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园政治文化_政治论文

论高校校园政治文化_政治论文

论大学校园政治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校园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园政治文化在校园文化里从来都是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它是最显深沉,对大学师生(校园人)影响最深最刺激的校园文化。因此,探讨如何科学地认识、引导和建设校园政治文化,对于我们多视野地认识大学师生,塑造他们完美的政治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政治文化的涵义

大学校园政治文化是指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区域中大学师生在其政治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及其形成和创造的过程①。校园人一旦真正置身于大学校园,就不可避免要受到特定的校园政治文化的影响,同时并参入到其活动之中,如政治学习、政治生活、政治参与与实践,在其中一方面自己的政治思想品质受到塑造,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氛围和政治文化成果。校园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的亚文化,是社会政治文化在大学里的折射和反映,是社会政治作用于校园人的中介,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的政治个性。

校园政治文化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的政治文化,它是指校园人在其政治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定的物化形态表达或反映出来的成果。如写的政治性报道、标语、论文、专著,所创办的各种具有政治性质的刊物、板报、墙报,成立的各种政治性组织、社团等。这是校园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承载体。二是行为层次的政治文化,它是处于意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政治行为文化本身又包含两大类:一类是政治行为活动规范,也就是校园人在从事其政治行为活动中所依据、或自身制订、或自发约定而形成的各种制度、章程、习惯等。二类是政治行为方式。如政治学习、政治报告、政治辩论、政治宣传等,它是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三是精神层次的政治文化,它是指支配校园人政治行为活动的主观意识领域,主要包括大学师生群体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念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校园、特定时期的校园政治风气。显然,校园政治文化是由以上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物质层次的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文化的结果,政治行为文化是政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并受精神文化的支配,政治精神文化又是在政治行为文化和政治物质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精神层次的政治文化是校园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代表了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属性,规定了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特质。

校园政治文化包括两大部分,即教师政治文化、学生政治文化。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有的校园政治文化圈,它同校园伦理文化、科技文化、艺体文化和社团文化一样共生于大学校园里,对校园人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创造出多彩多姿的文化成果。在校园政治文化中,无疑大学生是主体,教师既是教师政治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整个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二、校园政治文化的特征

校园政治文化的特征主要有:

1、超前性与批判性。校园人总体来说是喜欢设计未来的,他们不仅关心现实的政治社会,更注重明天的政治社会;不仅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而且要探求“应该怎样”。因此,在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他们往往对改造现实政治社会的思想、观点、学说或主张更加推崇和吸收,同时创造出更新的理论。所以使得校园政治文化带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理想色彩,表现出一种超前性。这种超前性一方面蕴蓄着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是对社会进步有巨大意义的(任何社会变革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同时也可能具有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因为一旦校园文化失去了现实立足点,仅仅是从良好愿望出发,或从书本上构造出乌托邦大厦,就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酿成对社会、他人甚至校园政治文化本身的悲剧。在80年代中国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全盘西化论”和“政治风波”无不说明了这一点。校园政治文化的超前性必然与其批判性紧密联系。作为校园政治文化主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生中最活跃、最不保守、最富有创新和批判的时期,也是最渴求知识的时期,他们对政治观念、政治事件反映是十分敏感,往往是用审视的,批判的目光面对社会政治。通过批判来决定自己的政治取向,比如说前些年由于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少数大学生向往、迷恋西方的民主、人权,赞同多党制,实际上这一过程定以批判否定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为背景的。信仰共产主义,显然就必然批判资本主义。

这种批判性还强烈地、更多地表现在对现实政治社会的不满和变革冲动上,近些年的调查表明,大学师生绝大多数都十分赞同拥护改革开放,而对“分配不公”、“官僚主义”、“党风、社会风气下降”等表现出极度的愤恨。所以对校园政治文化的超前性和批判性必须做客观、具体的分析并加以正确引导。

2、开放性和脆弱性。大学城相对地说是一个与世俗社会相区分的社会,堵墙无形的围墙使得大学变得如此的高深莫测,然而它不是一个绝对封闭的系统,校园政治文化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环境,特别社会政治文化发生互动关系。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大学在社会政治斗争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社会上各种政治势力与利益集团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校园中渗透代表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理论、观点、主张。而使校园始终处于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阵地,校园成为了影响、争夺未来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重要场地。所以大学校园往往是各种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学说交融汇集,各种政治思潮,政治主张,政治观点杂然并存的。另一方面,大学是知识密集、人才聚汇的地方。它肩负出人才、出思想的双重使命。因此,就不得不鼓励学生接触各种知识体系,各种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学说,去面向社会。所以校园政治文化无不从其它文化体系、从社会政治文化中吸取养分。无不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说,校园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投影和缩写,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温度计”与“晴雨表”,是社会政治的“热点”的集中反映。

与校园政治文化开放性相关的一个特性是它的脆弱性。大学生大都年少气盛,往往都是走的从校园到校园,读书到读书的成长之路,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和政治经验,缺少成人的那种心理素质。当不同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冲击在他们内心引起强烈的震荡,并产生彷徨、迷惘、无所适从时,当他们的激情和良好初衷得不到社会认可或不被现实所容时,就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言行,把校园政治文化的超前性与批判性、开放性与脆弱性体现得淋漓尽致,80年代大学的几次学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种脆弱性还表现在校园政治文化中的那些反主文化因素总是比较容易情绪化、易感染化、从众化,呈现出波动与不稳定性。校园里的“热”一浪高过一浪,校园政治文化中的盲从者大有人在,这些都是有其固有的文化根源的。如何加强对校园政治文化的开放性与脆弱性的引导,并用科学的理论去占领校园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了。

3、参与性与忧患性。大学总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师生按社会的要求和认可的方式去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以实现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各种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也涉足校园,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引导、激励校园人按他们的政治利益方向去参与。同时,大学人他们又完全有充沛的精力,高昂的热情去关注社会变革,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实现欲推动着大学群体,从各个方面去参与政治活动,创造政治文化成果。校园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的途径主要有两类:一是常规积极型参与途径,如正确的政治宣传、政治活动,参加党团组织,二是非常规消极型。如反动的政治宣传与活动,学潮、罢课、政治困惑与懈怠。

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这种参与性,往往是与国家、民族之利益联系起来的(尽管有的也与自己未来的职业相联系)。由于我们是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且素质较差(有2.3亿文盲)的农业大国,国家还很贫穷,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的曲折与失误,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所以,大学人在参与政治文化活动中时,往往带有强烈的浓厚的忧患心理,形成校园政治文化的又一个突出特性——忧患性。这是其它任何群体难以相比的,他们忧国忧民,渴望祖国振兴腾飞。有这种忧患意识,笔者认为是一种民族魂的体现。但这种忧患意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可能抛弃自我、失去参与奋斗的信心,如果再加上政治参与受挫,于是便产生了政治冷淡主义。大学里曾举行过“关于球籍”问题的讨论,对不少人的影响是很深的,激发了一批人的斗志和爱国精神,同时也造就一些政治冷淡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校园政治文化除了具有以上主要特征以外,笔者认为还具有广泛性、影响的非强制性与持久性、可塑性等,这些有的上面涉及,有的较次要,这里就不一一论及。

三、校园政治文化的功能

通过对校园政治文化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政治文化它具有如下一些主要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可称为政治人格塑造功能。由于校园政治文化是属于一种亚政治文化,它总是要服从和受制于社会主体的政治文化(也就是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强烈的趋同性。因此,校园政治文化总是要按统治阶级的政治目标和政治要求来建立和发展,尽管它之中有一些反文化现象,但其主流仍是具有统治阶级的性质,统治阶级要按自己的政治目标去教育、转变校园人、塑造其政治人格,总是需要特定载体,而校园政治文化实际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统治者要尽可把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变成校园特色的政治文化,使校园人接受影响,其中一些校园政治文化本身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校园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的功能。

但校园政治文化它又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因为就内容而言,校园政治文化尽管其主要方面是当时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政治规范和政治行为,但同时又溶杂汇合了其它各种利益集团或其它政治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甚至是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有较强的幅射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只能是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品德规范,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点也不能偏废。

校园政治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现最明显、最直接的就是塑造政治人格。校园人政治社会化,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都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要求。这种塑造与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濡染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政治文化总是依靠各种不同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易被人喜爱的形式出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加强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具体化和生动化。

2、政治导向功能。我们知道,一般说来,校园政治文化是必须按统治阶级的意志与要求建立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导向,它明确了该怎样、不该怎样,如美国大学的政治文化与中国就有质的区别。然而,大学又是开放的系统,各种政治思想、观念、理论、思潮都可能兼收并容,汇杂堆聚,在此基础上形成校园政治文化的反文化,反文化要么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要么对社会的不健康发展起制约和修正作用,这也是一种导向作用。如校园内曾一度兴起一股否定党,否定社会主义,一听到说毛主席语录就起哄的思潮,就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产生误导,而“毛泽东热”,“学马列热”、“学《邓选》热”就是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现象。事实说明,校园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使校园政治文化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3、政治约束与凝聚功能。校园人在政治活动中,都有自己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制度、章程、纪律和习惯。这些政治规范即政治行为文化就对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作用。校园政治文化的约束作用,就象一种粘合剂,把校园师生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氛围,这种政治氛围,就可能成为校园人工作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为什么“五四”时青年学子能与他们的师长一起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什么今天的大学师生又能为申办奥运呐喊助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心百倍。这实际上是政治文化凝聚成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但是,一旦校园政治文化出现严重弊端时,它的约束与凝聚作用就会带来巨大的消极作用,80年代的学潮为什么那么多人参加,为什那么多人盲从,这和校园政治文化的约束与凝聚功能是分不开的。

4、政治幅射功能。一方面,高校将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品质的合格人才,他们走向社会后,必将按大学培养的固有的政治思想品质去影响社会,影响他人,具有政治幅射的功能;另一方面,校园人(特别是教师)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成果,或以著作或以论文等形式展示给社会,这也是幅射的功能。政治文化的幅射功能对政治文化的继承和政治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充分重视,加强领导。通过对校园政治文化的涵义、特征与功能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校园政治文化无论对校园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完美政治人格的塑造,还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至整个民族的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对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必须给予充分重视。首先,必须加强党对校园政治文化的领导。放任自流是错误的,否定或削弱党对校园政治文化的领导更是错误的。学校要把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提高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其次,要提高认识,要让学校师生以至全社会的人认识到建设校园政治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

2、占领阵地,确保方向。由于高校是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渗透的最前沿阵地,也是西方和平演变势力争夺的前沿阵地,因此用什么理论占领大学校园就非常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这一精辟论述,无疑是对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我们必须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占领大学政治文化阵地,它不仅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所决定的,面且也是社会主义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自身要求,同时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点也不能动摇。否则,就会使各种错误思潮、理论、观点趁虚而入,使校园政治文化走入歧途。

3、尊重规律,科学引导。校园政治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地去研究,不仅要研究它的基本理论,它的过去,而且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的发展规律,只有对之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才能谈得上掌握规律,尊重规律,并给予科学的引导,而不是胡乱的、按照某种及时的需要生硬去建设、去引导。校园政治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包容关系,但并等于。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区别的,但两者相互相存,校园政治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客观依据,造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政治文化的科学指导方面就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4、建立机制,齐抓共建。校园政治文化不是一句话,一两分钟就可以建设好的,还必须有“硬件”,有一个健全的机制作保障,可以成立一个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党委领导、团委、系党总支具体负责,由团总支、学生会、班委会、团支委会实施,使每一次活动有计划、有措施。同时,一方面还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来关心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当然也要关心校园其它文化)并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还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学生干部。让他们也为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形成齐共建的局面。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仅是学校是不够的,它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作。必然依靠社会、家庭一起来抓,从而形成更广意义的共建合力,应该提倡全社会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多办实事,都来关心和支持校园文化建设。

5、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校园政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高级活动,它包含的一些政治理论、政治规范、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等都可能是比较抽象和理性,在建设校园政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把这些抽象、理性的东西寓于文化娱乐之中,溶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这是校园政治文化发挥其功能的关键,也是校园人本身的要求和建设校园政治文化成功的经验。校园内出现的“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无不是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因此,在建设校园政治文化时,必须多视野多角度地去发现,探寻新载体、新形式和新的手段。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使校园人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让校园政治文化潜移默化地起作用。

6、建设队伍,强化指导。在高校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政治“小气候”(即政治文化),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队伍不得力或者误导,那么就可能使校园政治文化向着消极甚至反面方向发展,队伍主要有:“两课”的教师,专职政工干部,兼职班主任、导师以及师生骨干(教师理所当然是政治文化的建设者),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和培训,强化他们对校园政治文化的指导作用,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真正能从理论上解决校园人的一些政治困惑和深层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队伍建设必须要把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未来是他们的,然而青年教师的政治文化圈中的困惑、迷惘以及消极因素较中老年教师要突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7、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校园政治文化无时不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互动关系,所以在建设校园政治文化时,必须面对社会,一方面要按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规律来建设校园政治文化。在目前,就是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校园政治文化。另一方面,还得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过滤机制,对外来文化给予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错误的东西坚决抵制,同时校园人还必须时时把自己的政治文化成果辐射给社会。

校园政治文化的取向是未来,我们应该继承我们已拥有的正确科学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的校园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把它引向深入,向着更好更积极更科学方向发展,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政治文化而努力。

注释:

①“试论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特征”《高教与人才》,1992年第1期。

标签:;  ;  ;  ;  ;  ;  ;  

论高校校园政治文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