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的改革——(注:入选第5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大会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前言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应“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树立改革的观念,寻求改革的突破点。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学校体育的地位和特点,思想与实践有一种随波逐流的盲从态势。表现为在发展中缺少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发展中不注意继承相关思想的有益“成分”,对“旧事物”全盘否定;在发展中忽视对新思想的批判性学习(新思想也有相对性);缺少对新思想中基本观念的了解,以及对新思想系统的理解,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我们学校体育改革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首先对素质教育基本概念群进行辨析,力求使我们的讨论有一个立足点;然后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进行剖析;最后,联系学校体育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1.1 素质教育

1.1.1 什么是素质

原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的杨银付同志在《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认为,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即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中义的素质一般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即发展潜力。它有别于狭义的素质(遗传素质),特别强调主体现实性中反映未来发展可能性的部分。广义的素质一般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当然,在教育界,学者们对素质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例如,北师大的孙喜亭教授把素质分为先天素质、身心素质、文化品德素质和国民素质。杭州大学的张定璋教授认为,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大体上分为三个子系统。其一是身体层面的素质(简称体质),其二是心理个性层面的素质(简称品质),其三是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简称素养)。第三个层面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善)、文化科学素养(真)、审美艺术素养(美)、劳动准备素养(敬业),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群体)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的程度。综上看出,无论各位学者的观点如何,无论分类的差别有多大,我们讨论的素质肯定应该是综合性的,即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而不是狭义的素质。

1.1.2 素质的特征

一般认为素质具有六大特征:(1 )素质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在这里,我国的学者强调后天习得性的重要性。由此,特别注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意义。(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由于它在主体身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即生理解剖结构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素质是可以发展的,可以再塑的,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3)素质是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素质是相对稳定的, 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性在一定的条件(或机遇)下可以呈现出来。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当前。(4 )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因为,群体素质是由个体素质构成的,而群体素质又是个体素质成长的“土壤”。但是,不论群体素质还是个体素质,都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5)素质具有整体性。它是一个系统, 各种素质的要素构成整体的素质结构,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决定人的素质水平。(6)素质具有基础性,素质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是人的未来发展的基础。

1.1.3 素质的结构

对于素质结构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在我国,有三分法,即德智体;有四分法,即德智体美;也有五分法,即德智体美劳。有学者认为,这种结构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有经验,没有心理。因此,认为这种素质结构缺乏科学依据。国外有些学者提出素质结构的两维构造模式。据此,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两维素质构造的模式。例如,一维是德智体美劳,另一维是心理素质中的认知、情感、技能,由两维的交叉可以组合成15种素质。

1.1.4 素质教育的涵义

由以上对素质一词的论述可知,“素质教育”一词也是一个在成长之中、成熟之中的概念。杭州大学的张定璋先生从素质教育的特性出发认为:“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是在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发展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论坛”中对素质教育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规范教育,以人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社会为出发点去办教育。也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一一例举各种观点。但是,可以看出,学者们的观点有一些共同性。这些共同性包括: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密切结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注重发挥人的智力潜能,强调人的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1.1.5 素质教育的特性

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特性,其特性包括:(1)主体性。 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意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这一点正是相对“应试教育”缺乏人格教育而言的。(2)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天赋的容许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这一点上讲,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它反对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应试教育”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仅重视高分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原则。(3)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人要全面发展。如前所述,它要求学生德、智、体并重,全面发展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4)基础性。 素质教育一般是指“基本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不是“英才”教育,也不是“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而是“为人生作准备”的公民教育。素质教育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流动性,它要求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素质(由此产生超前性)。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就很重视基本知识和知识结构。这种理论无须要求学校教授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而是注重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将来使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5)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人的素质培养的充分性。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智能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它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如图1所示:如果以同心圆的圆心为人的“初始状态”, 大(小)圆圈表示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不同的是,小圆圈表示人的素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而大圆圈表示人的素质得到了充分发掘。多边形表示人的素质发展的不全面,其中的某一种素质发展的较充分(接近大圆的素质),而有的素质发展的很不充分(接近圆心的素质)。可见,理想的状态是人的素质既全面又充分。

1.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专门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需要,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应试教育是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的。它们的区别主要有:第一,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以升学为目的,着眼于知识的灌输,是面向昨天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倡导开创精神,鼓励学生思考、提问,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第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第三,应试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模式、采取简单的平均主义“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育,而素质教育则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考试和追求升学率就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专利”,素质教育也应该有考试,也存在着升学率的问题,只是不应该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已。又例如,没有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也就无所谓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脱胎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对于应试教育有一种在“扬弃”条件下的继承关系。

2 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改革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无可非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不少学者在反思过去的学校体育。他们拿起素质教育的“尺子”,又在“丈量”我们的学校体育。我们也想“丈量”学校体育。但是,由前文所述,由于素质教育在发展之中,是处于动态状态之下,因此,具体的“标准”很难掌握。又由于学校体育的特殊地位和特点,完全用当前素质教育的“帽子”扣在学校体育的头上也不一定合适。因此,我们仅就一些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共鸣和批判,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2.1 关于体育考试与加试的合理性问题

在学校体育界,有些学者提出体育考试的不合理性问题,认为这属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领域的“流毒”。我们曾提到,素质的概念是广义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我们的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如果说学校体育中的考试与加试是不合理的,那么,学校体育中的考试与加试在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中是否合理?细想一想,没有体育的考试与加试,如何控制学生学习体育的行为?如何克服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这就是在小系统中看似不合理的事物,在大系统中是合理的事物,因此,我们还是要坚持体育的考试与加试。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考试具有的预测、诊断、反馈、评定、激励等功能也是素质教育所必须的。我们现在应做的工作是使体育考试与加试更加合理化,而不是取消体育的考试与加试。

2.2 关于对学生的多维评价

素质教育给我们的学校体育出了一道“难题”。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就拿后者来讲,过去的一维(运动能力)式的评价显然是有些片面。如果考虑进行多维的评价,这几维应是什么?如何使评价又合理又易操作?对于这类问题,我们有些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他们对学生提出了三维的评价要求(见图2)。 能力轴实际上是我们以往的一维评价形式。努力轴表示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其中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进步状况。合作轴表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精神。这些尝试符合当前心理学关于人的目标结构理论,只是操作起来相对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量化。

2.3 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

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我们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目标,这似乎是无可非议的问题。从操作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影响仅有“1/3”(见图3)。那么,另“2/3”怎样解决? 因为遗传因素是一个“常量”,可以不去考虑,所以, 营养和习惯是决定另“1/3”的关键。从这一点上讲, 中小学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教育领域,我国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十分薄弱。这种现象大大影响着我国青少年人口乃至成年人口的素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

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会同国家体委和卫生部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该条件规定: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师资、经费、体育场地、设施问题,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目前,我们应抓住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目标,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考评,把健康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4 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课程目标息息相关。对此,学校体育理论界有过不少的讨论。其中,对竞技项目的内容“教材化”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当前,我们理解的“教材化”就是站在素质教育的立场上,使不同的身体练习,通过体育教师一定时间的“精心操作”,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实际上,任何对学生有益的体育手段都可以教材化。问题在于,在体育课程之中,如何精选教学内容?如何建立合理的教材体系?站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审视一下体育教材体系?我们想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精心操作”的问题。“精心操作”实际上是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新的思路。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关系。同样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法,可能产生极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说,体育课程的目标与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关。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反映,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问卷调查中,对“请写出最能反映你所教学科特性的基本概念(至少3个)”的问题,有98 %的教师竟然写不出来或写不全或写不对。对素质教育理解的问题,65%的教师回答不对。对各写出3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问题,85%的教师写不出来或写不全(见《光明日报》1997年6月18日, 宋言荣文)。我们认为,这种调查是有普遍意义的。因此,建议学校体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未雨绸缪,以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素质为目标,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素质教育的针对体育教师教育和提高的激励机制,以激发体育教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内功力,迅速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群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

3 结束语

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学校体育的改革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大潮。但是,我们所谓的顺应不应该是盲从,而是应该有理性地参与。了解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群,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学校体育参与素质教育的改革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难点,通过理性的参与,使学校体育的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收稿日期:1997—11—12,修回:1998—01—08

标签:;  ;  

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注: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