验。最后一个题目关注分面语言,主要关注通用组配词,设计为量表题目。

(3)浏览行为与分类语言

这组问题包括3个题目:对分类语言的认同程度,这里以频道为实例,设计成量表题目;分类语言的宏观表现方式,列举主要类型和可能性,提供给受调用户判断;网络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片等)的使用情况,也即浏览中的要素,列举主要可能类型,这些类型在测试的时候,经由测试用户建议,修改过表述。

(4)Web2.0的标签利用情况

这组题目原本设计为两道题目,在问卷上线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因素改为3道题目,但是提问内容没有改变。这些题目涉及到用户使用标签的习惯(何时使用标签?)和目前对标签的研究中的两个最基本问题:标签数目和来源。

2.3 问卷发放

问卷发放工作通过艾瑞集团的网调系统实施。艾瑞集团是目前国内较好的互联网调查机构之一。其样本可以覆盖主要的互联网用户类型,与CNNIC报告中[8]中国网民的类型分布近似,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这样使用较少的样本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此次问卷调查,合同样本量为800。

在CNNIC第20次调查中学历选择次少的学历比例4.8%(初中及以下),选择女性的网民比例45.1%,选择41-50岁的网民比例7.2%,按配额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网络问卷调查所需最低样本量N=642,因此,800样本量满足实际研究需求。

3 数据分析与讨论

3.1 数据处理与研究内容

对开放选项进行数据规约。通过合并入封闭选项和重新编码的方式,将开放问题去除。然后在不考虑用户自然、社会属性的情况下做统计分析:

(1)“Web2.0与标签”一组问题,依照单变量、双变量顺序进行分析。其中,单变量分析侧重分布和百分比描述。双变量分析有两种:一种是百分比表格分析,用于测定倾向性;一种是列联表卡方检验,用于测定相关性。

(2)“分类语言”一组问题,只使用单变量分析,有两种手段。与“Web2.0与标签”一组问题相同,侧重分布和百分比描述;对第11题给定量表分值,计算样本平均数并对期望做t检验。

(3)“检索语言与行为”一组问题,依照单变量、双变量顺序进行分析。

在后续研究中,笔者使用实验方法对搜索引擎提示的相关词进行深入研究,将列出其结论与本网络问卷调查结果做比较分析。

3.2 标签与Web2.0标记

(1)单变量分布

①从标签使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受访用户对标签使用情况十分理想。看或者写博客时均不用标签的用户仅占18.3%。用户在看或者写博客时大量使用标签,说明“标签”这种Web2.0上的信息组织方式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

②用户还是更多地喜欢系统提供的标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有的Web2.0,尤其是博客站点所提供的标签能够满足用户的标记需求。这虽然与用户的惰性有很大关系,但是它客观上会造成一种趋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异质性降低,方便信息交换。

③大部分用户使用多个标签,说明Web2.0站点的网络用户在资源的加工利用方面情况较好,能够恰当地表示信息。多个标签的使用在客观上使标签起到传统环境中主题标引的作用。

图1 标签使用分析

图2 标签来源分析

图3 标签数量分析

(2)双变量百分比表格分析

表1和表2表明受调查的用户均倾向使用多个标签;使用自拟标签的用户比使用系统标签的用户更为倾向使用多个标签。受调查的用户均倾向使用系统标签;使用一个标签的用户使用系统标签的倾向性更明显一些。多个标签和系统标签均为总体上的倾向性,不同来源或数量的相对差异较小。

表1 标签数量与来源倾向分析(横向比较)

使用一个标签 使用多个标签

使用系统标签 38.2%61.8%

使用自拟标签 34.2%65.8%

表2 标签数量与来源倾向分析(纵向比较)

使用一个标签 使用多个标签

使用系统标签 58.1%53.8%

使用自拟标签 41.9%46.2%

表3和表4表明受调查用户倾向使用多个标签,其倾向性从明显到不明显依次为:看写时均用标签的用户;只在写的时候使用标签的用户;只在看的时候使用标签的用户。只使用一个标签的用户更倾向使用系统标签,而使用多个标签的用户倾向性不明显,大致各占1/3。

表3 标签使用习惯与标签数量倾向分析(横向比较)

使用一个标签 使用多个标签

只在看的时候使用标签 45.9%

54.1%

只在写的时候使用标签 31.4%

68.6%

看和写的时候均用标签 28.8%

71.2%

表4 标签使用习惯与标签数量倾向分析(纵向比较)

使用一个标签 使用多个标签

只在看的时候使用标签 50.6%34.2%

只在写的时候使用标签 25.5%31.9%

看和写的时候均用标签 23.9%33.8%

表5和表6表明只在看或者只在写的时候使用标签的用户倾向使用系统标签;而看和写的时候均使用标签的用户倾向使用自拟标签。使用系统标签的用户倾向只在看的时候使用标签,使用自拟标签的用户无此倾向性。

表5 标签使用习惯与来源倾向分析(横向比较)

使用系统标签 使用自拟标签

只在看的时候使用标签 61.8%38.2%

只在写的时候使用标签 55.6%44.4%

看和写的时候均用标签 46.6%53.4%

表6 标签使用习惯与来源倾向分析(纵向比较)

使用系统标签 使用自拟标签

只在看的时候使用标签 44.9%34.4%

只在写的时候使用标签 26.7%29.4%

看和写的时候均用标签 25.4%36.1%

(3)双变量列联表卡方检验

笔者对以上3组列联表做拟合优度分析,对列联表使用卡方检验:

标签的来源、数量分别均与用户使用标签的习惯相关,说明个体差异对于标签的使用影响较大,而不是简单的总体统计特征。

(4)小结

总体上,用户倾向于使用系统提供的标签,同时倾向于使用多个标签。这种倾向性是总体上的,与子群的选取无关。就用户使用标签的习惯而言,用户使用标签的习惯对标签的来源和数量分布有较大影响。这一点在表4和表6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统计检验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个结论。

3.3 分类语言及其显示

问卷11题,对“没有用”、“只看特定频道”和“很有用”3个选项分别记1、3、5分,则样本平均数为4.06,样本方差为6.60,假设用户对分类语言没有依赖,即:

用户认为对于不同的网站,其分类方法要区别对待(见表7)。而用户本身更多地依赖标题来判断内容(见表8)。

表7 分类语言的表现形式

项目 百分比

页面布局更好一些

28.3%

分类导航更好一些7.3%

需要视情况而定 48.7%

两者结合更好一些

15.5%

其他更好的方法 0.1%

表8 浏览过程中的要素

项目 百分比

图片 12.2%

标题 79.5%

顺序浏览 7.1%

说不清1.3%

对分类语言的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在浏览过程中对分类语言有很强的依赖性,并且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够对分类语言的表示方式区别对待。在浏览过程中,用户更多地依赖于标题来判断进一步浏览的内容。这是目前网络媒体“标题党”盛行的原因,同时说明语言在网络符号系统中仍然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3.4 搜索词汇来源与类型分析

(1)单变量分析

词汇来源的分布见表9。相对而言,来自于系统提示的名词在搜索中占有的比重高一些,但是并不是绝对优势;普遍反映专业名词更能帮助用户找到所需要的东西,说明网络环境下专指性高的查询式的检索效果更好。

表9 词汇来源与类型

项目 百分比

来源:自己 34.7%

来源:术语 23.0%

来源:系统 42.3%

类型:厂商 26.2%

类型:其他专名 18.2%

类型:新闻 14.7%

类型:术语 41.0%

(2)双变量分析

在双变量分析中,笔者使用百分比表格寻找最为明显的倾向(见表10和表11),得到如下两条结论:

①专业名词更容易帮助用户找到资源,尤其是从术语词典等工具书内查找到的名词更明显(46.7%)。

②来自系统提示的词在各种类型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均大于40%)。

对词汇的来源和类型之间的关系做拟合优度检验,对假设:

表10 词语来源与类型倾向性分析(横向比较)

厂商名称 其他专名 新兴词汇 专业名词

自己26.1%20.0%15.7%38.2%

术语25.1%16.2%12.0%46.7%

系统26.9%17.7%15.3%40.1%

表11 词语来源与类型倾向性分析(纵向比较)

厂商名称 其他专名 新兴词汇 专业名词

自己34.6%38.2%37.1%32.4%

术语22.0%20.4%18.8%26.2%

系统43 4%41.3%44.1%41.4%

(3)小结

表10和表11反映出专业名词和来自于系统提示的词汇在网络搜索中反应的效果很好,这说明专指性强,来源权威的查询式的检索效果更佳。同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词汇的来源与类型无关。

3.5 系统提示相关词研究

(1)单变量分析与对比分析

表12的第二组是对于提示的相关词的认知(或认同程度),从百分比分布看,用户对各种检索系统提示的相关词的认同程度很高,尤其对搜索引擎提示的相关词有更高的认同程度。按照所给量表分值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平均数为5.34,样本方差为2.53。假设用户对系统提示词的认同程度低,即:

表12 相关词的利用行为与认知水平的分布

项目

百分比 量表分值

会事先借助分类导航或者提示的相关词14.8%

在不是很明确搜索词的正确写法的时候26.2%

无论检索结果如何,我都会使用

22.1%

还是自己想到的词汇更容易找到东西 35.6%

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就算了

1.3%

搜索引擎的提示词有用

34.6% 5

数据库的提示词有用 5.9% 5

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提示词均有用 39.4% 7

只有找不到时才会用提示词 17.9% 3

基本不用提示词

2.2% 1

2008年1月,笔者针对搜索引擎提示的相关词进行了一次对比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对20个实验用词汇在百度和Google上返回的提示词的“正确性”和“点击意愿”进行判断。在点击意愿的判断中要求被测试者在判断搜索引擎提示的相关词是否正确的基础上,浏览返回结果的第一屏(仅为第一屏),以判断是否有点击某些提示的相关词进行进一步搜索的意愿。实验的结果如表13和表14所示。

表13 分组Pooling后的搜索引擎提供相关词正确率的比较

百度

Google

统计指标 按实验组 按对照组 按实验组 按对照组

Pooling

Pooling

Pooling

Pooling

样本平均数 0.421 0.983 0.456 0.988

样本方差

0.040 0.002 0.054 0.001

从表13得出,对照组(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用户)对搜索引擎返回的相关词均非常满意。由于网络上绝大部分用户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这个结果能够代表一般网络用户的判断水平,与网络调查结果吻合。

表14 百度和Google用户进一步点击意愿情况

百度Google

统计指标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样本平均数

0.2400.3310.2160.258

样本方差0.0070.0080.0100.014

F检验值0.924 1.152

F临界值2.15 2.15

但是从表14得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对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词的点击意愿都不高,在两个引擎上均为20%-35%,且是否受过专业训练对点击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搜索引擎提示的相关词在信息检索交互改善方面起到的作用仍然较小,需要做进一步改进。这也验证了网络问卷调查中行为方面“还是自己想到的词汇更容易找到东西”这一选项所占百分比最高(35.6%)的结论。

(2)双变量分析

表15 用户搜索行为的倾向性分析(横向比较)

SE DB BothOnly No

事先借助分类导航 56.1% 7.0% 29.9%

7.0%0

明确搜索词的写法时35.8% 9.6% 38.0% 16.0%

0.6%

都会看看提示的词 31.4% 6.4% 49.6% 12.1%

0.3%

自己想的词汇更容易27.9% 2.4% 39.2% 26.6%

3.8%

不使用提示的词0 5.9%

5.9% 41.2% 47.1%

(注:SE代表“搜索引擎的提示词有用”;DB代表“数据库的提示词有用”,Both代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提示词均有用”;Only代表“只有找不到时才会用提示词”;No代表“基本不用提示词”。表16中相关含义与此同。)

表16 用户搜索行为的倾向性分析(纵向比较)

SE

DB Both Only No

事先借助分类导航24.0% 17.3%

11.2%5.7%0

明确搜索词的写法时

27.2% 42.7%

25.3%

23.3%

7.1%

都会看看提示的词20.1% 24.0%

27.9%

15.0%

3.6%

自己想的词汇更容易

28.8% 14.7%

35.5%

52.9% 60.7%

不使用提示的词

0 1.3%0.2%3.1% 28.6%

在双变量分析中,笔者有如下较为清晰的结论(参见表15、表16):

①事先借助相关词的大部分用户认为搜索引擎中提示的相关词有帮助(56.1%)。

②无论检索结果如何都会使用提示的相关词的用户认为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中的提示词有帮助(49.6%)。

③不做二次检索的用户认为相关词没用(47.1%)或者在实在找不到的时候才用(41.2%)。

④认为数据库提示词有用的用户大部分在探寻合适的检索词或构造理想的检索式(42.7%)。

⑤实在找不到才借助相关词的用户对来自自己直觉的搜索词都比较自信(52.9%),且这种自信在根本不用提示词的用户中更加明显(60.7%)。

对用户对提示的相关词的认知与利用行为做拟合优度检验,对假设:

假设检验的结果证明了对相关词的认知(认同水平)和利用行为的相关性,二者的强烈相关有助于在今后的研究中简化问题空间并抓住更为本质的行为影响要素。

(3)小结

总体上,用户对系统提示的相关词的认同程度较高,但是利用水平偏低。这样的结论同时得到网络问卷调查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同时,列联表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用户对提示相关词的认知水平和利用行为相关。这说明了用户认知和行为十分密切,并且在提示词上得到了具体的印证。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和讨论,笔者得出4方面的结论:

(1)标签和标记行为已经在Web2.0用户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标签的来源和数量与个人的标签使用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较高的个体性差异。这种统计结果与Web2.0所追求的用户到用户的信息交互相一致,同时由于用户更多地使用来自系统的标签,Web2.0平台站点的质量对交互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

(2)用户在浏览过程中大量的依靠各种分类语言工具。并且,恰当的显示方式对于用户的浏览和判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网络用户浏览中仍然主要受到语言文字的影响,这也是目前门户网站中“标题党”盛行的主要原因。

(3)用户在搜索中使用词汇的来源与类型无关,两者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同时,深入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权威的和专指的查询式在网络搜索中有着不俗的表现,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找到其需要的信息资源。由于这类查询式的构造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因此用户的教育培训和服务商的推介工作在网络搜索引擎中亦有其必要性。

(4)对于系统提供的相关词而言,普通用户对其满意度很高,但是利用度较低。用户对系统提示的相关词的认知水平和利用程度强烈相关,此二者的密切关系有助于今后的研究中简化研究模型。

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纳入用户的自然、社会属性,而这也是笔者关心的问题。在本研究的后续论文中将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对于问卷的问题而言,在现阶段研究中每个问题所覆盖的研究对象都比较初步,均可以有进一步的研究目标以深化现有研究结果。如果可行,还可将对中文用户的研究结果与对西文用户的研究结果做平行比较,这样能够得到总体社会文化的差异对搜索行为的影响。此外,对于问卷设计、发放和分析本身亦有很多可改进之处。

(致谢:艾瑞咨询集团为本研究提供网络调查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特别感谢艾瑞咨询集团研究副总监曹军波先生,研究部田欣先生在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时所做的努力。)

附:调查问卷

用户浏览和搜索过程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首先感谢您花费时间回答我们的问卷。这里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和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推出的《用户浏览和搜索过程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调查以互联网用户在搜索和浏览过程中用户使用的词语特征为调查目标。其结果将用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中国人搜索行为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之用。本研究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国家信息资源管理北京研究基地负责问卷设计;由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由艾瑞咨询集团提供网络调查支持。

中国人搜索行为实验室2007年度计划项目课题组

在回答问题之前,请允许我们了解您的自然情况,这有助于我们对用户群体细化和研究的深入。请您放心,您的任何自然信息和整份问卷的调研结果都会由调查方负责保密。

1.性别

2.学历

3.行业

4.年龄

首先热身一下,这是一道不定项选题,您可以选一个,也可以选几个。我们只是想知道您为什么要使用搜索引擎。

5.您使用搜索引擎的目的是?( )

A.找一个词的解释,或者一种产品的介绍,或者相关事物的动态。

B.寻找下载链接,如MP3下载、论文、讲义的下载等。

C.寻找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如“如何坐公交车到天安门”,“今天的升旗时间”等。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试想一下您在搜索一个词,那么请问这些词是从哪里来的?自己想出来,还是从别的地方找来的?

6.您在搜索时候所用的词汇( )

A.自己想到的就用了。

B.自己熟知的术语或者查阅工具书得到的词语。

C.先进行A或者B,然后使用系统提示的词语,导航和标签等。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哪些词汇更容易帮助您找到相关的内容呢?仔细想一想。

7.您认为下面哪些词更容易找到所要的内容( )

A.人名、机构名、国家、地区名等。

B.一些新兴的词语,如“超女”、“快男”等。

C.一些自己领域的专业词汇。

D.商品的名称,厂家的名称等。

当然,搜索引擎(还有各种数据库啦)都会给您提示一些词语的,这些词语您是否利用过呢?又是怎样利用的?请您回答下面的问题。

8.您在输入搜索词的时候( )

A.会事先借助分类导航或者提示的相关词,它有助于表达我的想法。

B.在不是很明确搜索词的正确写法的时候,会使用提示的相关词。

C.无论检索结果如何,我都会看看提示的词,因为这些词很有用。

D.还是自己想到的词汇更容易找到东西,第一次搜索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会借助分类导航或者提示的词。

E.找不到想要的东西就算了,不会使用什么提示的词。您又感觉这些提示的词语如何呢?

9.您认为搜索引擎(如百度)和数据库(如期刊网)提示的词是否有用?( )

A.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有用。

B.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有用。

C.无论搜索引擎还是数据库都很有用。

D.只有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才会使用。

E.基本不用提示的词。

下面这样一些词汇您会使用么?

10.您认为“下载”、“地图”、“MTV”这类词汇( )

A很有用,它有助于我表达我的想法并容易找到东西。

B.有用,尤其当我要表达我的想法的时候;但是对于搜到的结果的改善不大。

C.基本没有用,用和不用效果差不多。

D.从来没用过。休息一下,我们来看两张图。左边一张是新浪网的截图,在里面标明了“导航条”和“页面布局”。右边一张是中知网(期刊网)的截图,我们截取的是其中的“分类导航”部分。

相信您都用过的,即使没用过也知道大概了。

从下面的题目开始,您将不再搜索一个词,而是浏览各种网页了。

11.门户的频道( )

A.没有用,我只看首页。

B.只看特定的频道。

C.很有用,尤其是当我查找一些东西的时候。

D.对不起,请问什么是频道?

那么,什么样的频道布局您更喜欢呢?

12.对于频道的布局( )

A.像新浪一样的“导航条+页面布局”的布局就很好。

B.还是像期刊网一样的分类导航好。

C.不同情况不一样啦,对于门户而言,页面布局好;对于数据库而言,还是分类导航好。

D.如果把导航条、页面布局和分类导航结合起来就好了。

E.我还有更好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

说实在的,其实我们更想知道您为什么会看某些网页,而另外一些都不曾打开过。

13.什么更能吸引你继续浏览网页?( )

A.漂亮的图片或者照片,明星的写真或者风景等。

B.感兴趣的话题,通常被某个标题所吸引。

C.通常顺序浏览,而不管标题内容或者图片。

D.说不清楚。

咱再时髦一点,搜索完了,也看完网页了,再去博一下。

14.您在看或者写博客的时候( )

A.看博客的时候会点击一些标签,但是写博客的时候不会自己添加。

B.写博客的时候会自己加一些标签,但是看博客的时候不会点击它。

C.无论看或者是写博客的时候我都经常使用标签。

D.我基本不用标签,或,我基本不看(写)博客。

再坚持一下,最后一个问题了。这是一道双选题目;从第一组A和B中选一个,填入第一个括号内;再从第二组A和B之中选一个,填入第二个括号内。

15.如果您使用标签的话( )( )

A.使用系统推荐的。

B.通常自拟。

A.通常只用一个。

B.通常不止一个。

最后,请允许我们对您表示感谢。谢谢您的参与!

标签:;  ;  ;  ;  ;  ;  ;  ;  ;  

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语言的使用行为研究_问卷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