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程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渐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
首先是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穿新鞋走老路”问题。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到具体的课堂教学需要很多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目前还缺少中间环节的具体指导和建议,整个推行过程有点盲目或者说不明确;而教师所需要的具体实在的操作性的支撑(比如一篇课文配套三种教学设计点评)却始终得不到实现,教师缺少必要的参考资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捉襟见肘的狼狈感。
其次是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在这方面主要有四点:(1)形成性评价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例问题。(2)哪些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就目前已经出现的情况来说,一些实验区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为了评价全省前一千名学生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就要用到多部卡车运输,那么一旦推而广之到全省学生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3)材料的可信度问题:谁有资格对材料的可信度进行估量和评价?估量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对此进行监督?如此等等。(4)国家级实验区中考的试题问题。目前出卷情况出现一种很有趣但是也很让人伤感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实验区中考的试卷质量比非实验区试卷的质量要低!这是不可接受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负责出卷的人员思想跟不上改革的发展,扼杀了一些很新锐的改革成果。
第三是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按照问题教学的模式处理文学作品,缺乏对待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并且在这种旧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扼杀或者泯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所应该存在的文学趣味的幻想。(2)刻意加大学生阅读量。我们认为为了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需要设定一个阅读底线,但是更需要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感悟和品味,而这种感悟和品味并不是一味地多读就可以实现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我们还缺少这方面具体可行的操作性建议。文学教学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和感悟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或脱离文本的发挥。
第四,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出现过分追求形式的现象,有时候常常为了达到某一个形式上的标准而忽略了对内容的表达,忽视了课堂的效率,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呼唤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把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建立在学生的发展之上。这包括两个方面:显性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即知识和技能);隐性的——学生思考了什么?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价值,包括情感体验、策略的尝试、思维的过程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 “流于形式的合作,有沸沸扬扬的场面,无扎扎实实的功效,合作学习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对此我们认为小组讨论只是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合作的理念应该渗透、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只有当多人合作的效果确实比一个人好并且所讨论的问题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即多向度的理解和答案)的时候,我们才建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最好要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做好合作的准备。要克服各自的独白: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也要避免少数精英的对话,尽量让每个成员的观点都得到充分表达。同时,合作的时间控制要适当,要注意小组成员内部的分工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表达小组的讨论结果。而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我们并不过多提倡。因为多媒体固然有其方便之处,却也在客观上弱化了教师板书的示范作用。而用画面呈现课文也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其自身想像能力的训练,甚至影响到学生读书习惯、方法的形成,例如,在书上划、注。我们坚持认为文本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引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内容,才能避免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平庸化危机。
第五,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的关系问题。有的教师会问: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课程是否是一节好课?对此,我们的观点是:静态的教学设计不等于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不但需要课前的预设,也需要动态的生成,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调整教学目标。
第六,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问题。有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询问学生怎么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们就会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于是教师就完全按照学生的意见放任自流。但是我们认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应该提倡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教师可以完全忽视自己的角色存在,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的责任。毕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还必须建立在一个教师提供的公共化价值平台的基础之上。然后,才能引导学生选择尝试合适的阅读方式,让他们体会感受不同的阅读方式所具有的不同的阅读效果,并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和学习目的以及学生的学段特征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有效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七,教师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漫天飞舞的教辅束缚住了教师自由挥洒的空间:把许多被认为是繁难偏旧的内容(已经作了删减)作为练习的重点。如此不但压抑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同时也恶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教师在教材和教辅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常常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做何选择。因此我们认为要慎重选择和开发教辅。另一方面,一些没有转变观念的人员出的试题扼杀了走在最前面的改革。教师往往囿于试卷的约束力而不得不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甚至不得不牺牲已有的改革成果。那么,身为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们认为教师只有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才能走向成功。首先,教师要经常自愿地回顾和重建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表现和学生的表现的原因与结果,以及环境与条件进行批评性的分析,并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其次,教师应该多写教学反思,尽量用很少的描述性的语言把问题或闪光的东西记录下来,如此才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天长日久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写作水平。
课程改革已经走到现在这个地步,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评价不能追求十全十美,而要善于发现改革的意识和闪光之处。改革需要过程,不应操之过急。同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在教师身上,教师也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教研员、学校、家长的支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还要注意学校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的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