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2015年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年会暨人大附中全体教职工暑期培训大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论文,教职工论文,教育改革论文,附中论文,研究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月11—14日,2015年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年会暨人大附中全体教职工暑期培训大会在人大附中举行。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牛文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综合处处长黄贵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处处长黄伟,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书记、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校长刘小惠,人大附中党委书记、副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华出席会议。校长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人大附中培养基地(以下简称“校长国培计划人大附中培养基地”)学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员单位及其他中小学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媒体工作者700余人与会。 此次会议亦是校长国培计划人大附中培养基地对学员的首次培训。开幕式上,校长国培计划人大附中培养基地举行开班仪式,刘彭芝校长、牛文起副院长、黄贵珍处长分别致辞,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作为基地学员代表发言。最后,黄伟处长为人大附中培养基地授牌,基地导师为其校长学员刘维朝、天津市复兴中学校长刘浩、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西安市育才中学校长辛军锋、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校长张兴运、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长周颖、山西省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校长唐江林授予“名校长工作室”牌匾。 会上,刘彭芝校长作了重要讲话。与会者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热烈探讨。 一、转变理念,用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决定“创新驱动”的关键还是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今天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使命。所以,教育要当好创新驱动的“轮子”。 人大附中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并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会议上,刘彭芝校长对人大附中的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等进行了介绍。结合几十年的教育创新经验,刘校长提出以下几点:一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每位教职工发展的教育;二是创新来自于对学生的爱、尊重和发现;三是要学会不断地寻找与变通,在变通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寻求决策。在创新之路上,人大附中不断探索实践,收获了众多成果。例如,人大附中借力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2005年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网络无偿为中西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的创新。又如,人大附中率先建起了中学校园网、汽车模拟驾驶室、虚拟科学实验,成立男子舞蹈队,实施四校跨校选课等。刘彭芝校长所举的这些例子使与会者感受到人大附中的创新从未间断,她在办学中所表现出的坚强、执著、务实与创新更是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激励大家去探索教育创新之路。 在以创新推动国家发展方面,国际上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会议上,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刘燕华以“新常态下的创新”为主题作了重要报告。刘部长在介绍美国、以色列、德国、韩国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要实现创新驱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国际新一轮革命及互联网时代的系列挑战等新形势;二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注重人的自主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培养;三是创新管理模式,政府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尽可能开放更多的社会资源,让社会中的人来参与;四是创新生产方式,即改变小作坊式的知识生产方式;五是转变市场观念,既要重视正向创新也要重视逆向创新,学会根据需求进行创新活动;六是创新融资方式。同时,刘部长指出,创新服务是打造创新驱动的载体。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要把握四点:一是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二是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创新型人才队伍;三是健全体制机制,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二、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为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教育部于2014年推出国家级培训工程“校长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该工程在全国遴选64名中小学校长,通过组织开展深度学习、导师指导、示范提升等形式,进行为期3年的在职连续培养,帮助参训校长进一步提升教育思想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参训校长加强社会服务,推动本地区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为培训基地之一,人大附中在首次培训中为8位校长学员设计了导师论坛、专家引领、人大附中教学成果汇报等课程模块,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教育家型校长首先需要懂得如何成为一名好校长。在这方面,刘彭芝校长以人大附中丰富的实践案例诠释了好校长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制精神和改革精神。同时,她还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校长的作风要务实,工作要扎实,要有实心、明实理、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立实功。二是校长必须有人格魅力。要具备人格的力量,校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无私欲,无邪念,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责在人先,利在人后;第二,器量需大,心胸需宽,要记人之功、容人之过;第三,带着爱心工作,要爱群、乐群;第四,带着激情工作,要有干事的冲动、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第五,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教育家型校长在教育活动中应“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如果校长自身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培养体制、机制上没有任何创新,那么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人大附中培养基地的8位校长学员都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在办学上有所成就且敢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推动学校教育创新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使与会者对8位校长学员及其所在学校有深入了解,8位校长学员分别对其办学理念、教学改革创新等进行了介绍。长春市实验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五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长沙雅礼中学“以人为本,因人而异,扬人之长,主动发展”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及教学改革;绵阳南山中学“多元启智、阶梯引领、自主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功的立交桥”的理念及教学改革;苏州振华中学以“苏式课堂”为主的课堂改进、小微课程;山西省新绛中学的“导师引领下的半天授课制”教学改革;天津复兴中学的“精致教育”“普职结合”;西安市育才中学“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改革思路;遵义市第五中学“让人人都有进步”的办学理念、“强化艺体教育,开创遵义市普高艺体班教学先河,在全市独领风骚”的教学改革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未来3年的培训中,人大附中培养基地将以校长学员的研究课题为载体,积极推动和组织校长学员所在校进行办学实践探索,并与他们形成团队,协同努力,各有侧重,共同创新。8位校长学员也希望在人大附中的引领下,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所在校的办学质量和辐射示范能力,进而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感受人大附中创新魅力,加强学习交流 一切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而课程是课堂的根基。翟小宁校长指出,学校课程的发展和创新要体现丰富性、联系性、回归性和科学性。其中,丰富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一所学校只有有丰富的课程,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联系性是指要与周边乃至国际的文化环境相联系;回归性是指课程要真正地回归到学生和教师;科学性是指要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人大附中创设了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丰富的校本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校本选修和大学先修课程就有200多门,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除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外,人大附中还从教科研、学科教学创新、德育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学校教育创新,真正将学生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一是以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进而带动学生发展。周建华副校长指出,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和学校发展的动力,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反思、批判意识及提高教师的专业热爱度和幸福感。在他的带动下,学校教师对教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仅2015年就承担市级、区级及校级课题多项。通过教科研的引领,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创造精神和批判意识得到不断增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二是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科教学创新。变革教学方式,是努力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人大附中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实现形式,探索出少投入高产出、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参与的高效课堂。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学科教学的创新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校中外合作项目的音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会、校外音乐表演与实践、音乐学术论坛、中国传统音乐采风等创新性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灵感;化学教研组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的理念,通过化学特色课程、大学化学先修课、化学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化学教学的创新,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地理教研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人大附中一直都很重视德育工作,通过各种课程、活动营造积极的道德文化环境,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例如,学校注重仪式教育,通过升旗仪式、入团仪式、志愿团宣誓、榜样宣誓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约束和激励;学校志愿团通过“关爱服务·小天使之家”“关爱服务·聋哑儿童陪伴”“敬老服务·用音乐温暖老人的心”“露珠计划”等志愿活动使学生学会奉献、学会利他、学会乐群;学校注重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明智明心。这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课程或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 通过聆听人大附中教师的汇报、观看其学生的展示,与会者看到了人大附中的创新所带来的办学效果,感受到了其创新的魅力。这样的现场教学也紧扣校长的培训需求,凸显了人大附中培养基地的特色,得到8位校长学员的高度评价。 经过4天的探讨、交流与学习,与会者一致认为,教育创新所需的并不是颠覆一切的革命,而是如何将成功的实践规模化,从而落实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大家希望,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和人大附中能够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搭建平台、传播经验、加强交流,共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全体教职工2015年年会暨暑期培训会议综述_大学论文
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全体教职工2015年年会暨暑期培训会议综述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