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命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与结构研究_社会结构论文

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命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与结构研究_社会结构论文

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质量论文,概念论文,指标体系论文,欧洲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一直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这一目标概括为“改善和提高成员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因此欧洲学术界、政界长期关注的福利研究已经成为欧盟公共政策的重要基础。“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是欧盟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它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不仅为学术界、决策者监测和分析欧盟各成员国福利和生活质量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对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缔造21世纪的“欧洲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结构上的特色是选择众多的生活领域,在每一个生活领域里都确定了相关的目标维度。同时,该指标体系还关注欧洲各国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平衡。除了空间要素之外,该指标体系也确定了时间序列的起点(一般是20世纪80年代初)和观察的周期。

一、福利概念的演进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和评估欧洲居民的福利水平及其变化。确立欧洲QOL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福利”如何定义,它包含哪些要素以及相互联系的社会发展目标。战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最初,人们将“福利”等同于物质上的富裕程度,因而“经济增长率”也就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随着以单纯的经济增长来衡量“福利”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生活质量”概念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社会目标,并成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明显被普遍认同和频繁使用的分析社会福利的概念指标。物质财富的增加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目标被多维度的生活质量概念取而代之,后者不仅包含了福利的经济内涵,还包含了像健康、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质量等影响人们生活条件的非经济要素。并且,它不仅包含了客观的生活条件,而且还纳入了主观福利。

在界定生活质量概念的各种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一是侧重于客观生活条件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生活水平研究,一是强调人们主观福利的美国生活质量研究。两者的分歧就在于对生活质量、福利特别是“好的社会”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生活水平研究是建立在福利被定义为“个人对资源的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资源”包括收入、资产、教育、知识、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等。个人生活的外部环境——“舞台”,也被视为福利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因为它决定了个人对资源的利用和个人活动的范围。显而易见的是,这种以资源为中心的福利观主要关注人们满足需求的能力,相应地,这种概念框架下的各种指标也就围绕着客观的生活条件来选择。个人的主观福利并非无关紧要,因而主观评价依整于个人的需求水平,并与个人同环境的适应程度密切相关,因而造成人们实际生活条件与他们的主观印象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就衡量福利的社会功能而言,主观评价也不宜作为指导公共政策的适当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斯堪的纳维亚的福利概念同阿马蒂亚·森提出的“能力”概念极为相似。在森看来,生活质量应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关注点应放在提高个人的能力上。应该强调的是,测量个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不是实际获得的各种效用,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偏好,因此不同的效用对他的意义也大相径庭。重要的事情在于,个人是否有能力获得对他而言具有较高价值的效用,或者是否能够拥有其所需要的生活方式。“资源”概念和“能力”概念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个人能积极地、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偏好主导自己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资源或者能力被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资源观相对立,美国式生活质量研究(注: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坎贝尔、菲利普·E、康维斯、罗杰、弗兰克·M、安德鲁斯和斯蒂芬·惠勒等。)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界定福利,亦即福利最终要靠个人自己来予以评价。按照这一观点,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是生活质量的客观特征,而是以“满意度”和“幸福感”来衡量的人们的主观福利。这样,生活质量的概念框架就依靠主观的社会指标来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满意度”和“幸福感”有时被视为同义词,但在美国生活质量的研究传统里,“满意度”一般代表了主观福利的认知层面,而幸福感则是对感性层面的描述。

尽管有以上两种相互对立的生活质量概念,但目前生活质量主导性的研究方向是力图把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合在一起。早在1972年,埃瑞克·沃拉德提出的“基本需求法”就把人的基本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的需求(Having)、爱的需求(Loving)和自我成就的需求(Being)。其中,“物质的需求”指的是物质的、非情感的满足;“爱的需求”指的是与社会联系的需要,主要的主观指标是幸福感;“自我成就”的需求指的是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需要。在每一层次上,都应兼顾需求满足的主观和客观指标。

德国的生活质量概念是另一种结合了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在不同生活领域将客观的生活条件和主观福利结合起来。客观的生活条件指那些可确定的生活状况,如物质生活、工作条件、健康状况和社会关系等;主观福利则涉及到总体的和特定领域的生活条件的对比,包含了认知界面和情感层面。

为了区分各种不同的“生活质量”概念,首先必须区分主客观概念;其次,主观和客观的分析方法也包括不同的概念。在生活质量的客观维度里,“资源”或“能力”与生活表现出一种手段与产出的关系,在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中,“认知”和“情感”则反映了主观福利的两个方面。其实,各种生活质量的分析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或多或少地过于强调个人福利,而对个人福利有很大影响的许多社会因素,如平等、公平、自由、安全或团结等等都被忽视了。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对分配、社会关系等基于社会整体福利的研究变得相当普遍,涌现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凝聚概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

社会凝聚(Social Cohesion)同另外两个概念——社会排除(Social Exclusion)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紧密相关的,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社会容纳、社会融合等概念。所有这些概念都涉及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个人、集团、组织、制度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社会融合、团结和稳定的价值。就社会凝聚而言,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认同感、归属感、相互信任以及减少差别等内涵。近年来,由于经济和社会的许多变化——日益明显的收入不平等、贫穷、失业和犯罪等等,社会凝聚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关注。总的来看,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了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的目标维度。其一是减少差别、不平等和社会分化,这就涵盖了“社会排除”的概念;其二是囊括了旨在加强社会融合及社会成员义务的所有方面,这一目标维度则包括社会资本的概念。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和集团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凝聚力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凝聚概念既是生活质量研究的扩展和延伸,也是个人生活质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社会凝聚的程度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同时它本身也是社会成员生活条件的重要特征。

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协调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的政策纲领,也引发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的广泛研究。目前,影响较大的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压力—状态—反应”模式(PSR)(注:PSR模式建构于1979年。)和世界银行的4种资本(自然、生产、人力、社会)模式。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区分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经济、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损害其最终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尤其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要求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社会可持续发展则强调改善社会条件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追求福利的目标。其中,对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和对财富进行公平分配是重中之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行为和活动的可持续性,有利于抑制环境破坏并妥善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前提。环境或生态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的目标,其中包括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限制环境污染,在考虑自然承载能力的条件下管理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简而言之,三个目标维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项目标或政策都要考虑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显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比社会凝聚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就其同生活质量的关系而言,虽然可持续发展代表了一种社会整体的行为模式,但其本身最终也为所有人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当然,它也提高了后代人的生活质量。

在90年代,把福利的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整合起来,以寻找更全面、更综合的研究视角是福利研究的主要趋势。这方面最成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受到了阿马蒂亚·森的影响。在1990年第1期《人类发展报告》(HDR)中,人才发展被定义为“扩大人的选择的过程”,而三种基本能力——健康、教育或知识以及较好的生活标准所必需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和社会的范围。人类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使用这些能力的方式两个方面,前者意味着扩大人的选择的过程,后者则决定他们所能达到的福利水平,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人们能开发和利用其全部潜能。因此,人类发展实际上代表了一种集中于个人的福利概念,个人被视为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受益者。但人类发展又超越了个人福利,并包含了诸如机会平等、公平和团结等内容。简而言之,人类发展强调个人的自由、能力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内涵要比以往的概念更为深刻和更为丰富。

二、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结构

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就是以上述福利概念和政策目标为基础,建立了欧洲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目标维度,并以此确定测算维度和指标的标准。

从理论上讲,“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质”的概念框架主要建立在三种福利概念之上:生活质量、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其中,以个人福利为中心的生活质量概念是最基本的出发点。该指标体系的生活质量概念以德国的研究方法为模式,包含了客观生活条件和主观福利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包括与个人福利相关的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收入、资源、能力乃至外部环境等,它们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例如,健康状况既可视为一种资源,又同时是某种生活方式、工作条件和环境状况的结果。住房条件被认为是经济资源的结果,但它们也是维护健康的重要资源。主观福利概念则包括了情感的和认知的层面以及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

生活质量概念的目标维度则是提高在不同生活领域里个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和主观福利。生活领域的选择主要依照欧洲政策目标,同时还增加了诸如住房、休闲和家庭等有关个人福利的重要方面。

在增强欧洲经济和社会凝聚力的目标下,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区分了两种主要的目标维度。首先是减少差别和不平等,包括社会排除。其中,减少地区差别和改善性别、种族、集团、阶层、不同代人之间以及残疾人的平等机会是欧盟社会政策的重要部分。社会排除则是一种结果,一种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社会或政治条件的失效状态,指标体系不包括社会排除的过程和制度约束。其次是与提高社会资本的目标相对应,强调增进交流和社会联系,包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政策活动和人们的自愿参与,形成和增强不同集团之间的社会联系,改进社会关系的质量如共享的价值观、认同感、互信和团结。而且欧盟还有一些特定目标,特别是在欧盟政策文件中着重强调了成员国之间的社会凝聚力。

指标体系的另一项目标——可持续发展则参考了世界银行的4种资本方法。因此,它包括4个主要的目标维度:维护和改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注:由于“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测量社会发展,因而生产(物质)资本没有纳入指标体系之中。)和自然资本。每种资本既要服务于改善当代人生活条件的目标,又要考虑到为后代寻求平等生活条件的过程和手段。后者实际上代表了作为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原则的主要思想,而且可持续性概念的目标维度还包括代际之间的机会平等。

指标体系虽然没有直接引用人类发展和社会质量两大概念,但人类发展概念内涵的大多数目标维度——机会平等、赋权和参与、代际公平、经济增长、社会保障等都可以为社会凝聚力、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三个概念所包容。社会质量概念的目标维度——经济社会保障、社会凝聚力、社会容纳、权利等也同样如此。

值得指出的是,这三种福利概念之间在目标维度和测量维度的层次上相互交叉。例如,减少社会排除的目标既可归属于社会凝聚力概念下减少差别和不平等的目标维度,又可视为改善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相应地,社会排除的测量维度也与二者紧密相关。而且,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性概念之间也有重合,两者都强调代际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机会平等的目标,同时两者也关注改善社会资本的目标。因此,源自这些目标维度的测量维度不可能归属于单一的福利概念。再者,虽然社会资本具有社会化属性,但最终还是依存于个人之间建立的社会关系,因此也具有个人特征。相应地,社会资本的测量维度,如人们的日常关系、社会身份及其互信、认同或团结等活动也可以来源于提高客观生活条件和主观福利的目标维度。因此,生活质量概念和社会资本在这一层次上紧密相关,即使在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这种联系也显而易见。例如,维护和改善人力资本的目标维度同样会产生代表客观生活条件的测量维度,如教育水平或人口的健康状况等,而自然资本的测量维度如环境状况等也同时是客观生活条件的测量维度。

由于生活质量、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性概念中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叠,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和结构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前者以生活质量为中心,这样生活质量概念不仅包括居民个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和主观福利,而且也包括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性概念特别强调的种种社会质量。就后者而言,生活领域与目标维度相结合的体系结构最具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测量维度和各项指标。生活领域总共有13项指标,包括欧洲社会政策的各项目标,同时还增加了人口、家庭、住房、休闲、传媒和文化、参与和社会融合这些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项总体的生活环境,并为此设计了福利指数等测量方法。

在每一项生活领域中,都区分了个人生活质量、社会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因素(注: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生活领域都包括所有的目标尺度,因为有些领域与目标尺度并无联系。):(1)改善客观生活条件;(2)提高主观福利;(3)减少差别、不平等和社会排除,增加平等机会;(4)增加社会交流和联系——社会资本;(5)保护人力资本;(6)保护自然资本。在生活领域的每一项目标维度内,又确定了适当的测量维度。与目标维度(3)、(4)的测量维度不同,(1)、(2)目标维度注重生活条件和个人福利,如健康、环境状况或生活的满意度。目标维度(5)、(6)的测量维度则注重影响实现这些目标的因素,如能源消费的效率、健康保健措施、教育投入等。除了实现上述社会目标外,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还囊括了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的目标维度——社会结构维度,包括人口和经济社会进步以及价值观和认识的变化。

目前,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每年都公布各种指标的数据,包括欧盟15个成员国以及挪威、瑞士和三个渴望加入欧盟的中欧国家:捷克、匈牙利和波兰。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也单列了相应的指标,同时为了比较,建立了日本和美国的指标。

标签:;  ;  ;  ;  ;  ;  ;  ;  

福利概念与生活质量指标:欧洲生命质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与结构研究_社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