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研究:从接受到自力更生--兼论现象学的使命_现象学论文

中国现象学研究:从接受到自力更生--兼论现象学的使命_现象学论文

现象学研究在中国:从接受到自立——兼评《现象学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学论文,自立论文,中国论文,使命论文,兼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涂成林先生推出了专著《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25页)。这大概是国内80年代以来从比较冷静的思想发展角度研究现象学问题的第一部著作。所以它的出版对于促使中国现象学研究跨过接受阶段,走上自立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加之它是由“经济勇进”的南国学子率先推出,更令既注重文化传统积淀又乐于向人类一切思想精华开放的北国同仁欣喜与刮目相看。

本书有两大特点:1、它从哲学史的发展进入19世纪,出现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这一趋势出发,力图对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当代现象学运动作一番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力图揭示现象学这一流派产生及其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动因。作者认为这种发展表现为从胡塞尔以先验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学本体论,到海德格尔以此在为优先地位的基本本体论,再到萨特的自为即自由的现象学本体论。这一过程最后因其非理性主义特征逐步强化而进入悲观主义的逻辑终局(《现象学的使命》第315-316页)。第二,作者阅读了上述三位大师的许多作品,并能运用和分析这些原始资料,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有可能不停留在重复他人的层面上,而走向一个更深的层次,其中不乏独立思考和有启发创见之处。特别是有关萨特的章节写得较为详尽和独到。作者还注意到不能仅停留在原始资料中,因而参考了大量当代哲学家对现象学运动的评论,作为自己批判性研究的基础。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治学方法。哲学的研究和创新是在充分吸收以往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才得以进行的。

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欣喜之余,也有几分不尽人意之感,在此愿一吐为快,与本书的作者和读者共商。第一,如作者后记中所说,本书草就于1987年,七年后始得以出版。这种时间上的滞后导致作者仍从一种比较陈旧的观点,即人文与科学,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这一模式来评介现象学运动,这就未免不太切近现象学运动本身,显示出一种人为化、标签化,把复杂思想潮流简单化的趋向。作为德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扬弃的现象学,从来未使科学与人文处于双峰对峙的地位。古典与现代在这一点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科学是前阶段,社会的表层次;文化是后阶段,社会的深层次,是体现人的根本创造性的东西。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科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的实现等。胡塞尔的意图是为哲学找到一个可靠的立足点,从而创建一门严格的科学的哲学。海德格尔则在批判传统哲学注重本体的形而上学趋向后,力图以一个全新的视野来探讨存在问题。认为现象学以克服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为自己的使命的看法起码是不够全面的。它们的使命是解决哲学本身的问题,是意识、存在、虚无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要反对人们把他误解为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原因。从现代哲学的各流派的发展看,70年代末科学人文对立的趋势即已消失,各派努力寻找对话的可能性,承认一些共同有效的规则等,分析哲学也研究文化、伦理、社会问题,解释学、现象学的著述中也渗透语言问题。因此,很难把一个流派截然二分到某一个阵营中。

同样,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也欠妥当。康德的理性有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作为理性显然也并非只指一种逻辑理性,它包括了感性、意识、心理学等主观精神方面,认为黑格尔只有逻辑理性是后人的片面误解,属于“效果史”的部分,而不是“本文”。正是这种误解导致后来把一切非逻辑推理的东西都称为反理性或非理性,限制了理性在原本意义上的范围。胡塞尔对笛卡儿,康德哲学传统的沉思,先验意识、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理论,其间浸透了欧洲理性精神,能称其是非理性的吗?海德格尔对人的定在、存在真理的提问等,与其说是非理性主义,不如说是一种扩大了的理性主义,即跳出逻辑—思辨的旧套路,转向人类理性的一切方面:心理、文化、语言、历史等。

人文—科学、理性—非理性对立的说法源于国内80年代流行的教科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应对自己的立论前提进行一番审视,而不是无保留地接受作为自己立论的框架,把现象学这一严肃的理论活动作为这个框架的填充物。

第二,正是基于满足上述模式的要求,作者多次提到在胡塞尔那里哲学与自然科学处于绝对对立的地位,甚至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从一开始就带有反科学的非理性主义性质(第47页)。这些看法值得商榷。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出身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本人从来未否认自然科学的合法地位及其成就,他所反对的只是把具体科学的方法和要求上升为哲学的方法和要求那样一种“自然主义观点”。他把科学认识分为具体科学,部门本体论、先验现象学这样三个阶段,这是一套不断还原的意识过程,缺一不可;最后先验现象学才超越自然科学立场,回到事物本身——纯意识。在他晚期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中,生活世界由五个层面组成,其中一个就是自然科学,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理论表现形式,称为“理论的实践”。作为研究者,对梅罗一庞蒂关于胡塞尔早期现象学首先是拒斥科学的说法要具体分析,特别要联系上下文(第62页)。可以肯定的是,胡塞尔反对的是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世界图景,反对唯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片面抬高科学技术、推崇现代物质文明所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提醒人们注意片面强调科学而会造成的人类危机。此外,读一下胡塞尔的原文,无论是其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他的理论来源,所用专业术语(体验、明证、直观判断等等),及其先验立场和意识分析方法,都带有强烈的逻辑—理性的哲学史传统色彩。

第三,作者在关于海德格尔的一章中对《存在与时间》中的许多章节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刻评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此想提出以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海德格尔对人的此在的关注绝不是以此在为目的,而是为了批判旧的以形而上学本体论为特征的哲学,从人的此在这个新角度去追问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他明确反对将他称为一个存在主义者,自视为一个关注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家,《存在与时间》也只是未来哲学体系的第一步,具有未完成稿性质。其次,作者敏锐捕捉到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31-34段中所阐发的一些解释学思想,但由于资料限制,未将它与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发展,特别是对解释学于60年代崛起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联系起来,与一个重大题材擦肩而过,令人遗憾。第三,作者在评述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之路时,引用了他60年代《我的现象学之路》一文来说明他20年代前后投师胡塞尔,最后转向现象学立场的这段真实历史过程;作者对这篇自述未提出任何批判性存疑,只是简单地当作史料加以引用(第121-124页)。海德格尔在60年代对现象学的态度能真实反映他20年代参加现象学运动的真实心态和动机吗?历史事实说明,海德格尔在1927年还把现象学作为《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基本方法,但在以后的30多年里,从未提过现象学这个词,直到60年代现象学在法国、美国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流派后,他才重提现象学,“不可显现之物的现象学”等等。也许这种前后截然不同、反反复复的态度更值得去研究。许多海德格尔研究专家都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指出他有文过饰非的毛病,不加区别地援引他晚年的回忆或说法来说明早期的思想发展,会陷入他自我设计的圈套中,掩盖事实真相。第四,作者把光亮投向了早期海德格尔,而使晚期海德格尔,即他30年代末期以后的思维活动基本处于阴影之中。这可能受到当时史料的限制,致使研究不太全面。1989年纪念海德格尔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全集第65卷出版,书名为《哲学论文集》,副标题是“Vom Ereignis”。该书是海德格尔1936-1938年间写作的一部未完成手稿,其中关于走向存在的真理可以分6个层面的构思,对于理解晚年海德格尔有决定性意义。这部著作被视为继《存在与时间》之后的第二部伟大著作,一部留待21世纪解读的费解之书。它与现象学、解释学的关系如何,有待探讨。它将帮助我们加深对现代哲学特征的认识,这是无疑的。

作者关于萨特的两章写得全面和详实,我读萨特的书确实不多,在此不敢班门弄斧。我认为把萨特当作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把他放进法国文化反叛传统的社会背景中去,这确实抓住了法国现象学走出象牙塔和“入世”的特征。略觉不足的是,作者基本没有提到法国现象学的其它几位优秀代表,如梅罗—庞蒂、雷菲那、利科等,从现象学的理论发展角度看,他们对现象学运动的贡献要超出萨特。正是他们的理论活动,使现象学在法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渗透其它学科,并非如作者断言,现象学因其非理性主义特征而走向悲观主义和逻辑终局(第316页)。

近10年来,现象学在美国和法国获得更加广阔的领域,它在反弹回德国后,也日益受到哲学界的重视和认真对待,它曾为存在主义、解释学、哲学人类学等现代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冲撞力,现在它更多被视为一种方法,为人文科学各学科在方法和视野的开拓和扩展方面提供了可能。在中国,目前对现象学的研究似乎可看作从接受阶段向独立发展阶段过渡的一个转型期。从译著方面看,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一卷),《观念》(1913,英译中),《危机》(第一部分)等著作已先后问世,据悉,其它几本重要著作也正在翻译之中。海德格尔的作品因其理解难度大,语句貌似简单实则深奥而令翻译工作踌躇不前,目前只有《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专业杂志上偶有几篇不太准确的译文。与之成反比的是关于海德格尔的专著和论文比比皆是,抑或是已入其门者愿意直接与海德格尔对话,抑或是想入其门者在打探路径?也许人们更应在解读海德格尔原文上多下点功夫,先有理解,然后才谈得上解释。

近年来,有不少介绍现象学研究最新状况的文章问世,这表明中国的研究正力求与国际发展同步,努力把现象学看作一场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思想运动。1994年10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了首届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现象学的使命》一书开了个好头,期待我国的现象学研究能结出自己的学术硕果。

标签:;  ;  ;  ;  ;  ;  ;  ;  

中国现象学研究:从接受到自力更生--兼论现象学的使命_现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