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历史问题的几种分析方法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历史问题的几种分析方法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几种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几年论文,高考试题论文,几种方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其中洋溢着改革的精神。尽管还有某些不足,但其总体倾向值得肯定,这就是围绕能力、坚持改革,使死记硬背者于考试中“吃亏”,而让活学活用者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真正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沿着此棒的运动轨迹仔细探寻,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析历史问题的几种方法。

一、定位分析

所谓定位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进行分析,或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或置于历史事件所具有的时间、地点、过程中。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运用此法解答的题目并不少见。

95年试卷第5题考查考生对清政府所实行的“闭关政策”含义的理解,不少考生由于脱离了鸦片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机械地、想当然地理解其含义而错误地选择了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其实只要将该问题放在鸦片战争前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就能正确解决。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未停止对外贸易,大约近百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英国居首位,况且在中英贸易中清政府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向中国偷运鸦片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由此看来,清政府实行的所谓“闭关政策”只是“禁而不绝”,其含义只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而非“禁绝对外贸易”。

每年的历史高考都少不了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等历史基本要素的考查。96年试卷第1题要求考生选出最早出现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我国的人类。此题既考查了时间又考查了地点,是溶时空于一体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仔细审题,把问题定于“今陕西省境内”去寻找“最早”的人类。

97年第25题考查的虽是1919年匈牙利革命中社会民主党人对革命的态度,但回答问题时却要求考生熟悉匈牙利革命过程中的三个事实:①1918年11月成立的匈牙利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②1919年3月面对协约国的干涉,匈牙利成立了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的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的;③1919年4月在协约国公开武装干涉的压力下,社会民主党右派背叛了革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联系此过程进行分析,答案①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对革命的态度是“起初反对革命,后来参加革命,最终叛变革命”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所举题目或考查历史背景,或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及过程。一般来讲,此类题目难度不大,它着重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和审题的仔细性,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后运用上述“定位分析”的方法就不难正确作答。

二、定性分析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历史事物的性质、意义和影响等一系列本质特征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中性质是核心,意义和影响等因素主要由历史事物的性质来决定,所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求我们准确地把握历史事物的性质。对于历史事物性质的考查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它渗透于不同类型的题目中,既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考生能力的重要尺度。

95年试卷第14题要求考生答出“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1848年法国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工业革命已取得很大进展,随之而来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而自1830年“七月革命”以来,掌权者是具有很大保守性的金融资产阶级,他们贪赃枉法,大权独揽,而力量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掌握政治权力以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导致1848法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含义是“广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而分享政治权力”,这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另一种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该年第30题要求考生在读了所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提出的口号和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的要求后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所给四个选项中答案C和D一对一错是比较明显的,考生容易甄别,但出错率高的是对于选项A和B的判断,其实,如果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这一问题是不能解决的。选项A为“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那么我们首先从性质上分析一下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尖锐矛盾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他们始终未能将这些矛盾上升到阶级对立的高度,因而他们不能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正因为如此,他们幻想走阶级调和的道路,幻想通过资本家良心发现和大发慈悲来实现其改造社会的主张。从本质上看他们所主张的改造社会的手段是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改良,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可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已经实实在在地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事实证明他们已经冲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苦心设计的“和平改良”的罗网,怎么还说“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呢?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和英国工人宪章运动虽然都先后失败了,但他们却用血的实践告诉人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胜利的道路,因而他们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条件。由此看来,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和英国的宪章运动发生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尚未诞生,因而“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而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也就不可避免了。此外,97年试卷第19题、第20题和第24题也都明确考查了历史* 物的性质。

观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有些题目或考查意义、作用和影响,或考查目的、特点和原因等,它们都与历史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密切相关。因而要正确地解答这些题目,都离不开从分析历史事物的性质入手,也即笔者所认为的“定性分析”的方法。

三、联系分析

所谓联系分析就是将我们所学知识通过联想的方法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也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它不仅要求我们将所学的某一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时还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解答问题。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

95年试卷第33题要求考生依图填出明代的两个手工业中心。根据所学历史科知识可知明代的手工业中心不外乎三个:制瓷中心景德镇、冶铁中心遵化和棉纺织中心松江。而题目中制瓷中心属已知条件,所剩两个或是冶铁中心或是棉纺中心。联系所学地理知识,遵化属河北,河北位于北部,则图中相对位置位于北部的A是遵化为冶铁中心;松江属于上海郊县,而上海的相对位置位于我国的南方,则图中位置较南的D是松江为棉纺织中心。

96年试卷第39题要求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填出南北朝后期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由题目的限制条件及图示信息可知北朝后期的两个政权为北齐和北周,判断这一点并不困难,问题是A和B究竟哪是北齐哪是北周。首先联系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北周灭北齐,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定都长安,后来隋灭陈统一全国。那么可以推断图中位置靠近长安的政权A为北周,所剩另一政权B则为北齐。其次可联系前面所学有关西周分封制及春秋五霸的知识可知当时的齐国位于今山东半岛上,春秋时东方的齐国首先称霸,今天的山东我们仍称之为“齐鲁大地”。由此判断图中位于今山东省境的B就是北齐政权,所剩A则为北周政权。

97年试卷第2题考查了有关“灵渠”的知识。根据课本,我们只知灵渠勾通湘水和漓水;联系所学地理知识,湘江流过长沙,桂林位于漓江畔,“桂林山水甲天下”描写的就是漓江两岸的山光水色,由此不难判断沟通两城市的水路交通工程就是灵渠,它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开凿了,成为沟通两城市的最早的水路交通工程。

97年试卷第22题同样需要考生发挥联想的作用来解题。首先由题目中的“奥法”战争判断这是1859年法国帮助意大利撒丁王国所进行的驱逐奥地利势力的战争,而扬言“让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兵力挥师南下”者肯定是俾斯麦,因为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也面临着排挤奥地利势力的任务。这样的联想本来是正确的,可有些考生又发生了怀疑,因为他们又想起了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的时间是1862年,而“法奥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59年,于时间上显然矛盾。其实对这个问题考生完全不必机械地被这种时间矛盾所困惑,如果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运用联系的方法可作如下分析:尽管1859年俾斯麦尚未出任普鲁士首相,但毫无疑问,此时他已是普鲁士政坛上的显赫人物,他当时虽未任首相,但至少也位居要职,具有举足轻重的建议权。1859年奥法战争爆发时俾斯麦所提出的建议其实已开始表露了他1862年任首相后所实行的“铁血政策”的思想。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四、逆向分析

高考中有这样一些题目,即当我们顺着它所示方向去思考问题时有时感到难以回答或得不到正确解答,但若向着问题的相反方向去积极思考则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姑且称这种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为逆向分析。以下举一道多项选择题说明之:《天朝田亩制度》中描绘的理想社会最终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是一种空想 B.领导人革命进取心减退 C.平均分配产品无法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D.太平军一直受清军的包围。此题如果顺着问题的方向去解答很容易将ABCD四个选项都选上,但倘若逆向提出问题即“如果领导人革命进取心不减退”以及“太平军没有一直受清军包围”,那么该理想社会能不能实现呢?答案显然是“也不能实现”,这正从反面说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C两项,因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用说在那个时候即便是现在也不可能实现。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些题目迷惑度较大,但若能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分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95年试卷第24题所供选项A为孙中山“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问题不过是满汉问题,不少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觉得孙中山这个伟大人物对于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揭示肯定不会有错,因而将选项A视为正确答案。我们可作这样的逆向思考分析:第一,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究竟是什么?通过联系鸦片战争的影响不难作出判断,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不是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而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与整个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当时的满清政府固然已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工具,但只强调这一点而无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至少是不全面的,所以答案A是不正确的,必须加以否定。第二,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资产阶级本身就是有许多局限性的阶级,尽管孙中山很伟大,但他也不完全可能用科学的理论正确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第三,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才正确地揭示并解决了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

95年试卷第43题最后一问“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答此问时我们可先作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二战在后来得到遏制并以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呢?那是因为英法美诸大国的切身利益遭到法西斯的侵犯,他们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的政策而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较为强硬的遏制态度,后来事态的发展更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联合苏联、中国等众多的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切身利益,于是他们与世界人民一起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终于取得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由上述思考分析进行逆推可以得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局部战争未能遏制二战爆发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一开始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一些大国采取了纵容、中立自保的政策更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这些被侵略国又未能结成像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统一力量。”这种答法不仅思路较活,而且答案也是可靠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正确地教给学生“逆向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全面、更深刻,在一些复杂的问题面前起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效果。

笔者依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总结了上述几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旨在探讨解答历史问题的规律和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四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许多问题的分析不只是需要运用一种方法而是将几种方法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标签:;  ;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历史问题的几种分析方法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