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入学考试中的“泛汉语试题”_中考论文

浅析中学语文入学考试中的“泛汉语试题”_中考论文

中考语文“泛语文试题”例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试题论文,例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研析近些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时,发现每年都有很多地区的试题中出现一些“有语文之名,而无语文之实”的试题。这类试题只是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符号,而考查的却是语文以外的知识或能力。因此,称之为“泛语文试题”。现略举数例如下:

1.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2009年中考·恩施卷现代文阅读《向生命鞠躬》第14题)

2.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2009年中考·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羽衣》第16题)

3.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以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2008年中考·鸡西卷现代文阅读《轻轻叩门的一声清响》第29题)

4.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两点设想。(2009年中考·牡丹江卷现代文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第18题)

5.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2010年中考·深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2题)

6.“地球曾经很受伤”,实际上,人类也在不断地伤害地球。为了减少、阻止人类对“母亲地球”的伤害,相信你有不少建议,请你结合实际,试着提出不少于三条此类的建议。(2009年中考·黄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也曾经很受伤》第25题)

7.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怎样的环保建议?(2009年中考·邵阳卷现代文阅读《我们的家园怎么了》第16题)

8.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2011年中考·山东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第20题)

9.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勿与选文内容重复)(2010年中考·四川南充卷现代文阅读《低碳与城市生活》第23题)

10.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将怎样做?(2010年中考·湖南邵阳卷现代文阅读《人类的低碳生活》第14题)

11.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卷现代文阅读《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12.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2010年中考·上海卷现代文阅读《中国红为什么那么红》第19题)

13.掩卷沉思,感慨良深。当你看到我国西南地区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河水断流,看到地震灾区玉树的小志愿者才仁旦周那稚气的脸蛋、穿梭的身影时,你会怎么做?(2010年中考·龙岩卷现代文阅读《缺少一点儿缺少》第11题)

1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010年中考·辽宁朝阳卷文言文阅读,甲《马说》、乙《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第10题)

15.读完材料后,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体验谈谈:人的文明素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引用示例,任意答出4点即可)文明素质内容示例:有文化、有理想,讲卫生、讲信用、热爱生活……(2010年中考·贵阳卷综合学习水平考查第27题,材料略)

以上例题从分布来看,主要出自现代文阅读题(1-13),遍及记叙文(1-3)、说明文(4-12)、议论文(13)等文体,相比之下尤其以说明文为甚。当然也涉及文言文阅读(14)和综合性学习(15)。从考点来看,这些试题主要考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例1、2、3、13、15。其中例1主要考察对生命的态度,例2主要考察对母爱的报答,例3主要考察对爱与被爱的感受,例13主要考察对需要救助人们的善举,例15主要考察对文明素质内涵的把握;有的主要考察交通、城市等基础建设的设想,如例4主要考察对未来交通的展望,例5主要考察对建设生态城市构想;有的主要考察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措施,如例6、7、8、9、10。其中例6主要考察的是保护地球的方法和措施,例7主要考察保护生活环境的常识,例8主要考察对利用核能源的看法,例9、10两道题都主要考察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和做法。还有如例11主要考察对食品添加剂安全合理使用的知识与措施,例12主要考察对民间习俗的了解和关注,例14主要考察对“名人广告”的价值判断。从题目与文本(材料)的关系来看,它们都是无限开放性的试题,考生无需阅读选文(材料),只要对题作答,且能够“言之成理”即可算对。

第一,这类试题严重地游离了语文学科评价的重心。中考语文学科的考察应该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对文学作品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建议,并以此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考察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保证中考甄别选拔功能的发挥。

第二,它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许有人会说,这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渗透能力。其实不然。因为语文不是“万金油”,不是“百宝囊”,不能将凡是用汉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的都归入语文的范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重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只能担当起它“独当其任”之任,不应该也不可能肩负起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它只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也不可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第三,它违背了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宗旨。众所周知,中考不同于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考查,它是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准确测量学生在这个学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为高中阶段教育选拔人才。所以,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只能在语文的专业范围内进行,如上例举的跨界式命题都会降低中考的信度、效度及公平度,不利于对优秀语文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第四,它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力所及。譬如:“未来交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都是初中学生相对陌生的领域,所以考生作答时只能靠猜测与想象,这样不仅不能准确地测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风气。

第五,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往往考试命题的指向决定着学科教学的走向。眼下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社会活动实践课、影视娱乐表演课等现象,不能说与中考命题的误导不无关系。

因此,建议语文专家们在今后的中考命题中,要尽量避免再出现此类跨界式的无限开放性试题。对那些考察情感体验、感受建议等类型的试题,要运用语言表达方式来加以限制(如例2,可以改成: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将考察的重心落在“语言文字”的范畴。

标签:;  ;  ;  

浅析中学语文入学考试中的“泛汉语试题”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