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讨论文_覃绍之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讨论文_覃绍之

覃绍之 广西宜州市洛西镇祥北小学 546306

语文是一门非概念、逻辑思维的科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想象、体验、感悟,是课文、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理性地思考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多少折射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注重文章整体,抓住重点词句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重点词语、语句和中心句去把握,理解重点词句是感悟情感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如在五年级《松鼠》这篇课文中,主要是松鼠的外形、生活等细致生动的描写,课文极力体现松鼠的漂亮、可爱,描写是文章特色之一。教师根据这一文本特色,在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鼠的词语。外形:面容——清秀,身体——矫健,四肢——轻快,尾巴——上翘,性格——驯良;行为——行动轻快敏捷,搭窝精心讲究,生活习性经常梳理打扮爱干净。要理解这些词语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松鼠的外、性格、行为和生活习性形,感受松鼠的可爱。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其中,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目标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对松鼠一定的了解,松鼠的可爱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依据文章体裁,激发想象、联想

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真实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梅花魂》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先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梅花”和“魂”。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老华侨对梅花的酷爱?交流时不定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句子,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文章最吻合。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理解外祖父对墨梅的珍爱,移情成为必然。问:你又从哪里看出外祖父永远不变的中国心?学生能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总结出从“读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送梅图”、“赠我梅图”中能看出舒缓、充满低沉、充满感情的基调上朗读课文,学生也许就能回味老华侨身处的环境和心情,把老人那深深的爱国心、浓浓的思乡意表达出来。由此,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锁定“线索”,朗读、体验、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要真切,倡导个性化体验,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潜心会文本”,即通过反复地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读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就不能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一遍又一遍地读书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独特的、有见地的感悟。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舍身诱敌、顽强战斗、英勇跳崖、慷慨就义,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领读、引读,组织学生有感情地个别读,把学生的感悟、体验不断推向文本,并且适时地设计了一个补充句子的练习:(一)次(又)一次,(大)吼(一)声;轮(一圈),绷得(紧紧),(斩)钉(截)铁地说一声(走 ),(石头)像雹子,(昂)首(挺)胸……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同步发展,达到了“训练”和“感悟”比翼齐飞的境界。

总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覃绍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探讨论文_覃绍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