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重拾校园文化自信是学校教育应有的担当论文_贾守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重拾校园文化自信是学校教育应有的担当论文_贾守一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市第一中学 022350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和美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提出的。林先生认为:“学校中各组成分子所构成的价值行为体系称为校园文化。”在大陆,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1986年5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其后校园文化建设就从理论研究逐渐走向实践探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校园文化建设先后出现了“课外活动说”“第二课堂说”“氛围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校园精神说”等观点。自20世纪末以来,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并趋于成熟。张德、吴剑平所著《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一书中把校园文化界定为:“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

曾几何时,社会文化荒漠化倾向严重,披着各种宗教外衣的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伪科学疯狂抢滩,娱乐文化极端低俗,高雅艺术生存艰难,外来不良文化侵蚀严重,学术造假,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受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内容宽泛化、实践中物质化、功能上功利化现象十分普遍。

校园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化、孝道文化、感恩文化、励志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禁毒文化、安全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等,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必须冠以文化头衔。学校有没有文化,就看挂没挂在门上、贴没贴在墙上、塑没塑在形上,就看广播里有没有声、新闻里有没有影、报纸上有没有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再有一个“有文化”的领导重视校园文化,今天召开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明天召开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这所学校建一道名人墙,那所学校就建与大师对话廊;这所学校汇报有10个兴趣小组,那所学校在宣传中说建立了30个学生社团;这所学校建了探究实验室,那所学校就建一座科技馆……校园文化被刻意创造,“有文化的学校”被批量生产。“追求一种文化文身,把智慧密集型文化建设变成了资金密集型的物质投入,甚至还会为此而攀比,你用了不锈钢,我就用大理石。全然忘记了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精神创造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

一些政府领导、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将“学校要让每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不二法宝到处兜售,于是学校的墙壁就开始发高烧,说胡话,甚至胡说话。今天来一个领导说现在独生子女多,比较自我,应该重视孝道和亲情教育,两天后墙壁上就会出现“二十四孝图文”。明天来一个领导说现在民众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几天后墙壁上会挂满违法案例,甚至整版的宪法全文。这个领导说孔子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大教育家,校园内应有孔子的一席之地,又来个领导说现代学校要有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雕塑是办学理念的无声诠释,不几天孔子像就得让位于拓荒牛或鹏程鸟。美育文化就是有美术特长师生的书画作品展,运动文化就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表演……学校变成了不同内容的展览场和表演场。

听河北省名校长张斌利做报告,他介绍自己曾经任职的岔河中学有400多名学生就餐,饭后洗碗池里没有一粒米。他们学校校舍七年没有粉刷,但室内墙壁上没有一个脚印和球印。我没去过这所学校,如果真如张校长所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所极有文化的学校。在我自己任职的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在端午节前都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做手抄报,开展征文比赛,在走廊墙上也曾有中华传统节日专栏介绍,但教育作用十分有限。后来学校决定在每届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一次包粽子比赛,端午节前两天,由学校给每个班级提供糯米、红枣和粽叶,在班级现场制作。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播放端午节由来的视频,端午节当天早自习前,各班师生一起吃自己包的粽子,乐在其中。哪一组包得不好,都煮飞了,其他组的同学都自觉地把自己的粽子分给这组同学,没有一个同学嘲笑包得不好的那一组,同学们快乐地分享劳动果实,印象非常深刻。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必须由全班同学都参加的粉笔画比赛,在校园内所有水泥地面上,每个班分一块,由全班共同讨论主题、设计方案、人员分工,然后集中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绘画。不会绘画的同学,用直尺画线条,用抹布擦去需要修改的部分,帮助涂色……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只要不下雨,就能够保存很长时间。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废弃材料利用创意作品比赛,废弃的包装纸、旧报纸、饮料瓶制作的服装,林区人家烧火用的枯树根创作的根雕、枯树枝制作的粘贴画、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和桦树皮画,虽然作品工艺显得有些粗糙,但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对“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解,对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低碳生活的认识,要比制作多少宣传展板、做多少次手抄报、进行多少次国旗下讲话、开多少次主题班会都深刻得多,他们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强化。

这些活动的开展,闹哄哄,乱糟糟,绝对没有装裱好的字画高大上,没有富丽堂皇的展板养眼,但由于遵循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这些活动所蕴含的精神将深深扎根在师生的心中,永远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不要过分追求赏心悦目、整齐划一,不能速成,不能刻意创造,不能复制。

论文作者:贾守一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2月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重拾校园文化自信是学校教育应有的担当论文_贾守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