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沉降观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论文_刘慧莲

浅谈沉降观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论文_刘慧莲

云浮市云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527300

摘要:随着土地资源日渐减少及建(构)筑物越来越多,沉降观测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沉降观测除了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外,在工期实施中,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纠正,以防患于未然。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中沉降观测水准基点的选择、沉降观测点设置的选择、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及人员本身的阐述,分析了沉降观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注意事项

在实际开展沉降观测过程中,由于沉降观测周期不确定、测量基准点、监测点无保护措施、测量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观测数据不准确,沉降与时间关系曲线图矛盾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认真编写沉降观测方案。因此,编制一份好的沉降观测方案是有效开展好沉降观测的途径。

编制沉降观测方案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了解工程特点,然后要认真学习《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他们是编制的主要依据,还要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提出对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一、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的选择

水准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水准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水准点埋设时间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准点。

二、沉降观测点设置的选择

沉降观测点是沉降观测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它是沉降观测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观测数据能否反映出结构物整体沉降趋势和局部沉降,所以应该合理布设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先设计后实施”,先选能控制整体的控制点,后根据局部特征进行调整、加密,了解整体结构物受力的结构形式尤其是以框架结构为主的结构物。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设置高度为高出室外地坪300mm,均匀地分布在构造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所以在布设观测点的时候特别注意,观测点一定布设在结构物受力体上,以利于更准确的掌握沉降变化,不是直接传力和受力体,不能布设观测点。宜选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建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3、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4、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墙轴线上,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5、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

1、初测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初测应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和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每增加荷载的25%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封顶后1~2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的期限一般规定如下: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若沉降速度小于0.01 mm/d ,根据沉降曲线分析,认为已经稳定,可以停止观测。

4、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四、人员本身

观测人员必须熟悉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水准仪器的操作规程,并且针对不同的工程特点、具体情况能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对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分析出原因,能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水准网平差计算。由于每个人使用仪器和读数的习惯不一样,如果变换观测人员,就容易引起仪器操作误差和读数误差。控制方法:在每次观测时,保证人员固定不动,减小观测误差(偶然误差),这对提高沉降观测精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五、结束语

建筑物沉降是在附加应力作用下使土体地基或结构物的垂直变形形成。有的是结构荷载差异太大,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变形,使结构内力发生变化,在薄弱部位就会产生沉降变形。也有的是基础下地质构造不均匀,温度和地下水的变化出现沉降。沉降不均匀,会使结构物发生倾斜、开裂以致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对于建筑物沉降的观测非常重要,如果由于在施工中对于沉降观测的问题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工程的安全性以及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港淼. 沉降观测中的常见问题及优化处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6)

[2]王伟刚.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和存在问题处理[A]. 2015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15

[3]罗春华. 浅析沉降观测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运用[A]. 《同行》2015年9月(下)[C]. 2015

[4]王敦峰. 浅谈建筑物施工中沉降观测实施要点的具体分析[J]. 山东工业技术. 2015(03)

论文作者:刘慧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7

标签:;  ;  ;  ;  ;  ;  ;  ;  

浅谈沉降观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论文_刘慧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