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进程显著加快,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加强对各种电器设备的应用,这对城市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发挥出智能配电网的效用,需要加强制定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这样能够全面的实现配电网的调度控制的智能化,能够促进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是对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设计以及在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应用的技术分析两个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制定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
引言
智能配电网技术指的是通过有机的融合与集成各种不同的新配电技术,全面的改造和升级原先的配电网系统,这样能够大大的提升整体的运行效果。在智能配电网调度中,能够促进配电网管理思路的创新,同时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也能够更好地相适应,积极地构建智能化社会。在构建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需要设计总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体化建模和一体化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各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这样能够全面的促进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构建,促进其发展。
1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概述
1.1总体架构
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于新一代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础平台(简称“D5000平台”),在安全1区实现图模管理、实时监控、拓扑分析、馈线自动化和分析应用等配电网调度控制功能;在安全3区实现报修工单管理、计划停电分析、故障研判、统计分析和综合展示等配电网抢修指挥功能。系统总体架构4区信息平台(电网GIS平台)是含GIS信息的集成平台以及PMS表示生产管理系统。系统充分利用平台先进的服务总线、消息总线、数据总线、资源管理、软硬件管理等手段实现1区、3区信息高效传输、共享以及业务协同。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调度控制机构设置和业务的需求,系统在地(县)公司分布式建设。
1.2配电网运行监控与抢修协同作业
考虑到1区、3区资源分布情况、业务重点等因素,配抢一体化系统业务协同的总体思路是安全1区重点基于中压设备开展应用分析,而安全3区重点围绕低压用户开展应用分析。
(1)全网拓扑分析应用协同:基于全网模型及时采集数据的拓扑分析是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基础核心应用。
(2)中压故障协同处理:1区收集故障指示信号以及进线开关重合闸、智能断路器跳闸事件,根据配电网模型和信号进行拓扑分析,将该故障区段信息传送至3区配电网故障抢修调度系统,停电研判模块根据中低压一体化电网模型,利用用电信息召测和拓扑分析等手段分析停电设备、停电用户、停电区域空间信息,辅助抢修指挥决策。
(3)供电可靠性分析:为了更好地开展1区负荷转供、检修计划、非故障区段恢复供电及3区故障抢修优先级分析等业务,均需依靠供电可靠性分析。
1.3信息集成技术
实现一个功能完整的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需要与调度控制系统、GIS、用电信息采集、营销管理、95598、PMS等多个系统集成。国家电网公司近期重点开展了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研究工作,同步开展了标准的制定工作和互操作实验,信息交互的标准包括: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技术规范、配电自动化信息交换总线功能规范、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一致性测试规范、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技术规范、配电自动化信息交换总线功能规范,标准内容涉及了信息交互的业务流程、信息接口、模型数据一致性表达、总线功能、互操作验证等,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作为信息平台支撑的一个配电业务系统,通过平台接口服务获取相关信息,为平台提供调度控制信息支持,参与配电网相关业务流转,信息交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配电设备变更流程。接受配电网CIM及其电网图形变更信息;完成调度审核流程;建立内部电网模型,确保维护模型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
(2)发布包含人工操作标识的电网准实时断面信息。
(3)提供各类电网历史数据查询接口服务,返回设备带时间标签、质量码的历史数据。
(4)参与配抢业务信息流转,发布信息包括:高、中、低压故障研判结果;抢修工单。接受信息包括:用户报修、抢修进度反馈,电量召测结果等。
(5)利用平台提供带有地理矢量、影像背景的电网地理图接口服务,实现配电网调度、抢修的地理背景信息的展示。
综上所述,信息平台在参与配电网各个业务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遵守配电自动化信息的交互标准,在保障信息集成的优质发展发布方面主要在信息流规范标准以及业务流规范标准下实现的。
2分析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2.1采集配电网运行数据
相比于调度自动化系统,在采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时具备以下特征:(1)由于配电网在运行期间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就会减低数据采集效率,中型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数据采集工程量就已经达到20×104点;(2)终端设备与主站之间是直接进行通信的,随着不断增加的监控设备,会相应提升通信链路数;(3)在采集数据时需要以公网为基础前提;(4)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部署模式具有典型性,并且属于地县一体化。配电网的链路以及通道具有多样化,并且具有较低的效率,配电网前置采集通道连接处理机制主要是通过epoll的输入/输出接口技术,设置线程池,并且在其之上配置多条线程,这样就可以对全部通道进行统一处理,明显加强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效率。随着不断开发和研究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扩展性。
2.2馈线自动化技术
馈线自动化分区技术作为一项构建技术,在智能配电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馈线分区也是配电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馈线分区之前,需要综合分析出配电系统中的类型,比如在中压配电系统中,一般是由配电变压器、联络开关、隔离类开关、熔断器、分支线、主干线等部分组成。然后根据拓扑分析,需要对开关进行馈线分区,馈线不同也就表示相对性的配电网馈线分区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其分区的边界主要有断路器、开关等,其中在断路器分区中,可以将其划分成多个不同的一级分区;在隔离类开关分区中,主要是针对同一个一级分区来说的,在分区的时候还需要遵循“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的原则。
2.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
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显著特征在于可以实施监控配电网运行状态,控制操作,并且可以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等。配电网当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发布配电网的拓扑信息,空间信息以及地理背景信息等。地理信息平台提供的地理背景信息主要是将电网系统的空间信息转化为控件方式;电网拓扑信息主要是建立有效模型,并且通过可缩放矢量图形方式实现。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是电网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其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并根据构建的系统框架来实现一体化建模和一体化运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智能配电网网架结构、配电网拓扑分析以及馈线自动化分区技术等各项先进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这也是实现配电网智能调度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更好的保证配电网正常、安全运行,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丙垠,薛永端,李天友,高厚磊,束洪春,仉志华.智能配电网广域测控系统及其保护控制应用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2~9.
论文作者:王静,杨海明,刘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配电网论文; 信息论文; 控制系统论文; 智能论文; 电网论文; 拓扑论文; 技术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3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