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颠覆了世界_科技论文

科技颠覆了世界_科技论文

科技颠倒了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目不暇接。

新的科技突破,都是超出人们想像的。每当人们对亲眼目睹的变化感到吃惊、惶惑之时,正是科技向前飞跃之日。

愈小愈美

人们的常识是以大为美。人们要的是大房子、大汽车、大钻石,连西瓜也要拣大个的挑。难怪有钱摆阔的人被叫成“大款”。而科技产品却愈变愈小,愈变愈轻。从当年的灯泡一样大的电子管,到晶体管,到印刷线路板,再到今天的奔腾晶片,就是科技愈长愈小的过程。

十年前,一只摩托罗拉手机大得像一块砖头,而如今精巧的它已成为摩登女郎们招摇过市所必备之装饰品。今天最新的奔腾电脑比被人们丢在车库里的386小三倍,但速度却快上百倍。而一台仅有2.8磅重的手提电脑的价格比5磅重的要贵一倍以上。

愈贱卖愈赚钱

根据常识,如果你削价贱卖产品,三七折、五五折也好,“出血价”、“跳楼价”也罢,不是说明你的产品没有人要,就是你周转不灵,反正日子不太好过。然而在科技界却不一定如此。往往一家公司今天宣布产品降价,明天它的股票就见涨,而跌的则是其竞争对手的股票。因为这通常说明,这家公司又有了与对手竞争的新手段,说明它掌握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或新货源来降低成本。一句话,说明它比他人更有本事。

1981年,IBM公司首次推出个人电脑,今天看来犹如老牛拉破车,当年却要价五千大洋。IBM掰着手指算来算去, 最乐观的估计是最终能卖出25万台。而如今IBM一天之内卖出的电脑就比这个数目多得多, 同时价格已经低到五百美元以下。

IBM、英特尔(Intel)、戴尔(Dell)等科技公司的产品愈来愈便宜、生意却愈做愈大,这都基于“降价=科技进步”这一公式。科技的进步使降价成为可能,而降价又反过来刺激科技的进步。这种缩得愈深弹得愈远的橡皮筋式的现象,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究竟给世界创造了多少新的财富,没有人算得清。

赔本卖也能赚钱

一般来讲,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来盈利,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对今天的科技界来说,这的确是愈来愈大行其道的经营策略之一。如今如雷灌耳的亚马逊网络书店(Amazon.com)以一间破仓库起家,薄利多销,俗称“赚头”的毛利差(gross margin)仅在20%左右,使有租金、雇员工资等巨大成本负担的传统书店岌岌可危。

但亚玛逊玩的早已不算新鲜。 不少在互联网上经销的公司, 譬如Buy.com和Onsale.com,以零赚头甚至负赚头出售其产品。 它们的想法是:以低于对手的价格刺激销售额的增长、吸引大量的顾客光顾网站,使其网站上的广告空间卖得更贵,同时尽量提高运输手续费、吸引顾客购买产品附带的售后服务项目(如保险单)、要求供应商提供回扣等。

这些网络公司还可以利用近于零存货的优势,三天之内顾客的付款放进口袋,而供应商的帐单则拖到六十天后才去支付,从而保持充盈的现金流动。这样,如果有十亿美元的销售额,只要有1%的净赢利, 这家公司便可以活下去,较之传统公司则要至少40%。

白给也赚钱

白给也能赚钱?千真万确。免费送货到府,这是不少软件公司的经营策略之一。一张软件拷贝成本极低,即使顾客随手扔进垃圾筒,公司也并不心疼,只希望能得到至少一部分人的青睐。美国每一个家庭大概都不止一次地收到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即AOL)的软件, 不但分文不取,而且免费上线的时间已经从10小时增加到了250小时。 如今互联网上的新信条是:不管砸多少银子,谁能够抢先宣布取得一百万个客户,谁就是爷!

不少人也有这样的经历:第一年报税时节,某家软件公司奉送给你报税软体,让你尝到甜头;第二年报税时,这家公司早早就寄上定单,说念您是老客户,惠赠10%的折扣;到了第三年,当你对该报税软件有了依赖性时,你就须按市价购买,一个子儿也是不能少的。

再说开互联网浏览器之先河的网景公司(Netscape),起初也是大量免费散发网景软件,让客户予取予求,进而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建立了以自身为基准的互联网标准,创造了人人可以发表文字或做生意的平台。于是网景开始向商家出售服务器和许可证,一下赚进40亿美元。

亏钱也算赚钱

AOL又是典型一例。它自己也承认它颇为合法地在帐目上做文章,把一年内所花费的推销成本拉长到数年去分摊。如今,AOL 的免费光碟满天飞;当你打开信箱眉头一皱,准是又见AOL; 当你在书店浏览杂志,AOL的光碟也会不小心从页中掉出来。而当AOL拉到你这位客户时,才会把花在你身上的推销成本算在帐上。

这样,虽然AOL负债累累,但仍然能在帐面上表现微薄的盈利。 华尔街看的不是AOL能赚几分钱,而是它又拉到多少客户。因此AOL的股价扶摇直上,然后将昂贵的股票转换为进一步扩张业务的资金,再随便拔几根股票的毫毛(而绝非现金)去买其他公司,对方如获至宝了。

生意推出去,自己好赚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如今科技公司讲究的是方向明确、特色突出,能有几样绝活更佳。戴尔公司正是典范。它不被“外面的世界很精采”所诱惑,一心一意地走自己的路。晶片的钱让英特尔去赚,软件的钱让微软去赚,主机板的钱让台湾去赚,售后服务的钱让IBM去赚, 而自己只攒别人现成的,然后打包就卖。“借得好风力,送我上青云。”直到去年戴尔才做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并购,买下一家很小的数据库公司,以增强网上能力。

华人企业家王嘉廉领导的国联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 )在华尔街是以大肆收购别人而出名的。但国联并非萝卜葱头统统都往怀里揽的。在并购的同时,它又悄悄将其家用软件部分扫地出门。这并不是因为家用软件赚不到钱,而是因为国联希望更集中精力发展以企业为对象的商业软件。

在80年代,美国的科技老大柯达公司(Kodak )异想天开地使企业多元化,将触角伸到制药、家具、日用品、电池、电脑磁盘、电子印刷等,着实做了不少发财梦,结果企业变成一只九头怪兽。90年代后,柯达忍痛割爱,自行砍下后来安上去的八个脑袋,仅留下原有的一个,回到自己的老本行:照相器材。华尔街的评论是:早该如此。

1999年,半死不活的网康公司也将其最赚钱的掌上电脑部门分离出去,另立公司。公司的股票也从此起死回生。

十年不如一日

科技公司一夕成名,一夜暴富的例子,俯拾即是。去年,一家称作铸造网(Foundry Networks)的公司第一天上市,从初始股价25美元一飞冲天,一天之内竟涨了131.25元,以156:25元收盘,让最投机的投机家们也目瞪口呆。

然而, 比起从此之后一个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初始股, FoundryNetworks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一天涨一百多元的股票,如今已经稀松平常。

这对于那些辛辛苦苦地卖着一个个甜甜圈、开着一趟趟航班的许多传统公司来说,如今面对的竟是如此做十年的梦也见不到的天价,比如K市场(K—Mart),无论多少新店开张,多少顾客光顾,十几年来其股价没有几天勉强能从20美元的水面上冒出头来。在今天的华尔街,传统公司被称之为Bricksand—Motar Companies,也就是指那些一块砖、一把泥建立起来的企业。

去年亚马逊网络书店的主管向媒体透露:该公司将向传统公司的方向发展。颇有一点打算“改邪归正”的味道。然而,华尔街偏不买这个帐,其股票应声下跌。

前一阵子AOL与时代华纳合并的消息一传出, 虽然被舆论一致看好,但股票跌跌不休。因为对投机家们来说,AOL同传统公司合在一起,就再也不是过去那个腾云驾雾的AOL了。

有一家叫做个人软件(Individual Software )的小公司最终禁不住网上浪潮的诱惑,计划转变为网络公司并发行股票,这才受到注意。华尔街吃惊地发现:这家公司十几年如一日,居然从1981年起就开始编写电脑软件了。那一年IBM刚刚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默默无名。 而今天这家公司已经发行过60多种软件,年收入一千万美元,而且不欠任何人的钱。这足以让那些滥竽充数的网络公司脸红。

失败不误敛财

在华尔街,任何传统企业只要稍有闪失,便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对于科技公司,尤其是网络公司,华尔街则格外宽容:只要今年少赔一分钱,股价便可翻它几番。

曾创造了电影《侏罗纪公园》里的大恐龙的矽图公司(Silicon Graphics),多年来一直也像恐龙一样挣扎求存。 然而矽图的几位总裁们,却个个混得不错。1996年,矽图已经一蹶不振,又由于非法出售超级电脑给俄国军方使美国司法部展开调查,更是雪上加霜。总裁汤姆·杰莫拉科于是一走了之,摇身一变,又当上网络公司奋扬的总裁。理查·贝鲁佐继任之后,矽图仍然每况愈下,股价仅剩当年风光时的零头。去年贝鲁佐又突然甩手不干,到IBM网络部门当总管去也。IBM看上他在矽谷闯荡的经历,以往成功与否无所谓。著名的巴顿将军当年曾说过:“所谓成功是看你在谷底能反弹多高。(Success is how high youbounce when you hit bottom.)”人们常说:跳得愈高, 跌得愈重。而在今天的硅谷,正好应当反过来说:跌得愈重,跳得愈高。

4加4等于几?

今天,科技改变着世界万物,也包括人们的思维,且以自编的一个笑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某公司有一高职空缺,申请该职的有一位数学家、一位会计师、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电脑专家。某日他们同时参加该公司的面试。第一个走进来的是数学家。公司主管问了他一个问题:“4加4等于几?”

数学家毫不犹豫地回答:“等于8。”

“你肯定是等于8吗?”主管问。

“是的。我肯定等于8。”

第二个面试的是会计师。主管又问了同一个问题:“4加4等于几?”

“平均来讲,是等于8,当然允许10%的上下误差。 ”会计师回答说。“是的,99%的情况下应该等于8。”

第三个是经济学家。主管还是问:“4加4等于几?”

“这很难说。今天我有充足的理由说等于8。但这是相对的。 ”经济学家又补充:“如果明天天气恶劣刮风下雨,可能就等于7。 而后天雨过天晴,我的心情好起来,我看就等于9了。”

最后一个走进来面试的,是腋下夹着手提电脑的电脑专家。主管又问:“4加4等于几?”

电脑专家立即把电脑在膝盖上打开,将手指放在键盘上,然后问主管:

“说吧,你想让它等于几?”

标签:;  ;  ;  

科技颠覆了世界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