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郭庆荣

(黑龙江省伊春市美溪区委党校,伊春 153021)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创新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流。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弘扬

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是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突出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这样的精确估量和定位。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五千多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的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指传统文化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属性。比如,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最为隆重。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家人团聚,亲友互贺等,这些习俗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气氛、愉快的心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期盼和喜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要向爱惜自身一样去善待自然,不能破坏自然。人和自然要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提倡德治,崇尚操守,注重修身。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三省吾身等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等,这些传统美德和道德理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升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需求情况:氮肥方面,各地农业需求基本结束,仅新疆地区有零星小麦、棉花用肥需求;胶板厂开工率维持低位,复合肥企业尿素采购需求开始释放,对尿素需求回升。磷肥方面,国内秋季市场需求保持平稳,企业仍以出口为主,多数企业订单签至9月中下旬,但出口新单成交放缓。钾肥方面,复合肥市场开工率虽出现下滑,但对钾肥还有潜在采购需求。复合肥方面,秋季市场铺货已全面展开,基层到货量增加,但较往年到货量有所减少。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足。比如,宗法性因素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庭成员关系的协调。这自然有它的长处。但是,中国古代家庭,始终保持以父权为中心,家长有专制的特权。这种家长独裁模式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放大的家庭,君主就是放大的独裁家长,儒家为此设计了三纲五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家长制作风,等级观念,独裁制度,与人人平等的现代民主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民主制度、民主风气的形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警醒和避免消极文化的影响。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做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

二、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传统”的认同。文化传承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只有在传承中,文化成果才能积累,后人才能在前人文化实践的结果上开始新的征程。文化传承,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心存敬畏,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人感叹我们的文化被经济绑架了,文化被推向市场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今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我们需要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开显出所蕴藏的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

小林:这位男生,既然有同学邀请你一起玩,这就说明你的人缘并不像你说的那么差,下次再有集体活动,你可以主动要求加入他们啊!

三、文化的创新

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实质。唯有文化的不断创新,才会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注入源头活水,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守住圆满的结局只能意味着生命的停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人人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反思:中华文明对于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贡献是什么?中国可以向世界输出的主流价值观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唯有在文化创新中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基于文化创新的使命感,我们既需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给予关注,又需要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得以延续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也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创新,是全体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吧!

完善当前水利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规,将人饮工程管理作为工作重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确保项目工程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2];二是要努力获得电价的支持。目前人饮工程中,电费支出占据主要的成本支出,农村人饮工程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只有得到电价的支持,才能实现运营成本的节约,才能为工程发展提供更强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彩云.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J].理论学习,2002(7):44.

[2]邓显超.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机遇和挑战[J].长白学刊,2009(2):144-147.

标签:;  ;  ;  ;  ;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