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异化逻辑与解放-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研究中的两条路径论文

劳动的异化逻辑与解放-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研究中的两条路径论文

劳动的异化逻辑与解放
——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研究中的两条路径

尤歆惟

(北海道大学经济学研究科,日本札幌060-0809)

[摘 要] 在《巴黎手稿》中,围绕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问题,马克思的研究展开为两条不同的路径。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用“交往异化论”来补充完成了异化劳动理论中未解决的关于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形成过程。但这是一种将异化劳动纳入流通过程来解释的理论框架,因此在其中劳动失去走向异化及摆脱异化的主体能动性。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基于感性主义哲学重新解释了劳动及其异化,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看待资本主义工业劳动带来的进步意义,从而提出基于感性丰富性的从异化中解放出来的途径。这样,异化逻辑和解放这两个不同结构的问题就交织在《巴黎手稿》中,构成了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张力。

[关键词] 《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私有财产;感性主义;解放

包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在内的《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创立自己学说的理论原点。不过其中的思想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如说这一手稿是一个蕴藏着多种可能性的散杂的思想实验。在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提出了异化理论,但在论述上并不完整;为了处理异化劳动理论所留下的问题,马克思发展出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径,即:以《穆勒评注》为代表的通过交往异化来解释劳动异化的交往异化论,和第三手稿中借助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来解释和超越异化的感性解放理论。这两条路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和拓展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为马克思之后的理论创造打下了基础。可惜当前关于《巴黎手稿》的研究虽然已经注意到了《穆勒评注》、第三手稿和第一手稿相比有着重大的转变,但对于《穆勒评注》和第三手稿作为两条理论路径其背后的不同思路却没有充分重视。本文即试图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第三手稿和《穆勒评注》这三部文献,对马克思在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之后所展开的这两条完全不同的理论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和阐发。

一、对异化劳动理论循环论证的重新解读:交互作用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借鉴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理论,试图通过市民社会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异化来批评政治经济学。当马克思反对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反对把现实中的物质过程放进一个一般公式并简单地就把这个公式承认为规律的时候,他实际上要求将这些事实不只是看成事实,而是看成一个“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东西,而且正是这一本质导致了劳动和资本、土地的分离。因此,私有财产和这些分离状态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私有财产和这些分离状态作为事实来构建理论,那么就无法看到这种分离的异化性质,也就无法对私有财产的事实进行“概念的把握”了。

那么“私有财产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采用的方法是从“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1]51这个“当前的经济事实”着手,反过来分析劳动异化问题。这个“经济事实”表明了:“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52不过这个观点实际上显然透露了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即马克思设定了劳动和所有权具有一种本源的同一性,而在当前的人对自然的直接过程中,劳动者却失去了和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的直接关系:他必须先获得一个工作,受到他人雇佣,然后才能间接获得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1]53

但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劳动过程作为人对自然的直接关系,足以独立地推导出劳动产品反过来对人的统治和劳动异化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关系吗?显然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如何弥补这个鸿沟?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61一般认为,在这里马克思采取了双重推论,他陷入通过异化劳动推出私有财产、又通过私有财产推出异化劳动的循环论证问题,即著名的aporia问题。不过最新的观点认为,马克思这里提出的异化和私有财产是要分层来加以理解的。比如韩立新教授指出:马克思这里的逻辑其实是“‘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I’)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II’),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I’)”[2]58。而这一点必须联系到马克思之后的《穆勒评注》才能理解。姜海波教授享有相似的理解方式,他明确地区分了第一手稿中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以认为,这里的外化和异化两个概念分别接近于韩立新教授的“异化劳动I”和“异化劳动II”。不过姜海波教授观点的一个不同在于,他认为外化和异化之间是存有一个断裂的。“劳动的外化可能异化,同时也可能非异化。”[3]74这个断裂的原因在于私有财产的出现。

试验前对低速环流砂粒设备中不同部位过流部件材料的表面硬度进行测试.分别选取C钢Q235、合金钢40Cr、铝合金ZL102作为试验机管路、轴杆以及基座和外壳的材料[6-8].对3种材料表面硬度的测试结果列于表1.

以上述学者的观点为基础,结合马克思的文本,笔者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理解,即相互作用论式的理解。关于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这样说道:“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1]61相互作用指的是劳动的外化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系:劳动者的产品作为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之间有一种被占有的关系,我们须在占有关系的这一外在性上来理解私有财产,即私有财产本身实现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外在关系;但随着私有财产越来越发达,它又为外化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提供了根据:借助于私有财产,人的劳动越来越脱离人对劳动产品的直接占有关系,直到劳动彻底成为劳动者的谋生手段,他和自己的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彻底分离时,异化劳动就发展完成了,其结果是一个非工人的“他人”对工人的劳动的财产关系。在交互作用中,两个要素相互增强、共同形成,异化劳动(或外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在理论上不是一个静态的因果关系,而是动态的形成关系。它作为动态的形成过程并不存在断裂的问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中,马克思用一种感性主义的方式,让劳动重新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并基于这样一种感性主义的劳动观,探讨了从私有财产和异化中解放出来的途径。

二、交往异化论对劳动异化论的补充完成

总体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探讨的是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而《穆勒评注》的异化理论探讨的是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下私有者之间的关系。[4]32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份手稿的侧重面虽然不同,但并不是在探讨两个完全无关的主题,毋宁说,后者是为了解决前者的问题即异化劳动的问题才展开的: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试图通过分析商品交换和货币,以拓展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两个概念的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二者的相互形成问题。

然而,由于这里需要一个“质变”,因此理论上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即通过“质”来理解“量”的可能性:在理论上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交换关系的扩大来理解异化的形成,也可以用异化的形成来理解交换关系的扩大。例如日本学者宇野弘藏认为,在逻辑上,雇佣劳动反而构成商品生产的根据。“商品经济在通过劳动力商品化而得以实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才首次得到全面化,因而它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5]159即我们应该先设定作为质的生产关系,然后才发展出作为量的普遍商品交换关系。对这个观点,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的拜物教理论和货币向资本转化的理论中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从《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论到《资本论》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在此暂不赘述。

另外,我们虽然可以从一个商品交换的流通视角出发寻求异化劳动形成的根据,但这一做法也可能意味着劳动本身失去了造成自我异化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劳动是纳入商品流通形态中而成为异化劳动的,而且在这种失去主体性的劳动中,我们也很难找到自为地摆脱异化状态的力量。但马克思其实是希望从劳动中不仅获得异化的依据、而且获得从异化里解放出来的可能性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则从另一条理论路径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劳动观,打开了新理论可能性的大门。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生活化探究模式,要求教师结合课本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制定。教师通过深化并延伸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自主探究能力,以此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质能力,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

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分析了商品所有者的交换关系。但交换并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毋宁说,人天生有一种交往的需求。“人作为喜爱交往的存在物必然发展到交换。”[1]165-166但是在私有财产的条件下,这种交往的需求必然表现为商品的交换。也就是说,私有财产必然把自己外化(让渡)出去。这种私有财产的外化,使私有财产从一开始的劳动者对自己产品的直接所有权关系变成了间接所有权关系,即一个人“他的需要也同另一个人的劳动产品有内在的所有权关系”[1]173

如果一个人只是用他自己产品的余额去交换别人的产品余额,那么这种外化的私有财产还只具有“粗陋形式”,这一“粗陋形式”还不足以让劳动异化。不过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发达,一方面需求就越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劳动者完成产品的劳动也越是单方面的,劳动者的劳动就“越是陷入谋生的劳动的范畴”,直到劳动者的劳动和产品完全失去联系,劳动完全只是劳动者用来谋生的手段,这时异化劳动就实现了,生产可以说就彻底成为为了交换的生产了。[1]174-175第一手稿中人对自然的一种外化劳动的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即“交往的外化”得到拓展,而这种“交往的外化”最终要通过分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发展为劳动的异化,因此,它在理论上通过开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样一个新局面,实现了对第一手稿中外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通过交互作用而彼此生成这样一个动态过程的补充完成。

三、劳动主体性的重新发现及感性主义解放途径

这样一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实际上真正要解决的,就不再是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动态的形成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立足于这样一种解读,我们可以把《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理论理解为对第一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化和补充完成。

但正如前文所言,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开启的所谓交往异化理论,最终目的仍是要解释第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问题。在交往异化中,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导致了劳动者的自我产品中用于自己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劳动者的劳动彻底沦为“谋生劳动”[注] 关于马克思这里的“谋生劳动”(Erwerbsarbeit)的概念,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内涵实际是商品私有者为了在市民社会中谋求生存而必须从事的生产性劳动”,而这一劳动下的工人“也不是严格意义上仅能靠出卖劳动力而生存的工人,而是市民社会中的私有者。这种‘谋生劳动’的特点在于劳动活动同劳动目的相分离”。参见王贵贤,田书为:《马克思“巴黎时期”劳动观及其现代性启示——〈巴黎手稿〉中劳动概念对“双重逻辑”的统摄》,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4期,第420页。 在这一问题上,日本宇野学派的观点认为,小私有下的劳动虽然能够成为满足别人需要的手段,但由于它始终只能是和劳动主体及其所有相同一的劳动,因此在逻辑上不能彻底成为单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手段。彻底成为满足别人需要之手段的劳动,只能是失去了劳动和所有同一性的雇佣劳动。这里存在一个逻辑上的跳跃是不能忽视的。按照这一观点,可以认为这里的“谋生劳动”需要和“雇佣劳动”在同构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实际上最新的日文《穆勒评注》的翻译中,这个词也被翻译为“労賃かせぎの労働”,即“挣工资的劳动”。参见山中隆次訳:《マルクス パリ手稿》.御茶の水書房2005年版,第105页。 ,但这并不意味着分工和交换本身在逻辑上就直接导致异化。分工和交换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过渡到“谋生劳动”或异化劳动。

另外,风电方往往由多个风电场所有者组成,单个风电场并网所产生的备用辅助服务之和与风电场联合并网所产生的备用辅助服务费用不相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各风电场之间的备用容量费用分摊原则,确定各风电场的分摊比例,以达到激励各风电场方的目的,保证分摊的公平性。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2016年短短一年时间我国新增人口增加了125万人,打破了保持了十几年的年均出生水平,预计新一轮的婴儿潮即将到来,而我国现行儿科服务体系将会面临近30年来最为迫切和强大的压力,儿科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压力可想而知。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作出这样的改变,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马克思在第三手稿写作过程中开始全面接受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开始用“感性”的视角去统摄劳动和私有财产。固然现实中劳动是“异化”的,但如果我们把人类历史理解为感性从贫弱向丰富发展的话,就会发现正是在现代工业劳动下,劳动作为普遍的劳动体现了工业财富的这种普遍财富的主体本质,而劳动也正是在感性丰富性的意义上重新被纳入了积极的理解。也就是说,马克思在不放弃对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异化角度解读的同时,用感性主义重新统摄了这些概念。

“用良心做技术,用爱心做服务,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动力。”瑞丰生态土壤修护研究院院长曹凯表示,瑞丰生态土壤研究院通过对全国各地土壤情况的深度分析调研,积累了大量的土壤数据,从而为产品研发和套餐化种植解决方案的打造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形成为土壤及作物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使产品的利用率和服务效果得以最大化的提升,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扎实推进土壤修护事业。

在“私有财产和劳动”一文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1]73。显然这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评价。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正因为把私有财产不是看成外在于人的东西,因而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并赞扬政治经济学对私有财产的这一“现象”的描述正好反映了工业时代的本质。即是说,正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劳动作为工业劳动体现了劳动的普遍性。私有财产作为完成了的私有财产体现了财富的普遍性,而在这样一个普遍性的层面上,马克思将劳动和私有财产直接联系起来,将劳动诠释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这与第一手稿中认为政治经济学只知道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而不能解释这些事实的本质的那个观点显然有着巨大差异。

既然马克思用感性统摄了异化,那么感性就是对象性和异化返回主体的关键。马克思在第三手稿中虽然并未否定人的劳动作为主体性具有的对象化和异化的结构,但无论是这个主体,还是被对象化劳动所改变的客体,本身都是感性的自然物。所以,不是主体设定出客体,而是感性自然物的主体性设定出感性自然物的客体性。因此,人并不是通过对象性的劳动即外化劳动而丧失了自己的本质,而是恰好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劳动而能够感性直观到自己发展出来的本质。

因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意味着基于工业劳动带来的感性丰富性基础上的解放。站在感性的视角上,我们明白了私有财产在本质上无非是客体化的劳动。要扬弃私有财产,需要我们保留私有财产的这个积极基础。关于这一点,李彬彬指出:“扬弃私有财产并不是要消灭它的存在,而是要充分利用私有财产,为人性的充实与提高创造条件;改变私有财产的存在方式,使之成为工人劳动现实化的积极确证。”[6]140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应当“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但要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就需要私有财产所获得的历史成果为基础。普遍的私有财产以工业劳动为它的主体本质,而工业发展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出了人的全面的感性。“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88工业劳动创造了普遍的私有财产,它构成了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只有当我们基于工业劳动提供的感性丰富性而重新回到这一感性的主体之中,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解放。

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的劳动主体观是独特的。劳动的主体性不是那种把自己对象化出去并异化的主体性,而是那种能够从异化中重新收回来并使这个过程成为自身财富的主体性。马克思充分意识到,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主体性哲学是怎样把异化合理化的;但马克思不是彻底放弃异化和主体性原则,而是积极地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融合到费尔巴哈的感性主义哲学中,用感性重新统摄了它们。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劳动摆脱异化逻辑找到了希望,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可能性,其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加以充分重视。

根据混凝土原材料配比表可知:该项目现浇混凝土原材料中掺有外加剂AN6混凝土防冻剂,可有效防止冬季混凝土的受冻.从现场养护日志资料可知:混凝土养护采用负温养护法,现场浇筑完成1周内各测温点温度基本都在16 ℃左右,且在新浇混凝土表面铺塑料薄膜并覆盖保温板,其养护温度及养护措施满足《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2011)的要求[5].地下室顶板裂缝并非是由于养护不到位造成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后来不满于费尔巴哈感性主义的受动性,因而在他初创唯物史观时试图以更积极的态度构建一种能动的生产劳动主体论。与此同时,《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又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将其最终塑造成《资本论》中的流通形态异化理论。但后者的侧重点是对资本逻辑的阐述,而不是探讨扬弃和超越这一资本逻辑的积极途径。也许马克思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但有趣的是,《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思路似乎更接近早期《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的感性解放思路[注] 山之内靖在《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中文版序言中认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关于《资本论》撰写计划的挫折感的疑问。“《资本论》的主题始终是立足于‘劳动价值学说’来明确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所进行的‘剥削’,阐明那种阶级社会的‘构造’,而《哥达纲领批判》的主题则是先行于人类劳动的‘自然’的第一性=根源性……在那里,我们可以解读出回归到不妨称为‘早期马克思’时代的‘受苦’的论点的向量。”山之内靖在这里所说的“受苦”的论点,正是指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中的感性主义的观点。可见山之内靖认为,《哥达纲领批判》的观点其实是继承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的理论。按照这一观点,马克思第三手稿中的感性解放理论,在后期的马克思那里可以说也是继承着的。参见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文版序言第4-5页。 。可以说,通过人的感性来统摄和收回资本主义社会下作为主体而运动的资本逻辑从而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想法,马克思一直将其置于心中,因而早期劳动的异化逻辑及解放这两条路径的理论张力也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延续到后期马克思的理论中。

在今天,我们仍然面对全球化下资本逻辑的咄咄逼人之势,而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应对这一挑战时,需要发扬其理论中全部因素的可能性及其张力,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寻找走向自由和解放的可靠途径。因此,重新审视《巴黎手稿》中劳动的异化逻辑及其解放这两条不同路径,并发掘《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手稿中的感性解放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韩立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J].学术月刊,2012(3):58-68.

[3] 姜海波.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外化劳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69-75.

[4] 韩立新.评日本的“早期马克思论争”——兼论《穆勒评注》对重构马克思异化论的意义[J].哲学研究,2010(9):31-40.

[5] 宇野弘藏.資本論に学ぶ[M].ちくま学芸文庫,2015.

[6]李彬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重新思考“巴黎手稿”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3):138-145.

The Logic of Alienated Labor and Its Liberation——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Employed in Marx’s Paris Manuscripts

YOU Xin -wei

(Graduat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okkaido University, Sapporo 060-0809, Japan)

Abstract :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at lies in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in the first manuscript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Marx developed two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his Paris Manuscripts. In Comments on James Mill, Marx complemented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by adopting hi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lienation as it well coped with the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istic private property. However, it is suc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tegrating alienated labor with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that may suppress the subjectivity of labor which definitely lead to labor’s approach and shift to alienation. In the third not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Marx reinterpreted labor and its alienation based on the perceptual philosophy and spoke highly of industrial labor of capitalism, in which labor might liberate itself from alienation on the base of richness of sensuousness. In this way available in Marx’s Paris Manuscript are the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which constitute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early Marxist Philosophy.

Key words : alienated labor; private property; sensuousness; liberation

[中图分类号] A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597(2019)02-0044-06

doi: 10.16088/j.issn.1001-6597.2019.02.006

[收稿日期] 2018-06-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12&ZD005)

[作者简介] 尤歆惟(1988—),男,江苏扬州人,日本北海道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日本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 李长成]

标签:;  ;  ;  ;  ;  ;  

劳动的异化逻辑与解放-论马克思《巴黎手稿》研究中的两条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