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特点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特点

一、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栋,王越,吴君,田志军[1](2021)在《青藏铁路格拉段接触网支柱基础主要工程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地质特征和冻土区路基现状,分析接触网支柱基础面临的主要工程问题,结合营业线施工作业条件及要求,研究多年冻土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选型,提出路基防护、冻土保护及接触网支柱基础长期稳定的措施,以指导青藏铁路格拉段接触网支柱基础的设计和施工。

李媛[2](2021)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无缝道岔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促进西藏与内部省份交流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由于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线路受高寒、大温差环境影响,在开通运营若干年、经多区间试铺无缝线路后,于2012开始逐步实现了格拉段全线无缝线路的换铺工作,整体运营状态良好。但区间正线与道岔间仍存在缓冲区,影响旅客乘坐舒适度,同时增加了病害检查和维修费用。国务院提出新时期动车组进藏的要求,需要更高标准轨道结构及养护水平的线路提供运行保障,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则是必然的选择,而无缝道岔是跨区间无缝线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适用于格拉段的无缝道岔现场换铺方案设计针对高寒地区跨区间无缝线路铺设中存在的高温差、高频温差问题,在青藏铁路区间无缝线路铺设和安全运营的基础上,选取玉珠峰车站为跨区间无缝线路铺设试验岔区,根据线路实际状况,采用半焊联无缝道岔,利用冻结接头焊联岔区与正线,并用50T拉压机检测接头抗拉强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埋设5对位移观测桩;调查当地最高、最低轨温,最终确定设计锁定轨温为14±5℃。(2)建立无缝道岔轨道框架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高寒、大温差工况下无缝道岔变形情况基于空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与现场实际匹配的12#无缝道岔轨道框架计算模型,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研究温升幅度、轨向不平顺以及施加地锚拉杆条件下的长钢轨位移发展规律。在温度力作用下,无缝道岔在尖轨尖端、尖轨跟端,导曲线中部等不利位置处产生较大的横向变形,且温升幅度越大,横向变形越大。对单轨轨向、双轨轨向各不平顺形态进行模拟,得出不同工况下升温时钢轨横向位移变化规律,当出现双轨双截面四节点向外偏移时,为以上最不利工况。对转辙、导曲线、辙叉部分分别施加地锚拉杆,结果表明该轨道加强设备有明显的贡献作用,作用于不利位置点时,该处横向位移减小最大,且当双节点不利位置点处同时施加地锚时,横向位移减小最多。(3)无缝道岔位移监测数据分析与现场轨温-应变测试试验根据建立的半焊联无缝道岔计算模型,计算现场位移观测桩布设位置的在不同轨温下的理论位移,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对,现场实测数据略小于计算数据,表明采用半焊式冻结接头是可行的。同时,在玉珠峰车站年轨温较高季节进行现场轨温-应变测试试验,在无缝道岔不同部位的钢轨轨腰处布设应变传感器,采集轨温循环变化下的钢轨应变增量,分析现场实际锁定轨温状态,发现该岔区锁定轨温保持稳定,岔区与正线长钢轨应变增量变化规律一致,进一步验证了采用半焊联无缝道岔铺设方案的可行性。

张寿红,张建忠,徐登元[3](2020)在《青藏铁路运营期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文中认为围绕青藏铁路运营期在保证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稳定、安全、可靠,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完善卫生保障体系保持"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等方面工作展开论述。重点介绍多年冻土区路基运营维护技术、运营期环境保护技术、运营期卫生保障体系等运营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总结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体系在运营安全及管理,移动、固定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效果。青藏铁路运营维护暂无可借鉴的高原铁路维护管理经验,在运营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完善高寒高原铁路维护体系至关重要。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4](2019)在《谈青藏铁路运营期三大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文中指出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全长约1142km,其中海拔高度大于4000米的路段约960km,穿越多年冻土地带的路段约547km,青藏铁路工程建设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本文围绕青藏铁路运营期如何解决工程病害来保证多年冻土区工程的长期、安全、可靠,如何在实施环保措施的同时开展运营期后高寒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如何建立完善的卫生保障体系更好的保持"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的现状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青藏铁路运营维护没有可借鉴的高原铁路维护管理经验,所以,形成能适应高寒高原铁路维护体系至关重要,对国内外相似地域高原高寒铁路的建设也具有借鉴作用。

蒋代军[5](2019)在《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特性及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多年冻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建筑(构)物基础工程遇到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多年冻土地基进行桩基施工时,开挖成孔、混凝土灌注、水泥混凝土水化放热等都会将热量带入到冻结土层,产生热扰动,破坏土层的原始冻结状态,形成融化圈,冻土强度减小,桩基承载力大幅降低。随时间的推移,在桩周冻土初始地温及大气环境的作用下,桩及桩周土逐渐回冻,土体强度增加、桩基承载能力逐渐提高。多年冻土的温度敏感性和独特的工程性质,给桩基工程设计、施工带来了诸多难题。为保证各类建筑(构)物桩基础的正常使用,多年冻土地基中桩土界面关系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桩基础长期承载力、变形问题更是影响桩基础安全和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本论文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桩基工程为研究对象,考虑桩基施工时桩周土体的热扰动效应,通过现场实测、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旋挖钻成孔及混凝土灌注后对桩周冻土热扰动效应,桩-土体系回冻过程及桩土界面特征。基于桩周土热扰动效应分析,通过水分迁移和冰膜形成模型试验,研究多年冻土桩土界面-冰膜形成机理。通过一系列低温剪切试验和蠕变试验,研究多年冻土桩土界面-冰膜力学特性。考虑桩土界面-冰膜特性,开展不同冰膜厚度、不同成桩方式下基桩静载模型试验,进行多年冻土桩基承载力计算,研究多年冻土桩基承载机理与荷载传递特征。以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地基某场地桩基下沉病害为工程背景,提出辅助桩加固技术,考虑温升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升条件下桩基承载力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如下:(1)针对高温冻土和低温冻土场地旋挖钻成孔混凝土灌注桩,选取试验桩基,埋设测温元件,在桩基混凝土浇筑后即开始进行地温观测,获得地温测试现场资料。考虑不同地温和水化热条件,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不同深度处桩周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热扰动数值计算,得出混凝土灌注后,桩中心、桩壁及距桩壁不同距离处地温随时间变化曲线。综合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研究旋挖钻成孔及混凝土灌注后对桩周冻土热扰动效应,分析地温变化和不同水化热条件下多年冻土地基桩-土体系回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地基,试验场地由于冻土初始地温及入模温度的影响,在桩底断面及天然冻土上限处地温变化率分别为0.122℃/天、0.12℃/天,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地基回冻速率较慢;对于低温多年冻土地基,50天后,沿桩身各点地温均降至降至负温,桩底断面及天然冻土上限处地温变化率分别为0.33℃/天、0.28℃/天。(2)从水分迁移的角度,进行粉质粘土冻结过程水分迁移试验,分析单向冻结条件下,土体初始含水率、干密度、温度梯度、冻结时间对正冻粉质粘土中的温度变化及水分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桩体表面冰膜的形成机制。以桩-土界面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冰膜厚度、桩体材料、温度及法向应力条件下开展低温剪切试验,获得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界面抗剪强度参数随温度变化规律,研究冰膜厚度和桩体材料对桩土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以粉土-混凝土界面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和法向应力条件下进行分级加载的蠕变剪切试验,获得桩土界面剪切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蠕变变形曲线,确定界面蠕变变形破坏模式,研究接触界面的蠕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冻结粉土-混凝土界面的蠕变破坏形式表现为脆性特征,剪切蠕变曲线分为衰减蠕变和非衰减蠕变两类,非衰减蠕变又分为瞬时蠕变阶段、非稳定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四个阶段。冻结粉土-混凝土界面蠕变特性受到剪应力水平、试验温度、法向应力影响。剪应力以指数形式影响界面的蠕变变形速率和蠕变时间,界面的长期强度与法向应力服从摩尔库伦准则。(3)针对青藏高原腹地高温多年冻土、低温多年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对现场基桩开展回冻过程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未回冻状态下基桩承载性能研究。在基桩灌注60天后,进行桩基静载试验,分析基桩极限承载力。根据钢筋应变计测试结果,获得桩身轴力、桩侧冻结力(摩阻力)分布规律,分析桩侧冻结力分布规律及发挥机理、桩端阻力发挥特点。进行单桩承载力计算,分析桩端阻力、冻结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将规范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单桩承载力进行验证,研究多年冻土桩基承载机理与荷载传递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多年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试验加载至4800k N时,平均冻结力为64.8k Pa,桩端阻为735.7k Pa,产生了较大的塑性沉降。低温多年冻土地基钻孔灌注桩加载至7600k N时,基桩桩顶位移为4.93mm,卸载后的残余沉降量为1.01mm,回弹率为79.51%,主要是弹性变形。(4)考虑桩土界面-冰膜特性,开展不同冰膜厚度下基桩承载性状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不同冰膜厚度下桩身轴力、桩侧冻结力沿桩身分布曲线。分别选取钻孔灌注桩、预钻孔灌注桩、预钻孔插入桩和预钻孔打入桩4种成桩方式,开展不同成桩方式下多年冻土地基桩基承载性状模型试验,获得不同成桩方式下桩顶位移、桩身轴力、桩侧冻结力和桩端阻力的分布曲线,研究成桩方式对基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预钻孔打入桩桩端阻力发挥程度较钻孔灌注桩大,体现了打入桩的挤密效应和灌注桩这两种不同成桩方式在桩基荷载传递特性上所造成的差异。钻孔灌注桩和预钻孔灌注桩长期承载力相近。(5)针对多年冻土地基桩基承载力退化,得到气候变暖下多年冻土桩基承载力退化预测公式。针对辅助桩加固措施,借助有限元方法,获得了辅助灌注桩和插入桩在不同时间的地温分布规律,进行桩基础承载力计算,分析了不同温升条件下桩基承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钻孔灌注辅助桩带给桩土体系大量的水化热,使得原有桩周土地温升高致使其承载力降低,在灌注辅助桩初期,整体桩基础出现了明显的承载力退化,在辅助桩施工后2个月才恢复至未设置辅助桩的承载力,随着辅助桩的回冻整体承载力逐渐提高,在辅助桩施工后6个月达到稳定状态。

文军山[6](2017)在《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青藏铁路格拉段海拔平均4500米,常年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紫外线强、气候复杂、地质条件特殊是其显着的特征,被誉为修建在世界“第三极”上的钢铁长城。作为工务而言,要养护维修好青藏铁路,确保铁路线路设备质量安全稳定,要克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自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开通运营后,西藏、青海两省区经济快速发展,青藏铁路列车开行密度逐年加大、通过总重显着增加,轨道承受的荷载加剧,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轨道几何形位变化发展加剧,尤其是受轨下基础、长大坡度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轨道平顺性变化的问题最为显着。这对保持多年冻土区段线路质量持续稳定,特别是防治轨道不平顺偏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属于单线线路,近年来随着客货运量的饱和和持续增长,大大压缩了线路养护维修作业“天窗”,运输和设备养护维修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确保行车安全,对于动静态检查的设备隐患只能通过申请“临时天窗”进行整治,造成了对行车秩序的干扰。如何针对青藏铁路设备、环境、人员等特点,在不影响运输效率而又能保持轨道设备质量持续稳定,保持青藏铁路行车安全畅通,在设备养护维修上,大量通过动静态检查、合理编制维修和大修计划,以及通过对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和分析,把握青藏铁路轨道状态及其变化规律,控制线路设备质量风险,提高轨道管理水平,保持线路轨道几何平顺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轨道不平顺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铁路开通以来轨检车动态检测数据,对青藏铁路轨道几何不平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对青藏铁路雁石坪-唐古拉段冻土极不稳定区建立了基于轨道质量指数的预测模型。本文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对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和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轨检车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中存在的异常值、趋势项和里程漂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异常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还对青藏铁路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预测模型。

田鑫[7](2016)在《青藏铁路沿线生态水文的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场1142 km,穿过了典型的高寒草甸区,高寒草原区以及多年冻土区,其中多年冻土区占546 km。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以及通车运营后,对沿线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恢复,已经是当今社会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进行青藏铁路对沿线生态水文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采用MODIS NDVI数据,基于ArcGIS软件和ENVI软件的平台,利用IDL语言进行编程,分析2000-2014年青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情况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垂直铁路剖面NDVI数据,利用Matlab软件的滤波分析功能,基于中值滤波的方法确定了青藏铁路对沿线植被的影响范围;采用地面气象站的气温与降雨量数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沿线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残差分析法,分别分析了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并将两者的影响分离出来。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青藏铁路沿线NDVI除了通车后唐古拉山口附近,其他地区波动不大,具体表现为安多至拉萨段略有升高;青藏铁路对沿线植被的最大影响范围大约为10km左右,剩下大部分地区影响范围大约为5km左右,总体表现为NDVI值较高的地区,影响范围小,NDVI值较低的地区,影响范围大;当雄地区的植被受降雨量和气温的影响最大,五道梁地区的植被受降雨量影响最小,沱沱河地区的植被受气温影响最小,唐古拉山以北的地区植被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小,人为活动对植被生长产生负面效应;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受气象要素影响较大,人为活动对植被生长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铁路工程对沿线的生态植被影响以及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些参考价值。

胡田飞,杜升涛[8](2015)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堑边坡病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共有路堑边坡78处,长约15.6 km,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线路安全运营。根据现场调查,分析其稳定性状况、病害形式、影响因素及机理,讨论防治措施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先后有15处出现病害,其中4处失稳,病害问题值得重视;病害形式包括坡面冲刷、纵向裂缝、防护结构破坏、滑塌、坡脚鼓胀等;病害位置以边坡上侧为主,而非阳坡侧,堑顶是最薄弱的部位,发育过程表现为周期性和波动性的恶化;地表水和冻结层上水的热侵蚀及活动层冻融作用是病害的主要原因,病害机理包括地表水冲刷、滞水冻胀和冻融循环;经过运营期检验,无防护的坡面容易冲刷变形,封闭式锚喷混凝土面容易滞水冻胀破裂,轻型、柔性的骨架护坡和L型挡墙防护效果较好。

张建莉[9](2011)在《提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路基稳定性》文中提出青藏线格拉段全长1142k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格拉段沿途所经过地区多为3500~5100m的高海拔地区及多年冻土区段,冻土在暖季易发生融沉、寒季易发生冻胀变形的特性,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易导致线路产生病害,从而影响行车安全。通过分析目前格拉段冻土路基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对格拉段冻土路基防护措施进行的补强工程,论述提高冻土路基稳定性对策,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熊治文[10](2011)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带海拔最高、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最广、厚度最大、温度较低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青藏铁路格拉段经过的高原多年冻土区长约547 km,共有桥梁445座,总长118.6 km。在投入运营2年后,陆续发现格拉段部分桥梁墩、台发生变形及支座位移等病害,成为青藏铁路持续安全运营的隐患。通过对运营后多年冻土区桥梁工程出现的主要变形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研究铁路运营期间地基多年冻土的变化,分析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地基温度场与变形关联,对运营期桥梁工程运行状态进行评价,提出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的预警和综合整治措施,对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理论引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根据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采用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桥梁墩、台变形的机理、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提出限制桥梁墩、台变形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研究结论:1)在观测期间,除K1401+888大桥桥墩变形较大外,其余桥梁墩、台的沉降变形均较小,最大累计变形量不超过8mm,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的主要原因为:①桥台背后土体水平冻胀;②桥台承台下地基土法向冻胀;③个别桥墩桩基承载力不足。3)对于桥台变形,采用防排水、保温及改变地表条件等综合措施,延缓多年冻土变化进而减缓桥台变形。4)对于K1401+888大桥桥墩变形问题,除采取防排水及保温、主动降温等措施以外,还进行了加桩设计控制桥墩的沉降变形。主要创新点为: 1)系统总结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病害现状及特点,揭示了病害机理。2)提出了通过改善地基多年冻土环境、减少地基土冻胀及增加桩基承载力等方式来控制桥梁墩、台变形的整治措施,以保证青藏铁路的可持续安全运营。3)提出了多年冻土区桥梁桥台位置选择等设计优化建议。

二、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铁路格拉段接触网支柱基础主要工程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格拉段路基条件及工程问题
    1.1 格拉段路基条件
        1.1.1 主要路基类型
        1.1.2 路基多年冻土上限
        1.1.3 路基病害
    1.2 主要工程问题
        1.2.1 冻胀
        1.2.2 融沉
2 冻土区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设计
    2.1 接触网支柱基础设计原则
    2.2 接触网支柱基础选型
    2.3 钻孔插入桩基础设计
3 路基防护及冻土保护
4 保证接触网支柱基础长期稳定的措施
    4.1 合理设计基础埋置深度
    4.2 消减切向冻胀力
    4.3 主动降温
5 结语

(2)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无缝道岔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模型
        1.2.2 无缝道岔理论研究方法
    1.3 工程概况
        1.3.1 青藏铁路格拉段概况
        1.3.2 青藏铁路无缝道岔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缝道岔现场换铺方案
    2.1 无缝道岔接头焊联及施工方案
        2.1.1 无缝道岔接头焊联方案
        2.1.2 无缝道岔接头施工方案
    2.2 位移观测桩的布设方案
    2.3 无缝道岔岔区锁定轨温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无缝道岔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
    3.1 无缝道岔三维空间计算模型的构建
    3.2 轨道主要计算参数
        3.2.1 钢轨
        3.2.2 岔枕
        3.2.3 扣件
        3.2.4 道床阻力
    3.3 非线性有限元的求解过程及方法
        3.3.1 有限元法的原理及求解过程
        3.3.2 轨道结构各单元计算公式
        3.3.3 梁单元坐标转换矩阵
        3.3.4 结构总刚度矩阵
        3.3.5 单元等效节点荷载
        3.3.6 势能驻值原理建立单元平衡方程
        3.3.7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数值解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无缝道岔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1 温升幅度对无缝道岔稳定性的影响
    4.2 单轨轨向不平顺分析
        4.2.1 单轨单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2.2 单轨双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3 双轨轨向不平顺分析
        4.3.1 双轨单截面双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3.2 双轨双截面四节点不平顺变形分析
    4.4 轨道加强设备对无缝道岔稳定性的影响
        4.4.1 地锚拉杆设置对转辙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4.4.2 地锚拉杆设置对导曲线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4.4.3 地锚拉杆设置对辙叉部分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试验段无缝道岔监测数据分析
    5.1 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5.2 应变分析
        5.2.1 应变分析原理
        5.2.2 现场应变监测布设方案
        5.2.3 应变数据分析
    5.3 无缝道岔钢轨位移发展规律及养护维修建议
        5.3.1 长钢轨位移发展规律
        5.3.2 无缝道岔现场养护维修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青藏铁路运营期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年冻土区路基运营维护技术
    1.1 基础研究
        1.1.1 长期监测系统
        1.1.2 安全性评价体系
    1.2 工程状态及病害类型划分
    1.3 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防治成套技术
        1.3.1 热融下沉病害防治
        1.3.2 冻土退化下沉病害防治
        1.3.3 桥头路基下沉病害防治
        1.3.4 冻融过渡段路基病害防治
    1.4 研究成果应用
2 运营期环境保护技术
    2.1 水污染防治
    2.2 固体废物处理
    2.3 大气污染防治
    2.4 野生动物通道
    2.5 环境保护影响后评价
3 运营期卫生保障体系
    3.1 健全卫生保障机构,加强基础设施
    3.2 高原病危害因素研究
    3.3 职工健康监护信息管理系统
    3.4 鼠疫防控研究
4 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体系[10]
    4.1 运营安全及管理
    4.2 移动、固定设备维护管理
5 结束语

(5)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特性及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多年冻土地基桩基础承载性状研究
        1.2.2 多年冻土地基灌注桩温度场研究
        1.2.3 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特性研究
        1.2.4 多年冻土地基桩基础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多年冻土地区典型地段基桩回冻过程与次生桩周土热效应研究
    2.1 高温冻土旋挖钻成孔对冻土地基的热效应分析
        2.1.1 试验场地概况
        2.1.2 高温冻土地基桩基回冻过程与次生桩周土热效应分析
    2.2 低温冻土旋挖钻成孔对冻土地基的热效应分析
        2.2.1 试验场地概况
        2.2.2 低温冻土地基桩基回冻过程与次生桩周土热效应分析
    2.3 多年冻土典型地段基桩回冻过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2.3.1 模型试验概况
        2.3.2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2.4 高温冻土地基桩基回冻过程与次生桩周土热效应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4.1 热分析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2.4.2 基桩回冻过程与次生桩周土热效应数值计算
        2.4.3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冰膜形成机制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正冻粉质粘土水分迁移规律试验研究
        3.1.1 试验概况
        3.1.2 试验现象分析
        3.1.3 土体冻结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3.1.4 各因素对土体温度分布影响分析
        3.1.5 冻结作用下试样含水率分布规律分析
        3.1.6 冻胀量变化规律分析
    3.2 桩周冻土水分迁移室内模型试验
        3.2.1 模型试验概况
        3.2.2 地温变化规律分析
        3.2.3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3.3 多年冻土地区桩土界面剪切特性研究
        3.3.1 冰膜厚度对桩土界面剪切特性影响研究
        3.3.2 桩体材料对桩土界面剪切特性影响研究
    3.4 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蠕变特性研究
        3.4.1 桩土界面蠕变试验方案
        3.4.2 数据处理方法
        3.4.3 桩土界面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3.4.4 剪应力水平对界面蠕变的影响
        3.4.5 法向应力对界面蠕变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多年冻土地基典型地段桩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研究
    4.1 高温冻土地基桩基础竖向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4.1.1 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4.1.2 测试元件布置
        4.1.3 现场试验系统布置与加载
        4.1.4 基桩加载测试曲线及基桩竖向承载性状分析
    4.2 低温多年冻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4.2.1 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4.2.2 测试元件布置
        4.2.3 现场试验系统布置及加载
        4.2.4 基桩加载测试曲线及基桩竖向承载性状分析
    4.3 多年冻土地基不同冰膜厚度下基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4.3.1 试验概况
        4.3.2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4 不同成桩方式下多年冻土地基基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4.4.1 模型试验概况
        4.4.2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5 多年冻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5.1 规范法计算多年冻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对比
        4.5.2 基于气候变暖下多年冻土桩基承载力的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多年冻土地基桩基承载力退化治理措施效果分析
    5.1 初始地温场分析
    5.2 辅助桩加固措施效果研究
        5.2.1 混凝土水化热在冻土中的放热
        5.2.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5.2.3 不同工况下设置辅助桩后桩土体系温度场分析
    5.3 设置辅助桩后桥梁桩基础承载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轨道不平顺预测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轨道不平顺预测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结构
2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
    2.1 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1.1 轨道几何不平顺恶化原因
        2.1.2 轨道几何不平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2.2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方法
        2.2.1 轨检车检测项目
        2.2.2 轨检车检测原理
    2.3 轨道不平顺分析方法
        2.3.1 峰值评分法
        2.3.2 轨道质量指数评价法
        2.3.3 功率谱密度法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预处理技术研究
    3.1 轨道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异常产生原因
    3.2 轨检车几何不平顺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3.2.1 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处理与修正
        3.2.2 检测数据趋势项的剔除
        3.2.3 检测数据里程误差自校正算法
    3.3 本章小结
4 青藏线格拉段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规律
    4.1 轨道质量指数随时间变化规律
    4.2 冻土区与非冻土区轨道质量指数对比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演变规律及预测
    5.1 轨道质量指数发展趋势
    5.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5.3 雁石坪-唐古拉段轨道质量指数特征分析
        5.3.1 扣分及标准差分析
        5.3.2 轨道不平顺谱分析
        5.3.3 轨道质量累计分布分析
    5.4 轨道质量指数预测模型
        5.4.1 轨道质量指数恶化和改善模型建立
        5.4.2 轨道质量指数预测模型在大机维修周期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7)青藏铁路沿线生态水文的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植被
第3章 沿线植被变化趋势
    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3.1.1 数据选取
        3.1.2 数据介绍
        3.1.3 数据处理
    3.2 NDVI变化趋势
    3.3 NDVI波动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铁路对沿线生态的影响范围
    4.1 植被的特征分析
    4.2 铁路对沿线植被的影响范围
    4.3 影响范围结果的优化
    4.4 小结
第5章 沿线植被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5.1 气候因子对沿线植被的影响
        5.1.1 数据来源
        5.1.2 气温和降雨量与NDVI的相关系数
        5.1.3 气温和降雨量与NDVI的偏相关系数
        5.1.4 气温和降雨量与NDVI的复相关系数
    5.2 气象因素与NDVI的多元线性回归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2.2 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分离方法
        5.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2.4 植被受气候因子影响权重对比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堑边坡病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路堑边坡稳定性状况
2路堑边坡病害形式
    2.1坡面冲刷
    2.2堑顶纵向裂缝
    2.3坡面防护结构破坏
    2.4局部滑塌
    2.5坡脚鼓胀
    2.6病害发育特征
3病害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3.1温度
    3. 2 水
    3.3土质
4路堑边坡病害防治措施
    4.1堑顶及坡面保温措施
    4.2冻结层上水的截排措施
    4.3支护结构措施
5结论

(9)提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路基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年冻土路基的热防护措施
    1.1 热棒路基
    1.2 通风管路基
    1.3 片石护道和碎石 (片石) 护坡路基
2 多年冻土路基存在的问题
    2.1 路基热防护措施偏弱
    2.2 沿线气温逐年上升
    2.3 路基坡脚积水严重
    2.4 对冻土的人为破坏
3 对策及其实施
    3.1 对路基的热防护与补强
    3.2 整治路基坡脚积水、完善路基排水系统
4 结语

(10)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藏铁路环境条件
        1.2.2 冻土力学基础研究
        1.2.3 冻土区桥梁桩基研究
        1.2.4 桥梁墩、台变形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梁墩、台工程试验与监测
    2.1 桥梁墩、台变形概况
    2.2 工程地质钻探及试验
        2.2.1 工程地质钻探
        2.2.2 现场及室内试验
    2.3 变形监测
        2.3.1 纵向变形观测
        2.3.2 桥墩(台)沉降变形点布置
        2.3.3 变形观测仪器和精度控制
        2.3.4 水准基点埋设
    2.4 地温监测
第三章 桥梁墩、台变形病害特征分析
    3.1 桥梁墩、台变形病害形式
    3.2 桥梁墩、台变形特征
        3.2.1 典型桥梁墩、台的变形特征
        3.2.2 墩、台变形类型划分
    3.3 桥头路基变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墩、台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4.1 墩、台变形影响因素
        4.1.1 桥台变形受力分析
        4.1.2 地基季节融化层冻胀特性
        4.1.3 地基多年冻土温度特性
        4.1.4 地基多年冻土力学特性
        4.1.5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桩基变形检算
    4.2 墩、台变形病害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桥台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计算原理
    5.2 数值模型及网格划分
    5.3 边界条件及参数确定
    5.4 典型桥台变形数值模拟结果
    5.5 桥梁墩、台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机理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整治措施
    6.1 墩、台变形的整治原则
    6.2 墩、台变形整治工程措施
        6.2.1 热棒装置
        6.2.2 片(碎)石保温
        6.2.3 防排水措施
    6.3 典型桥梁墩、台变形的整治工程对策
    6.4 桥梁变形病害整治的辅助措施
    6.5 多年冻土区桥梁变形病害的预防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技术创新
    7.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铁路格拉段接触网支柱基础主要工程问题及对策[J]. 张晓栋,王越,吴君,田志军. 电气化铁道, 2021(S1)
  • [2]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无缝道岔力学特性研究[D]. 李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青藏铁路运营期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J]. 张寿红,张建忠,徐登元. 中国铁路, 2020(03)
  • [4]谈青藏铁路运营期三大关键技术及高原铁路运营维护管理[A].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 川藏铁路工程建造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9
  • [5]多年冻土地基桩土界面特性及桩基竖向承载性状研究[D]. 蒋代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6]青藏铁路轨道不平顺预测分析研究[D]. 文军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7]青藏铁路沿线生态水文的变化特征研究[D]. 田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8]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堑边坡病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分析[J]. 胡田飞,杜升涛. 铁道标准设计, 2015(11)
  • [9]提高青藏铁路格拉段冻土路基稳定性[J]. 张建莉. 铁道技术监督, 2011(08)
  • [10]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墩台变形机理及其整治技术研究[D]. 熊治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1(05)

标签:;  ;  ;  ;  ;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钻探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