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共产党(毛)的分裂、大选的失败和未来的政治趋势_尼泊尔共产党论文

尼泊尔共产党(毛)的分裂、大选的失败和未来的政治趋势_尼泊尔共产党论文

尼联共(毛)的分裂、大选失利及未来政治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政治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355.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13)04-0079-06

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激进左翼的代表,也一度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强大的力量,长期团结是其胜利的保证。但是自2006年走上议会斗争道路以来,党内革命派与改良派在继续“武装斗争”还是“议会斗争”,军队合并及土地归属等问题上的分歧不断增大。2012年6月,两派最终分道扬镳:尼联共(毛)副主席也是革命派领袖基兰带走党内1/3力量,宣布重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2013年年初,两党又分别召开“七大”并制定了两条对立的“总路线”。2013年11月19日进行的尼泊尔制宪会议第二次大选中,尼联共(毛)尴尬败北。

无论尼泊尔革命的最终结局如何,尼联共(毛)的这段历史都必然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交出军队和土地突破党内斗争底线——引发分裂

尼联共(毛)党内改良派与革命派的两条路线斗争由来已久。2011年8月尼联共(毛)副主席即党内改良派代表巴特拉伊当选政府总理后,认为形势在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发展,因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议会斗争进行下去。巴特拉伊在极短的时间内促使尼联共(毛)做出了交出武器库钥匙、遣散尼泊尔人民解放军和返还战争期间“侵占”土地的决定,并且在出访印度期间与印度签署了被革命派视为“卖国”的“双边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BIPPA)”。这些政策突破了党内斗争的底线,将尼联共(毛)推向分裂的边缘。

巴特拉伊上台后施行的一系列中间路线政策,使尼联共(毛)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对内而言,这些政策激化了党内矛盾,加速了党的分裂;对外而言,尼联共(毛)不断牺牲自己的根本性利益向制宪会议各反对党妥协,但尼泊尔制宪会议混乱局面没有丝毫改观,巴特拉伊最终被迫下台。

2012年4月的第2周,革命派在印度德里的格罗尔巴格酒店秘密集会筹划分裂。该会议的重要议题是,在没有武装力量的支持下分裂是否可行?与会代表判断,在过去的6年间有3000名武装战士并未投降,在大部分武器上缴政府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武器和军火被藏起来,这些训练有素的战士和武器足以支撑一支新党的成立。2012年6月16日到18日,革命派召集75个地区的3000名干部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召开全国会议,宣布与尼联共(毛)决裂以及新党尼共(毛)的成立。该党通过新的党章,选举基兰为新党主席,巴达尔为总书记,高拉夫为书记。新组建的尼共(毛)带走了母党149名中央委员中的45人,原党48个侧翼组织中的36个,至少是尼联共(毛)总体力量的1/3。①

尼共(毛)认为,尼泊尔正在沦为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新殖民地,当前尼泊尔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与受到印度保护和支持的国内买办资产阶级以及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该党通过的政治文件认为,所谓“普拉昌达路线”是一个错误,而2006年全面和平协议的签署是对人民、革命和国家利益的背叛。“通过与封建主义、买办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合作和无休止的扯皮无法制定出一部宪法……无论是制定一部宪法,还是进行另一场选举,都是徒劳的。”②

二、分裂后两党意识形态进一步分化——两个“七大”和两条“总路线”

2013年1月9日到12日和2013年2月2日到7日,基兰领导的尼共(毛)和普拉昌达领导的尼联共(毛)分别在加德满都和黑道达召开“七大”。两个“七大”分别为未来两党政治走向定调,因此格外引人瞩目。尼共(毛)强调其党承继自21年前的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而非尼联共(毛)。分裂之初,革命派将其名称改回“尼共(毛)”,也是想说明自己才是“正统”。普拉昌达领导的尼联共(毛)希望通过“七大”消除分裂造成的不利影响,挽回声誉,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如果说分裂之初双方还对合并保留了可能,两个“七大”的召开和两条“总路线”的制定则表明两党在政治路线和意识形态上进一步分化,合并的希望更加渺茫。

尼联共(毛)在黑道达召开的“七大”,标志着该党由一支革命党向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议会党方向跨进了一大步,在此之前曾经有过“春邦会议”和“帕朗达会议”的左右摇摆。2005年9月到10月间的“春邦会议”,是尼联共(毛)向议会党转变的标志性开始。“春邦会议”使尼联共(毛)的政治路线从武装斗争过渡到了和平进程,并为尼联共(毛)与七党联盟于2005年11月签订“12点协议”提供了意识形态依据。“春邦会议”举行时,基兰及其他领导人正被关押在印度监狱中,直到2006年11月和平协议签署后才被释放出来。因此,2007年美国对印度在转化尼泊尔毛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赞赏。而革命派曾多次要求开正式会议对“春邦会议”复议。2010年尼联共(毛)在过喀地区召开的“帕朗达会议”对“春邦会议”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纠正:尽管存在尖锐对立,革命派和改良派还是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即一旦“和平”和“制宪”进程失败,尼联共(毛)将发动“人民起义”。然而,会议未对“失败”进行明确界定并达成意见统一,这就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尼共(毛)的“七大”坚持经典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会上制定了“基于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人民起义”总路线。该党着手重建人民军队,恢复武装斗争。大会秘密决定将党的青年侧翼组织、国家志愿者转变成一支军事组织。这次大会形成了以基兰为主席的51名委员的新中央委员会,高拉夫留任副主席,巴达尔任总书记,古隆和比普莱普任书记。就在尼共(毛)“七大”闭幕不久,2013年2月13日党的总书记巴达尔(曾是享有崇高声望的尼泊尔人民解放军最高指挥官)赴尼泊尔武装革命的诞生地春邦庆祝人民战争18周年,并重申党对革命的承诺。目前该党遭到诟病的是党的领导层老龄化问题。该党中央的多数委员年龄偏大,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任务急迫。

尼联共(毛)“七大”抛弃了长期奉行的“持久人民战争道路”路线,将“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替换为“从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③在尼联共(毛)“七大”召开前的一次采访中,党的副主席施瑞斯塔将党的新路线定性为一次重要的“对毛泽东主义的背离”,他说:“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形势,我们判断,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我们会保持共产主义精神,但纲领是社会民主式的,我们将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七大的意识形态方针将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修改为‘通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施瑞斯塔还表示,党将放弃反印立场,并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选票”和“席位”上,党必须改变形象,如果不改变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④

尽管尼联共(毛)七大并没有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是将原指导思想中的“毛泽东主义”替换为“毛泽东思想”,但是路线的转变意味着该党放弃了毛泽东思想中重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尼联共(毛)在四个方面背离了毛泽东思想:第一,尽管尼泊尔君主制被推翻,但尼泊尔社会尚存大量封建因素,封建根基并未彻底清除,尼联共(毛)归还土地的政策又使新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的成果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尼泊尔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完成,更不用说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了。第二,尼联共(毛)放弃新民主主义理论,向“社会民主主义道路”靠近,实际上就是放弃尼泊尔革命和政治的领导权,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甘愿做一支议会在野党。第三,尼联共(毛)放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也意味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帝国主义”(主要是印度和美国及其代理人大会党)的投降,这是对马列毛经典理论的重大偏离。第四,最关键的是,尼联共(毛)交出了军队,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中的武装斗争。

至此,尼联共(毛)的基本路线开始与尼共(联合马列)趋同,尼共(联合马列)也是在议会道路有所成就后,在其“五大”上放弃革命路线的。尼共(联合马列)实际上是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该党前领导人阿迪卡里曾经表示:“仅仅根据卡尔·马克思在一个世纪前的文字来行动将一事无成。但人民认可这个名字(共产党)。我认为改个其他名字也没什么问题,如果在其他国家的话,我们可能就是社会民主党了”。⑤从尼联共(毛)和尼共(联合马列)的例子可以看出,既能长期从事议会斗争,又能保有革命性和阶级性的共产党实属少见。

除了理论上的重大变化,尼联共(毛)的权力结构也发生重要变化。自分裂以来,由于基兰等党内领导人的离去,该党关键位置出现多处空缺。三位最高领导人在内部权力分配上出现分歧,大会因此推迟开幕。大会最终形成了普拉昌达任主席,巴特拉伊和施瑞斯塔为副主席的三极权力格局。尽管普拉昌达再次当选党主席,但是声望已经大不如前。副主席施瑞斯塔在思想主张上与普拉昌达和巴特拉伊略有不同,例如,普拉昌达和巴特拉伊为了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不惜放宽党员的准入尺度,但是施瑞斯塔提出党至少要保留共产主义的名义以及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尽管一部分党员仍然相信普拉昌达会兑现对未完成革命的承诺,但是大会形成的路线还是令不少党员感到困惑。一些基层党员就一些问题与党内上层发生激烈争执,例如基层党员要求公开博伽蒂——谢尔臣委员会关于上层腐败的调查报告;质疑“普拉昌达路线”的地位;批评某些上层领导的生活方式和资产数额;不同意大会所形成文件中“主要敌人”的缺席(此前,印度、美国和以大会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党都是党的主要敌人);反对巴特拉伊政府与印度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BIPPA)”;否定巴特拉伊政府的成就;对文件中未提及在人民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和群众表示愤慨;批评“新路线”腐蚀了革命的信用等。有报道称,会后有6名地方委员会委员脱党转入基兰领导的尼共(毛)。

三、2013年大选失利——尼联共(毛)七年议会道路的尴尬败局

2013年11月19日尼泊尔举行了第二届制宪会议大选,结果如下:第一大党——大会党,获得196席;第二大党——尼共(联合马列),获得175席;第三大党——尼联共(毛),仅获得80席。相较2008年4月尼泊尔第一次制宪会议大选结果(第一大党尼联共(毛)获得229席;第二大党大会党获得115席;第三大党尼共(联合马列)获得108席),尼联共(毛)堪称惨败。

是什么原因造成尼联共(毛)的惨败呢?

1.直接原因:(1)作弊说。2013年11月21日,尼联共(毛)主席普拉昌达披露,此次大选有一个围剿该党的阴谋,并称其握有大选舞弊的证据。据普拉昌达揭露,一些投票点的票箱被带走,并被藏起来数个小时,选票也被做过手脚。⑥普拉昌达要求终止大选计票,并撤出该党在各个计票点的工作人员。但是就在提出抗议当天,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下榻宾馆召见普拉昌达;在大选结果公布的前一天,普拉昌达以私人理由为由,前往印度,此事未果。(2)2012年6月尼联共(毛)发生大分裂,革命派的尼共(毛)分割了大量选民。尼共(毛)联合了尼泊尔30多支政党鼓动民众抵制此次大选,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尼联共(毛)选民基础的选民并没有参加选举。举个例子,罗尔帕地区是10年人民战争的第一个解放区,此次被尼共(毛)宣布为选举禁区,没有哪个候选人敢进入村子。尼共(毛)还组织了青年志愿者在每个村子进行抵制大选的思想宣传。⑦(3)作为大选幕后推手的美国和印度的大力干预。尼泊尔大选前,印度调查分析局局长奥洛克·乔希(Alok Joshi)⑧和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抵达尼泊尔亲自督战。⑨11月21日,当尼联共(毛)对大选舞弊表示抗议时,卡特马上召见了普拉昌达和巴特拉伊。随后卡特表示,巴特拉伊已经接受大选失利的事实,并敦促普拉昌达接受选举结果。卡特表示,“卡特中心的观察员监督了33个投票中心和31个投票站,对于选举结果,卡特中心是满意的。”⑩(4)受腐败传闻的困扰以及由分裂造成的不利政治影响,使得尼联共(毛)以及该党主席普拉昌达及副主席巴特拉伊声望大幅下滑。

2.根本性原因:(1)主观原因,也是最根本性的原因:该党对于政治形势的判断不清楚,在思想理论上左右摇摆,没有形成正确的政治路线,党内长期存在激烈的路线斗争。再加上该党自身的腐化、变质,造成今日满盘皆输的局面。(2)客观原因,尼联共(毛)的自身力量弱小。尼联共(毛)的对立面即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在尼泊尔一直保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实力。尼联共(毛)回归政治主流后,遂陷入议会斗争泥潭,再加上不断内斗,其实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受到削弱。这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即对手没有犯错误,维持强大实力,但尼联共(毛)自乱阵脚,阶级基础涣散,力量越来越小。此外,尼联共(毛)发动“十年人民战争”推翻尼泊尔王室,成为尼泊尔第一大党和执政党,令印度和美国感到十分意外和恐慌,遂加大干涉尼泊尔事务和打击分化毛派的力度。这也构成尼联共(毛)此番失败的重要原因。(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势。从尼联共(毛)回归政治主流至今,尼泊尔革命受国际关注度很高,但是尼联共(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外部支援。再加上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缺乏中心和协调者,也没有权威的理论有效解决尼联共(毛)的内部分歧。

四、从尼联共(毛)的分裂以及大选失利反思议会道路

2006年4月,在尼联共(毛)军队占领尼泊尔80%领土的局面下,尼联共(毛)领导七党联盟逼迫国王下台。推翻国王统治结束尼泊尔君主立宪制,开启制宪会议的民主化进程,这也是尼联共(毛)10年人民战争取得的成果,是尼泊尔历史上的一次显著的历史进步。可以说,这7年乱哄哄的议会民主,也是尼联共(毛)十年武装斗争的成果,没有武装斗争,连今天的议会民主也没有。尼联共(毛)中的巴特拉伊等人,从一开始便倾向于议会斗争,只是当时尼泊尔王室实行独裁统治(经常禁止议会),这迫使巴特拉伊等人拿起武器。于是,当国王统治被推翻,尼泊尔迎来议会民主后,尼联共(毛)内部必然产生分歧。

然而,事实证明,议会民主无法解决尼泊尔面临的历史问题。制宪会议各政党之间的阶级矛盾无法调和,制宪会议长期陷入僵局。比如,是否解除尼联共(毛)的武装、是否向地主返还10年人民战争期间农民夺取的土地,这是尼联共(毛)与大会党斗争的焦点,从根本上看,这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保护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便要伤害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无法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得以解决,尼泊尔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7年议会斗争乱局便是证明。尼联共(毛)发生大分裂,并在选举中失败也是证明。

尼泊尔议会乱局将议会民主的真谛充分展示在人民面前。比如,在尼联共(毛)与大会党之间的斗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为何最终是尼联共(毛)做出大幅让步,而不是相反?因为在普拉昌达和巴特拉伊看来,10年人民战争结束前在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战争中已经失利。因此,他们认为尼联共(毛)没有足够的力量夺取全国政权,他们认为单凭自己的武装力量无法消灭对立面,更何况还有印度及美国干涉的危险。所以,表面的议会斗争的背后,其实是两大阵营各种力量的综合较量,其中军事力量的作用最重要。尼联共(毛)中的巴特拉伊派认为武装斗争无法取胜,因此只能寄希望于议会斗争,并不惜任何代价要将议会民主继续下去。在这种心态下参加议会斗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己不断做出大让步,比如解散军队、返还土地等等,而这势必动摇自己的阶级基础并导致党内产生分裂,使十年革命成果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这就是国际共运中不断出现的现象:一旦原来进行武装革命的共产党放弃武装参加议会斗争,往往最终一败涂地。

因此,尼联共(毛)的军事武装力量越强大,它在议会斗争中的主动权就越大。能否综合利用这两种方式并将尼泊尔革命推向前进,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课题。尼泊尔内部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分裂,从整体上看不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以基兰为代表的革命政党和革命武装的存在,起码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统治阶级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分裂又是坏事中的好事。

综上所述,议会斗争的背后,其实是各阶级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实力的综合较量。代表无产阶级及底层农民利益的政党参与议会斗争,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处于劣势,其根本原因是,虽然其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但其综合力量往往不及资产阶级政党(比如媒体被资产阶级所垄断、政党选举所需的金钱也由资产阶级所把控),更何况整个游戏规则都是由对方所设定,尽管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却往往无法彻底赢得选举。而事实又证明,代表两大对立阶级利益的政党,无法通过议会方式在根本问题上取得共识。无产阶级政党放下武装走向议会道路,往往意味着向资产阶级妥协让步。尼联共(毛)参与议会斗争的历史,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11)在世界各国的议会斗争中往往出现这种状况,资产阶级不管是一党还是两党还是多党,面对左翼劳动阶级的威胁时总是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团结一致地对抗敌人。无论哪个阶级,组织是需要成本的。人数广泛但经济、文化、组织力量匮乏的劳动阶级要达成这个状况,则相对困难得多,劳动阶级的政党也往往四分五裂,甚至内斗频繁、不断地相互攻击。各国共产党的历史业已证明,议会斗争阶段的共产党比武装斗争阶段的共产党更容易发生分裂。此外,苏联解体后,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党内部出现矛盾更容易走向分裂。

五、对分裂后两党发展走势的评估

尼共(毛)和尼联共(毛)“七大”之后,其各自的政治倾向、路线、立场都已泾渭分明。对于尼共(毛)来说,为了赢得其基本群众的支持,必然要继续保有强大的军队、推进土地革命,以及将斗争矛头对准尼泊尔大资产阶级及美印势力。由于两党历史上复杂的关系,未来发展顺利的一方,将对另一方产生强大的分化、融化作用。在这种局面下,对于美国、印度及其在尼泊尔的附庸势力来说,新成立的尼共(毛)无疑是最大的、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对付这个最大的敌人,美国及印度将不得不放松对尼联共(毛)的限制,给后者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假如尼联共(毛)的中间路线进展不大或者彻底失败,这无疑会从反面促使尼共(毛)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极大地威胁美印的地区利益。

当然,美国及印度不会轻易地完全信任并扶持尼联共(毛)。尽管尼联共(毛)“七大”之后政治路线继续向中间调整,但是相对于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来说,它仍然是一个左翼政党,并且与中国的关系密切。当然,假如尼联共(毛)政治路线更加右倾,变为彻底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并在对外关系上更加依附于印度和美国,那么不排除美印大力扶持尼联共(毛),并用之对抗、分化尼共(毛)的局面。

在以上背景下,未来两党政治走势可能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两党关系处于持续对立、相互攻击的状态。一旦时机允许,在美国和印度的安排和期待下,资产阶级掌控的政府及军队很可能会对尼共(毛)采取武力压制措施,尼共(毛)重新进入地下状态甚至彻底失败。此时尼联共(毛)不论保持沉默还是参与镇压,都会给自身迎来最尴尬的局面。对于美印势力以及尼泊尔资产阶级来说,尼共(毛)一旦失败,尼联共(毛)的利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在这种局面下,尼联共(毛)很可能会继续步步嬗变,先是删除名称中的“毛主义”后缀,接下来放弃共产党主张,直至转化成一支社会民主党,其阶级基础将和尼共(联合马列)重合。由于尼共(联合马列)在尼泊尔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里影响深远,走社会民主主义路线的尼联共(毛),最终只能沦为尼共(联合马列)的小跟班,丧失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并最终销声匿迹。

第二种,两党联手,里应外合,人民起义和议会斗争相结合,相辅相成,解决国际共运中的一大难题,将尼泊尔革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最理想的局面,但从目前各方信息看,要达成这个局面也是最困难的。

第三种,由于势均力敌,尼泊尔政府军无法对尼共(毛)武装产生威胁。而尼泊尔长期处于严重政治危机和宪法真空中,经济衰败,民生日艰,广大民众对西方宪政体制完全失去信心。在此情况下,尼共(毛)及其主张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被尼泊尔全民接受。大批民众和爱国政党加入尼共(毛)领导的新一轮人民运动,尼共(毛)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尼共(毛)领导尼泊尔人民打开尼泊尔人民革命新局面,通过武装斗争或者和平方式使尼泊尔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直至社会主义社会。

注释:

①"Split in Nepal Maoist party will revive relations with CPI(Maoist)",The Times of India,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ity/delhi/Split-in-Nepal-Maoist-party-will-revive-relations-with-CPI-Maoist/articleshow/14588481.cms.

②Kiran:Comrade Kiran's answers to journalists at Press Conference on 19th June 2012,http://democracyandclasstruggle.blogspot.co.uk/2012/06/comrade-kirans-answers-to-journalists.html.

③"Seventh General Convention of UCPN-Maoist",http://66.7.193.115/news/seventh-general-convention-of-ucpn-maoist.

④"Shrestha:UCPN-M to dump Maoism",http://www.thehimalayantimes.com/fullNews.php? headline=UCPN-M+to+dump+Maoism%3A+Shrestha&NewsID=364252.

⑤参阅徐扬:“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3期。

⑥"Maoist leader Prachanda loses Nepal election,alleges irregularities in counting",http://indiatoday.intoday.in/story/maoist-leader-prachanda-loses-in-election-in-nepal/1/325858.html.

⑦Rishi Raj Baral,"CPN-Maoist Intensifying the Boycott Campaign",http://www.signalfire.org/? p=26O44.

⑧印度调查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简称RAW)主要通过谍报和侦察等手段执行对外情报任务,搜集整理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等情报,同时具有策反、颠覆和一定的反间谍任务。

⑨Rishi Raj Baral,"CPN-Maoist Intensifying the Boycott Campaign",http://www.signalfire.org/? p=26O44.

⑩"Carter urges UCPN(Maoist) to accept election results",http://www.ekantipur.com/2013/11/21/top-story/carter-urges-ucpn-maoist-to-accept-election-results/381216.html.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1页。

标签:;  ;  ;  ;  ;  ;  

尼泊尔共产党(毛)的分裂、大选的失败和未来的政治趋势_尼泊尔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