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货币国际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研究_货币国际化论文

基于货币国际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人民币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表明,单纯的经济规模和贸易份额仅仅是取得国际货币储备地位的必要条件,外界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以及本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开放程度更重要。在当前形势下,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的国际化取得明显进展,但实际上货币的国际化不能单纯地推进和提升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量,而忽略了资产与货币的币种结构问题。因此,中国主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这不仅为境内人民币到境外投资提供渠道,还为在境外持有人民币的他国居民提供了投资的方式。

      近五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是依靠“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发展模式:第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实现了结算便利;第二,人民币币值坚挺,在国际贸易、投资领域比重上升,使得离岸市场能保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币存量;第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稳步发展,外国主体的人民币可以通过各种离岸市场渠道进行投资活动,也可以投资中国国内市场,分享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扩大使得人民币的海外沉淀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水涨船高,希望得到高质量的货币汇兑、支付结算、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等等服务。在目前的资本管制下,如果没有产品丰富、功能齐全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来满足这些需求,就难以树立起国际社会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然遭遇阻碍。

      目前,对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其中,郑木青曾指出,货币国际化是以离岸市场作为发展基础的,无论是美元、日元等这些主要的国际货币还是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都离不开离岸中心的发展[1];徐新华也认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要求,同时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未来趋势中,离岸市场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李军睿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发展历程,认为美元、英镑离岸市场其发展过程中更多倾向于自然演变型,并助推着美元、英镑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对于人民币而言,由于中国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因此应以政府推进型为主[3]。宗良和李建军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中指出,我国目前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因此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应该采取“贸易+离岸金融”的模式[4]。

      但就现阶段而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回流机制还有待完善,现有的回流渠道较窄,难以满足境外人民币回流需求,也可能引发非法回流;境外的人民币投资品品种较为匮乏,还不能较好地融入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当地市场和全球市场。目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给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带来了机遇,我国应积极争取当地政策,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和在当地的业务开展创造便利。因此,本文从货币国际化视角就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必要性、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必要性

      (一)境外人民币交易投资需求

      成为世界主要结算计价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与中国有关的贸易项下以及直接投资项下的人民币交易将不会不是未来全球人民币交易的主要内容。人民币一旦实地国际化,则会导致境外人民币交易脱离中国实体经济,境内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还远远不够,更是需要人民币离岸市场作为依托。

      借鉴美国国际化成功的经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优势主要包括:一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作为融资及货币互换市场(Cross Currency Swap),为第三方搭建融资平台,并且可以将融资得到的资金进行货币互换,大大提高了交易的便捷度;二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作为第三方投资人民币金融资产市场;三是人民币离岸市场将担任第三方支付清算人民币市场。

      

      图1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作用示意图①

      (二)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需要

      一国货币国际化需要实现计价结算、投资交易和国际储备三大职能,其中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其最终的目标。当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则在境外会形成大量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例如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远期等证券资产以及人民币储备。人民币投资者本身对于人民币资产具有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需求,在安全性方面,当离岸市场的所在国政治稳定,法律较为健全,且投资者的隐私保护的能力非常高,则将会为国际化货币提供具有非常安全的环境。流动性方面,在离岸市场经营的金融机构一般是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尽可能地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且限制措施较少;收益性方面,离岸市场具有竞争充分、融资成本低的特点,可满足投资者利用杠杆做趋势性投资。在美国,美元境外投资者将其70%的美元资产投资在离岸美元市场,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且仅从当前的贸易收支结构来看,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贸易顺差仅以美元进行计价,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境外人民币资产的增长。因此,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可以提高境外人民币的货币乘数,有利于境外人民币资产通过乘数派生出更多的资产,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为未来人民币资产在境外的交易提供了广阔的经营市场。

      (三)减少大规模人民币跨境流动对国内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和资本自由流动,而根据“三元悖论”原理,则将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在人民币出现短暂性的大规模流入流出,将会影响我国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货币乘数不稳,冲击我国国内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控制效应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则会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因为一旦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离岸市场上通过人民币产品进行投资交易,就可以实现部分人民币的境外自我循环流转,从而减少了大规模流入流出现象。并且可以应用离岸市场上境外机构进行人民币资产的管理和交易,也减轻了境内金融机构的负担。

      (四)境外人民币交易时间连续性需求

      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不仅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成为主要的交易结算货币之一,同时,还要求在境外流通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安全和便捷性,从而可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可兑换性,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境外建立多个时区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以保证人民币交易24小时连续性。因此,只有我国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世界其他时区的金融中心共同合作,实现人民币交易的无缝连接。

      从时间上看,香港与北京一样,都位于东八区时区,香港作为规模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对于其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和参考意义,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位于亚洲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还有新加坡离岸市场,新加坡在时间上也是采用东八区时区,可以看做是对在岸市场的补充。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人民币离岸业务可以辐射整个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地区。日本东京采用的是东九区时间,比北京、香港和新加坡早一个小时,如果我国未来能在东京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则在时间上成为最早的交易市场。在欧洲地区,巴黎、卢森堡和法兰克福都位于东二区,比北京晚六个小时,当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离岸市场闭市后,恰好可以在这些地区开市交易。此外,伦敦又比巴黎、卢森堡和法兰克福晚两个小时,可以接着进行人民币交易。而美国纽约市场处于西五区,又比伦敦晚五个小时,在伦敦市场闭市后也可以交接起来。这些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仅从时区上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交易提供了便捷性,地区覆盖面也较为广泛,但人民币交易还需要更多的离岸市场建立,覆盖整个24小时,才能真正成为时间和地缘上的无缝衔接交易市场。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现状

      自2003年11月香港被允许开办经营人民币业务以来,该地区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成为目前业务最为全面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的协助下,英国、新加坡等地也逐渐发展成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目前已加入人民币结算中心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北、新加坡、首尔、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瑞士、卢森堡、马来西亚、曼谷、悉尼、多伦多、迪拜、悉尼、加拿大等。

      目前中国以香港作为人民币结算中心的枢纽,在优化香港枢纽的基础上向外辐射,形成各种轮轴来带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是未来随着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的轮轴点越来越多,香港的这种先行优势及枢纽作用将不断被弱化。具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中心遍布全球各地,在东亚形成了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主的多个人民币离岸中心,在欧洲形成了以伦敦为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此外带动卢森堡、法兰克福、巴黎等离岸中心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境内以上海为主要离岸中心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2014年上海自贸园区成立开始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

      

      图2 2013年排名前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国家和地区及相关支付量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SWIFT Watch。

      1.规模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目前全球已在4个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正致力于打造全球或地区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四个主要的规模化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伦敦,香港仍然是业务量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其他正在打造的地区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主要是诸如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卢森堡、悉尼、纽约、加拿大等全球各个地区的具有一定人民币离岸业务基础和优势的城市和国家。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在各方面都具有先发优势;二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最大;三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活跃应当归功于香港对大陆的转口贸易,目前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大约30%通过香港中转,这些人民币贸易结算是香港人民币存款的最大来源,使得香港离岸人民币规模增长巨大。但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并非能够囊括全部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例如外汇交易量不能形成新加坡那样的国际大规模,对欧洲、台湾等客户具有地理时区上的劣势等等。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主要的供给和需求都来自于中国内地的跨境结算,而海外市场的人民币投资及交易需求可能还需要通过其他主要的海外离岸人民币中心来弥补,才能相得益彰。

      伦敦作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全球最大外汇交易中心的优势,并且同时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如稳健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监管体制、广泛的金融从业人员、良好的创新和风险管理记录以及发展欧洲美元市场的经验等。目前为止伦敦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其发行主体是当地商业银行,一般为三年期。但是债券供需双方都来自海外市场,相对于香港离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更具有海外示范效应,其传播和应用渠道更具有地理广阔性。但是,目前伦敦人民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当地中资银行,因此在业务规模、产品种类、外汇和衍生产品交易能力以及金融专业技术人才的积累等方面难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中资银行在外汇和衍生品交易方面竞争力较弱,且缺乏报价效率及交易价格的管理。更为严峻的是,当地的人民币业务开展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持,面临可持续增长的困境,这也导致了欧洲市场的投资者对人民币产品缺乏一定信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成交量。

      台湾的人民币离岸业务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台湾的人民币存款增长快速,宝岛债的发行规模也日益扩大。截止到2015年2月末,台湾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了3187.65亿元,台湾人民币债券“宝岛债”发行总额为320.42亿元人民币。台湾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最大优势应该是两岸的贸易投资合作和人员往来以及近年来一系列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多年来的两岸金融合作的深入开展。首先台湾是大陆的主要贸易对象,自然而然地成为全球人民币的汇集中心;其次两岸一系列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合作的深入开展间接解决了台湾对人民币的需求问题与现钞的供应与回流,推动了人民币在台湾的广泛兑换和流通。另外,台湾的OBU(Offshore Banking Unit)在税制上享有一定的优惠,有利于境外金融机构参与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尽管台湾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现实进程却较为缓慢,众多研究者认为阻碍可能来自非经济层面的因素,例如大陆给予台湾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额度1000亿元人民币,迄今为止也未获得台湾方面的通过,使得人民币运用通道仍未完全敞开,这些具体协议事项进展缓慢阻碍了台湾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

      新加坡作为规模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具有其他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主要在于新加坡具有东南亚的地缘文化和贸易优势,在东盟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文化、语言方面又贴近中国,因此比欧美国家更容易接受人民币;二是新加坡是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在大宗商品交易推行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方面大有作为;三是新加坡具有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拥有发展外币离岸市场相关经验和条件的优势,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货币在亚洲的重要离岸市场都位于新加坡,其外汇市场平均每日交易额为1010亿美元,因此人民币在新加坡形成大规模的交易量,无疑对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更进一步说,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外汇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业务影响力辐射到南亚、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东非和北非。随着中国人民币全球化业务的推广,新加坡所能起到的“桥梁”作用将更加突出。

      2.其他海外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

      除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伦敦、新加坡外,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也陆续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分别是德国的法兰克福、瑞士的苏黎世、法国的巴黎。瑞士银行家协会亚洲事务主管Heinrich Siegmann曾说过,“欧洲需要有3-4个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所以无论伦敦、法兰克福还是苏黎世都有机会成为欧洲主要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2014年3月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访问柏林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签署了谅解备忘录,随后中国央行授权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担任法兰克福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瑞士也希望借中瑞自贸协定的优势推动苏黎世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其他国家或地区或是因为人民币支付和外汇交易量的大规模增长,或是跟中国贸易量巨大等等原因,都力争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

      上述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虽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却构成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重要一部分,或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或在自身交易条件及交易经验上有优势,或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方面有优势,因此各个离岸交易中心的地位应该不算是竞争关系,而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都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人民币离岸业务现状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大规模增长使得离岸人民币存量也随之大幅度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业务规模同向增长,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股票、期货、指数等金融产品也逐渐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崭露头角。

      1.存放款业务

      截至2014年末,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银行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2830亿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9867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未偿余额535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数据显示,香港地区仍然是主要的人民币存款集中地,而陆续增加的其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存放款业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表1所示。

      

      

      2.离岸人民币产品

      近年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发展进入密集提升期,而沪港通(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于2014年的顺利推出,提升了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便利度,使得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得以简化,也为我国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项下金融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

      (1)人民币远期

      离岸人民币金融交易的早期品种是人民币远期产品,最初见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人民币场外交易市场,交易品种包括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交易(NDF)、人民币不可交割期权(NDO)以及人民币不可交割掉期(NDS)。随着人民币远期产品的成熟与交易规模的扩大,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在2006年推出了人民币期货与期权。2012年9月17日,港交所推出全球首只可交收离岸人民币期货,即美元兑人民币(香港)(USD/CNH),结束了离岸人民币远期、期货市场没有实际交割市场的历史。

      (2)人民币债券

      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分为海外债券及中国财政部发行的主权债券。其中海外债券自2007年中国国开行首次在香港发售之后,2009年外资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也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012年境外人民币债券首次在香港以外的地区发行,当时汇丰银行在伦敦首发人民币债券,使得英国成为了首个发行人民币计价主权债券的西方国家。中国财政部在2010年8月起,在香港发行了多期人民币国债,部分债券都获得了超额认购。随着人民币需求的扩张,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品种都进一步扩大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债券发行的主要市场仍然是中国香港。

      (3)人民币计价证券

      在证券股票方面,汇贤房托于2012年4月2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只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reits证券。2012年10月29日,合和基建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只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股票。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不仅拓宽了在港人民币资金的投资渠道,并成为了香港人民币金融市场的试金石。

      (4)人民币指数

      现存的人民币指数产品是指人民币离岸债券指数,最早是由中银香港在2010年12月起陆续推出的系列人民币离岸债券指数,包括主权债券指数、投资级别债券指数、中央政府债券指数。随后汇丰银行于2011年3月28日推出“汇丰离岸人民币债券指数(CNH指数)”,汇丰推出的该种指数主要参考离岸人民币固定收益票据的总回报表现。标普与德意志银行联合于2012年9月在香港推出“标普德银orbit指数”,用于衡量离岸人民币债券指数。公布的指数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迅速,目前的业务规模量是2011的两三倍之多,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及范围扩大明显,境外市场各项金融活动中使用人民币的份额快速上升。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存在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起步晚,同时受到我国资本项目未开放等现实条件制约,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存在以下的不足。

      1.人民币离岸市场相对规模不大

      虽然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速,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2014年第二季度达到了28415.81亿人民币,但是与我国2014年人民币113.86万亿元的存款余额相比,相对规模较小。同时与成熟离岸金融市场相比,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规模较小,导致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投资者的有效投资途径匮乏。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衍生品、人民币国际债券相对与其他货币衍生品和国际债券的数量较小,没有形成合理规模的人民币资产池,导致了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不活跃。

      另一方面,境外人民币贷款及融资总量也有所下降,其中香港地区人民币贷款约1800亿元,较2014年9月末上升约18%,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贷款有所下降,境外人民币贷款及融资总量较第三季度末下降约2%。离岸人民币贷款规模与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相去甚远,更不能和规模数十万亿的离岸美元、欧元贷款等相提并论。这种现象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前人民币利率较高,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为明显,因此境外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持有人民币资产而非负债的特点。

      2.人民币离岸市场流动性不足

      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流动性较差,尤其表现在人民币债券市场上。债券市场的良性循环需要二级市场保持适当的流动性,通过合理的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债券市场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但是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发达的离岸市场相比,日均交易量很小,此外,人民币债券的交易一般只存在发行的前两周内,之后只能由投资者持有至到期,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流动。因此,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流动性较为缺乏,而造成流动性缺乏主要是因为人民币资产池较小,没有合理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标的。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完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暂不现实,但确实需要人民币跨境投资和回流的相关渠道,因此,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促进人民币内外循环机制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本文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数量和规模上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

      现阶段人民币离岸市场具有特别的功效,除了通过发挥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融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创新人民币利率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有效管理各种市场风险,实现保值增值功能,进而提高海外经济主体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例如,RQFII、跨国公司人民币资金池等制度安排,建立了适度的人民币回流渠道,为海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了更大的增值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使用需求。由于中国的占地面积广,地域发展不平衡,在建立全国性的离岸中心时,不宜使用英、日等国家的独立中心模式,可以选取天津、上海、香港等多个地区同时建立离岸市场的方式,形成离岸经济区,最终带动全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为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沿线的中亚、中东、非洲地区未来也应考虑人民币需求和供给快速增长的实际情况,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使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形成资金池。多个人民币离岸市场共同发展对培养人民币的国际信心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人民币与多种主权货币进行交流,意味着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规模更大、分布更广,同时也就意味着每个非居民持币人的投资渠道更多了,因此人民币可以更多的在境外进行流动、投资,对在岸市场的金融、经济冲击减小了;同时,多个离岸市场形成的覆盖网具有辐射作用,方便地将人民币输向世界各地。

      (二)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提高人民币离岸市场流动性

      虽然人民币贸易结算功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且实现起来相对简单,但为了实现国际投资、国际储备的货币职能,必须从规模和种类两个维度大力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提高境外人民币在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国际主体能够交易的人民币债券品种已相对齐备,有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众多合格的境内外金融组织和机构均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但从规模来看,近年来“点心债”等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远逊预期。至目前为止,2014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行的规模只有30亿的人民币主权债券,是西方国家首次作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也是国外主体发行的规模最大的人民币债券。

      因此,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我国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通过在境内和境外加大我国财政部国债的发行规模,同时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债券、中国石油、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债券的发行。第二,我国政府应当鼓励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并同时为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发行提供便利措施,从而丰富人民币国际债券的种类、扩大人民币国际债券的规模。在注意风险防范的条件下,对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主体的条件应进行一定的放宽。此外,股票市场也是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重要领域。想要境外主体长期持有人民币并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境内外人民币循环机制,提升股票市场的投资吸引力和投资便利性是重点

      (三)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

      目前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因此我国政府或者企业在海外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所募集的资金顺利汇回国内受到一定限制,这将会极大地打击经济主体发行在海外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的积极性,抑制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发行规模。建议在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逐渐调整企业在海外发行人民币国际债券募集的资金回流国内的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资金的回流创造便利条件,从而实现我国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有序扩大。

      但是也需要明确,资本项目的开放带来的是人民币的可获得,并不能形成人民币市场的投资价值。这就是说,如果国内国际的人民币市场(包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我们完全放开资本项目管制,除了短期资本冲击以外也不会获得长期资本的青睐,更有可能的是之前投出去的人民币纷纷回流国内,造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倒退。所以,放开资本项目是有“技巧”的: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加强统计监测,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和监测,不断健全危机应对;其次要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积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经验;最后,要解决国内市场主体的非市场行为,如隐形担保、刚性兑付等问题。

      ①资料来源:根据冯永琦著:《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51页整理获得。

      ②由于各地区公布数据频率不同,部分数据缺失。

      ③由于各地区公布数据频率不同以及更新时期不一致,部分数据缺失。

      ④《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将进一步放宽》,经济日报,2015年6月18日,第06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  

基于货币国际化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研究_货币国际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