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几个认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和十六大基本上解决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特别是十六大报告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论述触及到了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当然,从理论上深入论述这些问题还需要理论界共同努力。在此,我只从认识上谈点看法,是想把问题提出来。还需要说明一点,这里谈的非公有制经济,实际上是指私有制经济。

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这个问题我已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地谈过了。这里只想再提一下,以便于以后的论述。不少人是从我国生产力具有多层次性,从而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同落后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来论证的;不少人是从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来论证的;也有不少人是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消灭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利用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论证的。这些论证我都不赞成,因为他们都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一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或者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所谓“退”,是因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但那是“超越了历史阶段”,所以要先退,在经济发达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再“进”,再着手消灭非公有制经济。但依我看来,说到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而这绝非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所有实行过计划经济的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这里不谈),计划经济不能优化资源配置,尽管市场经济也有种种失败,但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计划经济远不及市场经济。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还没有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优于市场经济,从而可以取代它。同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相关,有些人也把实行市场经济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不是不好,而是实行得太早了,因为我国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低,没有条件实行计划经济,将来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就有条件实行计划经济,那时市场经济也将寿终正寝,完成其历史使命。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计划经济是一个乌托邦,过去不能实行,将来更不能实行。因为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科技的发展越迅速,人们的需求越是多样化,需求的变化就越频繁,经济全球化越发展,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深,就越不能实行计划经济,相反越要发展市场经济。而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对孪生子。既然,实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绝非权宜之计,市场经济会长期发展下去,那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非权宜之计,非公有制经济也会长期发展下去,而决不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保护私有财产

十六大提出的“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等等,都涉及保护和增加私有财产问题。为什么要保护私有财产?首先是,要使人们的生活殷富起来,就要使人们的家庭财产增加,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居民家庭财产的一部分是消费性财产,它们作为耐用消费品如住房长期用于人们的消费,这部分财产的增加与非耐用消费品的增加共同使人们得以过上越来越富足的生活。除去这部分财产外,在人们的家庭财产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储蓄和投资的财产,包括金融资产(如存款、股票、国库券等)和经营资产(如投资于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这部分财产间接或直接地用于生产和经营。保护私有财产自然要保护人们的消费性财产,否则就不可能使人们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进而过上富裕生活。但保护私有财产更重要的是保护人们用作储蓄和投资的财产,否则人们就会将收入花光,统统用于消费,不会去储蓄,去投资。而保护这部分私有财产就是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并促进其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没有私有财产和不保护私有财产就根本谈不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保护私有财产不仅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之上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商品交换有两个条件:(1)存在社会分工,只有存在社会分工才会有交换,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是有社会分工并不一定有交换。(2)私有制,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交换的双方“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是商品交换的充分条件。商品交换是不同所有者各自所有的商品的所有权让渡。正因为彼此是私有者才必须通过交换取得各自需要的、原属于对方所有的商品。因此,没有产权明晰的私有财产,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交换。市场经济就是在市场交换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规则都是建立在明晰的私有财产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前提的。这就是私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对孪生子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对私有财产人们存有偏见,即把私有财产看作是万恶之源,认为人世间一切罪恶源于人们对私有财产的追逐,因此必须消灭私有财产。这里不去讨论私有财产的命运问题。这里讨论的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从经济问题角度看,问题不在于财产本身,它原本是中性的,不具有好与坏、善与恶的属性,而在于财产是怎样取得和使用的。市场经济有自己的规则,在市场经济中国家也有自己的规则,财产的取得与使用必须合乎规则。这些规则体现于法律、法规和约定俗成的各种社会规范。尽管这些规则可能对某一部分人有利,对某一部分人不利,但作为市场经济规则在一些基本点上总是要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若用违法违规的办法获取财产、使用财产,如贪污、售假、走私、贩毒等等,从市场的侧面看,它们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危害社会利益,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从而导致市场不能有效运行,这对市场的各个主体都没有好处。保护私有财产正是为了保护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财产和合法地使用财产,杜绝用各种非法手段取得财产和为实现非法目的而使用财产。

怎样看待资本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保护私有财产关系到怎样看待资本。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求保护私有财产,鼓励人们将自己的一部分私有财产作为储蓄和投资间接或直接地用作资本。但对资本也有过许多指责,认为它的每个毛孔都沾满了血和污。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甚至在我国解放前,这种描述并不为过,资本确实对劳动者有过残酷剥削和压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劳动者为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情况有了根本改变。虽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不会改变,但受到法律的约束,它追逐利润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不得损害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说,在我国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是不可忽视的。但社会毕竟进步了,时代毕竟不同了,我们不能把资本看作像恶魔那样面目狰狞。不仅如此,正是资本有追逐利润的本性,才会有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以及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市场经济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所以,只要把资本追逐利润的动机和行为纳入合法的轨道,资本不仅不是可恶的魔鬼,而且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就是承认资本是有贡献的。但是人们可以承认资本在参与创造财富中的贡献,却不能承认它在参与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资本是否参与价值的创造?在经济学说史上争论很大。这里说的资本是否参与价值创造,自然不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贡献,因为那是资本所有者作为管理者和技术工作者以其管理和技术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而不是资本本身的贡献。资本本身在参与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特有的、为其他生产要素不可替代的贡献可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资本将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它们在与资本结合前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要素。举例来说,劳动力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它直接利用生产资料参与财富和价值的创造。在我国,劳动力很丰富,是一项重要资源。但是,如果不考虑自我雇佣的个体生产者,劳动力在与资本结合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在我国,大量城乡劳动力无法就业,他们四处找工作,就是希望有资本能与其结合,不然他们便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还不能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只有在与资本结合后劳动力才成为能够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现实生产要素。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外资?就是因为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而资本则是最短缺的生产要素,引进外资就是要在资本的作用下把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成现实的生产要素。土地、技术、管理等其他生产要素也是如此,在没有同资本结合前,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资本与它们结合才使它们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

第二,资本是一种粘合剂,它将各种生产要素粘合在一起,使这些生产要素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各种生产要素单个地存在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必须将它们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资本,也只有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能够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成现实的生产力。以技术为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概括的说法。其实,技术只有在同资本结合以及在资本作用下同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时,才能成为现实的重要的生产力。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科技人员有了发明创造,如果把这些发明创造运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将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价值。但是他们一般没有资本,因此这些发明创造往往只能束之高阁,并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更不能与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劳动、管理等)组合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当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介入后,将这些科技发明创造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起来,便形成为巨大的生产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必须建立创业板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资本能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除了土地的效率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及利用的效率与其自然禀赋有很大关系外,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都需要培育或提高,为此,一般地说,需要有资本的介入。例如,劳动力只有在与资本结合后经过培训才能成为适用的有效率的劳动力,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还要继续培训。不断培训职工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已成为办好企业的重要一环。其实,即使是土地,固然自然禀赋对其效率有重要影响,但在同样自然禀赋条件下,有无资本的投入对土地的质地进行改良和改进对它的利用,依然会使土地效率有巨大差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资本在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因为生产技术和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正因为如此,企业需要在研究与开发上不断地、大量地投入资本。没有资本的投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不能提高,企业及其产品迟早会被淘汰。

第四,资本还有一种特殊的贡献,即开拓市场,使产品得以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从而实现其价值。销售产品是生产经营中最困难和最关键的一环。如果产品无法销售,不能实现其价值,各种生产要素就不能获得其报酬或应得的报酬。我们引入外资,除了需要其资本的投入、带来技术和管理外,也考虑到外资有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当然,到国外开拓不限于销售产品,还包括获取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在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资本的这种贡献显得格外重要。

第五,资本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承担市场风险。市场经济充满着风险,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完成其“惊险的一跳”,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其他生产要素固然也要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承担市场风险,如劳动者有失业的风险、技术有过时和不被市场接受的风险等,但市场风险首先且主要是由资本来承担的,一旦投资失败,一旦产品卖不出去,一旦资金周转不灵,投资者会遭受损失,甚至可能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可以说,没有资本承担市场风险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其他生产要素也不可能发挥作用。这也是资本的不可取代的贡献。由于资本是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而风险又直接关系到资本收益,因此一般来说,资本承担的风险越大,投资获得成功后的收益也越大。在竞争性市场中,一般地说,资本的收益体现着资本在参与价值创造中的贡献,是作为对其承担风险的回报。这在高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中最为明显。若无风险资本的投入,就难以把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有市场的商品,而在投资成功后不给予承担巨大风险的风险投资者以高的回报,就不会有风险资本的投入,这样即使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很好,也无法为市场所承认,并取得相应的高回报。因此有些人把资本获取的利润看作是资本承担的风险的报酬。

正确认识资本和承认资本在参与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贡献,不仅为保护私有财产确立了扎实的依据,而且将鼓励人们去积累,去投资,去创业,去发展事业,从而才能像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使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什么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中等收入者的收入介于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之间,他们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且绰绰有余,从而有自己的财产。中等收入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中等收入的水平也在上升。在市场经济中,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首先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或早或迟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此外,中等收入者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大小又受到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如果对收入不加调节,任凭市场经济自发地形成人口的社会结构,那么,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便会造成收入的两极分化,虽然也会有中等收入者,但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太大或不是最大,最大的人群将是低收入者,甚至是贫困者,而最富有者虽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很小,但他们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有比重很大。因此人口的社会结构大体呈金字塔型。这不是良好的人口社会结构。无疑,如果出现收入两极分化,收入差距过大,并且不加以调节,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致使市场效率大大降低甚至丧失,这是一种市场的失败。因此调节收入分配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在做的。经济的发展加上收入分配的调节,不仅会缩小收入的差距,而且会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其逐渐成为人口社会结构中的最大人群。

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与非公有制经济有何关系?中等收入者是由不同职业的人群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投资者、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除了其中很富有者和收入不多者外,无疑是构成中等收入者的重要的一部分。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增加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在长期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下,正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富有者”,然后又从其中产生出一批富豪,那些未能成为富豪者就构成了我国最早的“中等收入者”,随后从其他职业中也出现了一批人,如演艺人员等,加入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是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条件。

中等收入者之所以成为中等收入者,除去那些走歪门邪道致富者外,一般来说,大多具有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具有发现机遇的敏锐性和利用机遇的能力。中等收入者大多还具有对职业、对事业的执着和献身的精神。这种种精神正是市场经济的精神。随着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也将这种种精神扩散开来,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这种种精神也正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者、高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具备的或应该具备的。

我在199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要使中产阶层“在人口中占多数,形成纺锤形分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及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这种纺锤形人口分布的结构会逐渐形成。它的形成将标志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并向着更富裕的水平提升。这种人口结构的形成将使我国社会更加稳定、规范,更加有秩序,因为中等收入者要求有一个稳定、规范、秩序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事业,而这也是非公有制经济中众多人士所要求的。这种人口结构的形成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更是重要的条件。一则因为中等收入者是主要消费群体。他们不仅有巨大的消费需求,且有实现需求的巨大支付能力。我在上述文章中曾指出:只有形成了这种人口结构,“我国的消费和市场才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中等收入者又是新的资本不绝的源泉。当中等收入者在人口结构中占多数时,财产也会在居民家庭总财产中占多数。中等收入者家庭财产的积累,除去增加消费性财产外,在其余财产中一部分会成为银行储蓄存款增加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会直接用于投资。就一个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家庭而言,他们能直接或间接用于投资的财产固然不及一个一个富豪家庭那样多,但当他们成为人口结构中的多数时,必将汇聚成一笔巨大的财产,从而成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巨大不绝的资本源泉。在纠正了人们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私有财产和资本认识上的偏颇后,这股源泉将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加巨大的财富。

标签:;  ;  ;  ;  ;  ;  ;  ;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