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

陈向东[1]2000年在《邓小平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如何走富民强国之路的历史重任摆在人们面前。邓小平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观点,通过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外现代化发展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积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所有国家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指出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途径是改革开放,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立自强,反“左”防“右”。邓小平关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明斌[2]2000年在《论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思想形成的基础》文中提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基础。其理论基础是经典作家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观点 ,这些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历史基础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实践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方案实质上就是要吸收借鉴西方政治、经济文明成果 ;其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系统的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

李明斌[3]1999年在《论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①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

李明斌[4]1999年在《应该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要解放思想。我们不但要吸收借鉴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关于发展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东西,而且要吸收借鉴它们民主政治建设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尚全[5]2012年在《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资本主义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构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累积和调试,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虽未完全解决,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经几十年,但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仍然处于发展赶超中,甚至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如何正确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风雨历程中,对资本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厘清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路,而且在于深入揭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提出条件及确立过程。在这一部分,文章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探讨。同时,对资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划分,认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经历了初步形成、发展完善和成熟总结三个阶段,在实践中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并最终走向成熟。第二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原则及思想特征。在这一部分,分析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一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二是为了赶超资本主义,进而总结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有“解放思想、大胆利用”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等四个原则,并从全面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方面阐述其思想特征。第三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从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兴办经济特区,实行“一国两制”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等模块进行阐述;政治上,从借鉴西方政治体制经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学习但不照搬西方民主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上,论述了邓小平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有益的知识和思想文化等内容。第四部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意义。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探讨和分析了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对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学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这一课题的研究为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科学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提出一定的参考。

许青春[6]2012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个长期争执、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正确的原则性回答,但这个正确原则在极左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不要继承传统文化的论争仍在继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但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方面总的说来还是破的多立的少。20世纪末期至今,从执政党到学术界和民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共识。可以说,能否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党的理论创新的关系,既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又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前途命运。但直到今天,在如何继承和弘扬的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号召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在新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有益的探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阐明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动态的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途径、机制与特色等进行探讨和总结;提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路和主张。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对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对学术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正文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历史必然性。其一,这是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时期任何文化形态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规律要求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民族性规律表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国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发展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抛弃传统,又不能抱残守缺;文化在交往中发展的规律表明,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吸纳一切文明成果,是继承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本土文化的必要条件;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先进性规律表明文化的发展在于文化的不断创新。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发展的精神根基;思想自由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开放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这就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续中国文化之脉,发扬光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而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怎样建设好、发展好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目前的重要历史使命。其三,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失去了民族传统,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因此,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须承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其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化基础的内在根据。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上的经验与教训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提供了重要借鉴。第二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怎样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怎样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大革命”后的十余年问,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论争又出现了一个高潮。面对新的全盘西化论、文化保守主义等,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在坚决肃清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影响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的永恒性价值,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和创新。这一时期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人本思想、改革开放理论、“小康社会”理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贯正确原则的基础上,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提高到关系民族振兴和存亡的高度上来进行继承和弘扬。这一时期,古老的“和而不同”思想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以古为鉴,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传统变易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新解读,提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借鉴传统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并加以综合创新,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出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培育新时期民族精神等。新的世纪,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观国内外大势,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发出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号召,提出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并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在理论创新上的主要成果是:在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求真务实”观念;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在传统天人观念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传统“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连续性表现为一贯性、稳定性和原则性,阶段性表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又较之前一个阶段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完善,并以新的成果不断拓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及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新形态,都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来不断创新和发展自身,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具有许多共性。但也各具特性,后者不仅表现出领导人的智慧个性的不同,更有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由此决定的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的不同,同时在理论品格、实践品格等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更加表现出指导思想一元性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统一、时代性与继承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统一等特征。不仅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创新和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框架,开始了制度化建设,并开始酝酿文化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但在认识的深度和涉及的广度上还较欠缺,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力倡导继承和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除身体力行外,还注重加强制度化建设,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大大激发了大众的热情和力量;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全面利用传统文化基础以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文化生产力得到大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文化发展观日臻完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科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更加注重依靠集体和群众的智慧进行文化创新。第四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途径与机制。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途径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契合之处为二者的相互结合提供了桥梁和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实质上应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民族化,也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切实做到“四个分清”,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二是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民族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实现民族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体条件下创新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上,同样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而科学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注意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民族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过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机制包括:一是政坛与论坛的互动机制,即党的理论创新不仅依靠领袖人物的远见卓识,更要寻求专家智库的智慧支持,大量吸收和参考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注重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二是群众参与机制。以人民群众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引导群众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智慧源泉。三是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机制,这是新时期党的文化交流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本民族文化内部各种文化之间,还是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后者),在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都是保持文化发展活力、解决文化交流与融通中的矛盾和分歧的正确原则。第五章在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国内外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路与主张。面临的国内机遇主要有:一,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高度文化自觉为党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内在动力;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三,新时期政治发展为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环境支持。面临的国际机遇主要有: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二,文化全球化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在同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通中,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三,全球性危机引发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呼唤。这对于我们冲破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树立“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发展理念、推动建立世界文化新秩序提供了历史契机,也有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强的观念,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化。面临的国内挑战主要有:社会变革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教育的弱化以及传统文化创新不足等。面临的国际挑战主要有:西方文化霸权使世界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文化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出现危机,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不良文化观造成中国文化危机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路与主张主要有:一,以确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为前提。传统文化观不仅涉及对传统文化自身的认识,还涉及对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等关系的认识。因此,确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自身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思想前提;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立足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满足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三,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为保障;四,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必须实现文化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解读,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特长、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等;五,以加强执政党建设为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充分利用、科学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也在党。中国共产党能否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能否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建设事关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六,以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为根本。人的因素是根本因素。人的素质以文化素质为根本,而文化素质就是国家素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最佳突破口在于全民阅读。应将全民阅读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提升民族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解决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主体的问题。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说明了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小珊[7]2007年在《论新时期国内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文中指出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他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一生中,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列宁从马恩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探索出社会主义的建设思想。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不仅卓有成效地领导了苏维埃的文化建设,而且丰富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发展;江泽民关于执政党“三个代表”思想之一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是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在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新开拓,是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将文化建设思想的探索与文化建设的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该毕业论文是对新时期以来的国内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成果作出评述。列宁文化研究的成果丰富详赡,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的需要,就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展开述评研究,将研究建立在对国内列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的认真研读上。做出细致科学的整理,归纳出理论界的研究精华,对理论研究成果中的重要观点做出扼要评述,在把握研究成果整体特点的基础上,宏观地对研究成果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论文的第四、五部分是主体,分别是列宁文化建设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评述和列宁文化建设思想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成果述评。第六章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研究特点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为了论文的体系完整,论文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的背景做了分析,对该论文所研究的有关学术成果来源情况做了梳理,对列宁有关文化建设思想经典原著的研究成果作了评述。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在指出文化建设思想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的同时,对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有所涉及。

郭勤艺[8]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开展的一切具有目的性、生产性的活动,都不过是物质、能量、信息等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传递或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有其资源作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然而,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文化创造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现实语境。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中,在当前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以自身的文化土壤阻抗多元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入手,以“为什么开发”→“开发什么”→“如何开发”为逻辑结构展开,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科学厘清相关概念,奠定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并历史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新时期关于资源、关于传统、关于文化的相关与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新时期关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本理念,同时还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中关于文化或资源的相关理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的重要理论指导与基础。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境遇的分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运沉浮的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讨论。深刻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之痛、迷失之思、发展之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历史前提;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有效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重点回答了要“开发什么”的问题。基于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待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开发的考虑,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领域限定问题。主要是为了区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其他性质资源开发的本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既要满足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又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和文化本性的需要。原则问题的讨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方向与指引,也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应遵循的尺度。在开展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承续本真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实效针对原则,这是是合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目标不偏离正确轨道的重要原则与保障。第四部分(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重点回答了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实践性问题的回归也是本研究的最终指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与实现路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的经验总结和提炼。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有深入挖掘法,合理规划法和分类整合法。而运用这些方法又必须结合现实条件作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以现代应用技术推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搭建,以交流互鉴拓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视野,以国民教育营造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氛围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必经的路径或渠道。

李明斌[9]2001年在《邓小平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客观必然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特别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他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认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他通过观察和分析世界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 ,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又为我们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外部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李明斌[10]1999年在《论邓小平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文中指出邓小平关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但要吸收借鉴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文明成果,也要吸收借鉴他们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D]. 陈向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00

[2]. 论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思想形成的基础[J]. 李明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3]. 论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J]. 李明斌. 理论探讨. 1999

[4]. 应该大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J]. 李明斌.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5].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研究[D]. 尚全. 扬州大学. 2012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 许青春. 山东大学. 2012

[7]. 论新时期国内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D]. 李小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8].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 郭勤艺. 武汉大学. 2016

[9]. 邓小平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客观必然性[J]. 李明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0]. 论邓小平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J]. 李明斌. 河南社会科学. 199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