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川灌区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_刘小军

石堡川灌区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_刘小军

陕西省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 渭南澄城 715200

摘要:本文结合石堡川灌区实际,思考和提出应用科学的、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正确解决好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灌区 信息化 建设 思考

1、进行灌区信息化建设是加快灌区现化化管理进程的关键

1.1信息化建设是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度的需要。石堡川水库灌区距水源地(水库)相对较远,属跨区域调水,中间受黄龙山阻隔,传统的指令传递、信息反馈、水情测报等信息传递手段落后,不甚便捷。供水干渠沿山前蜿蜒穿行,线路较长,跨沟建筑物较多,交通不便。依靠传统的工作方式去完成水量施测与调度、工程运行情况检查、事故处理等,既费力、费时,又不能做到适时,完成指令周期太长,不能满足管理要求。实施石堡川灌区信息化建设,并与建设中的洪水调度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监测网络,将为灌区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和防汛抗洪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

1.2信息化建设是灌区科学决策的需要。石堡川水库灌区狭长,作物种植结构差异较大,作物生长周期不一。土壤墒情、作物需水、天气气象形势迥异。“三情”测报、信息汇总直接与灌溉供水的时间、流量大小等决策相关。传统的管理决策主要依靠工作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实施石堡川灌区信息化建设,将会对灌区管理决策水平的科学性,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依据。

1.3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灌区的需要。石堡川水库灌区灌溉效益显著,管理体制新、机制活,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灌区,灌区工程类型多、建筑物规模大,堪称集水利工程之大成,要建设现代化灌区,除在加快工程改造建设步伐、提高工程完好率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而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建设现代化灌区的需要。

2、进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指出了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提高用水效率的重要手段。相关水利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执行,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原则、范围、规模等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为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实施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2.2项目建设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的专业应用软件开发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省内外其它灌区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其它行业如电力系统、通讯系统等行业在这方面也为灌区提供了技术借鉴。因此,实施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

2.3项目建设的技术人才已经具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灌区运行以来,在灌区管理、灌溉技术、抗旱排涝、防汛减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锻炼出了一大批技术上过硬的灌区管理技术人才。国家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灌区吸纳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引进高新技术创造了条件,因而在灌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使用方面,已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

2.4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工程基础。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因而实施灌区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了相应的工程基础条件。

3、实施灌区信息化建设必将带来的成效

3.1及时掌握水情和工情,提高灌排工程的安全可靠性。灌区信息化和自动水雨情信息监测点的建设,必将提高了水情、雨情的测报能力和优化调度水平。运用信息化设施进行水情信息、洪水调度和大坝安全实时监测,并进行科学调度,能及时打开泄洪闸错锋,从而确保了水库工程的安全度汛和库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渠道工程安全运行。

3.2提高灌溉效率,为灌区科学合理用水提供保障。在没有建设灌区信息化之前,灌区普遍存在“上游大水漫灌,中游堵渠抢水,下游水少难灌”的现象,由于不掌握灌区来水情况,制定的灌溉计划很难落实。通过灌区信息化建设,灌区具备了监控灌区水情和水量信息的能力,使灌溉逐步向科学、合理配置用水的方向转变。

3.3提高灌区管理效能,建立新型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建设,灌区开展水雨情等信息自动监测,闸门自动测控,泵站自动监视监控工作,并通过用水管理系统、工情GIS地理信息系统、水费管理系统等业务软件的应用,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人工辅助”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灌区精确调度、快速反应、科学决策提供了现代化手段,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充分展示了信息系统的作用,考验了灌区的管理水平。

3.4降低供水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建设,部分灌区建立了水费管理系统,实行计划用水,实时供水,按方计费的工作体系,减少了收费环节,降低了供水成本,同时增加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用水户满意,提高了水费收取率。灌区水费管理系统,在全灌区推行“阳光工程”,实行配水“三公开”,即水量、时间、水价公开。用水户通过水费查询系统随时都可以查验用水和交费情况,增加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减少了收费环节,降低了供水成本。农民用水户对灌区水费管理模式普遍认可。

3.5提高灌区技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工作环境得到改善。灌区通过建设计算机局域网,为灌区技术管理人员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提供了环境保障,也必将带动灌区学习型职工队伍建设。

4、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应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以高效能人才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灌区灌溉管理、泵站机电、工程技术人员相对较多,但信息化建设急需的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专业人才匮乏,使灌区的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支持。对此,除有针对的加强员工的培训和素质教育外,还应及早动手,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引进专业人才,为实施灌区信息化做好人才、技术储备。

4.2信息化系统建设应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保障系统持续发挥效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击,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同时,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需从相关部门获取大量的外部信息,因此,为保障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在灌区信息化系统建立之初就应保证系统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拓展性,为系统升级及与扩容打好基础,从而保障系统能持续发挥效益。

4.3应为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灌区信息化是一项综合技术项目,除纯技术的因素外,灌区管理水平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积极继续深化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完善信息化系统运行的组织与保障体系,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灌区管理的科学性,为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论文作者:刘小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石堡川灌区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_刘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