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论文_张晓凤

山东德州临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德州 251500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53例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并对主要环节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对策。结果:患者自身原因有17例,比例为32.1%;采集原因有13例,比例为24.5%;标本送检原因有18例,比例为34.0%;标本检验原因有5例,比例为9.4%。结论:只有注意每个环节,提升医务人员以及患者自身的重视度,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中出现的因素。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血常规检验主要用于帮助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还用于某些治疗的监护,是临床以血液检验应用范围最广,利用率最高,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对血液标本进行正确采集和规范及时送检,是保证血液检验质量的基本前提。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53例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检验因素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临床血液不合格53例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15例,年龄为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5.9)岁,对所有均自愿参与检测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调查。

1.2检验方法 将53份不合格血常规标本送至血液检验室分析,具体方法:①对患者的基础信息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如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情况等;②对采集到的标本采用迈瑞—5500全自动分析仪(生产厂商)进行检测;抗凝剂选用乙二胺四乙酸盐,浓度为1.5mg/mL;③检验人员标注出明确存在着因素的血液标本,并详细记录不合格的具体情况,再将其反馈给各临床科室。

1.3检验评定标准 关于血液标本不合格判定的相应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第三版内容。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判断送检标本的合理性,若同一标本符合两条,及其以上的不合格操作时,即可将其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

1.4统计学方法 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通过对所选的53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患者自身原因有17例,比例为32.1%;采集原因有13例,比例为24.5%;标本送检原因有18例,比例为34.0%;标本检验原因有5例,比例为9.4%。详见表1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患者自身因素分析: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患者剧烈运动造成的因素有5例,占9.4%,未禁食有9例,占17.0%;患者处于月经期有3例,占5.7%。这与汪秀红等研究结果一致[1]。患者的年龄、性别、服用药物状况、血液采集时间、精神状况以及运动状况等一系列情况均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大部分患者不了解采血前的注意事项,医务人员也没做到宣传义务,使得患者自身原因影响了血液检验的结果。

3.1.2采集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抽血时间不当,过短或过长造成的因素有3例,比例为5.7%;血液标本量过多或过少有4例,比例为7.5%;真空管选择不当2例,比例为3.8%;未摇匀4例,比例为7.5%。这与薛宇红等研究结果一致[2]。目前分析认为,标本的采集是影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如果采血深度不足、采血量过多或过少、标本溶血等,均将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3.1.3标本送检原因分析 研究中发现由于送检时间过长造成因素的有14例,比例为26.4%,发生剧烈震荡4例,比例为7.5%。因此,我们分析标本在送检途中出现明显的震荡,导致溶血出现;或者无法及时检验时,没有将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都会导致凝血现象。

3.1.4标本检验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中发现由于标本处理不当造成的因素有2例,比例为3.8%;试剂使用有误的有1例,比例为1.9%;没有及时检验的有2例,比例为3.8%。;因此,由于检验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因素同样占有很大的比例。血液标本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或者没有凝固即开始检验,都会导致血液浓度出现改变,无法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3.2改善血液检验因素的措施

血常规是当前血液检验中最基本的检测方法。其中,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是较为常见的血液采集方法。要想减少影响血液标本因素,必须要严格控制其质量。首先检验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检验的基础知识,并且与护士进行沟通,讲述采集、存储、送检等过程的重要性;其次,在采集前要遵循医嘱,合理选择真空管,明确其干扰因素,对患者做好指导工作,了解患者生理状态以及用药状况,积极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叮嘱患者保持空腹11h左右,禁止剧烈运动或于运动后30min再予以采集;然后,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要认真进行各项核查工作;最后,要规范存储、送检过程。采血前应明确采血量,所有的试管及针头都应干燥清洁,采血速度要适中,标本抗凝应选择合适的抗凝剂,标本运送过程中不能出现剧烈震荡。

综上所述,只有注意每个环节,提升医务人员以及患者自身的重视度,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中出现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汪秀红.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1317-1318.

[2]薛宇红.避免标本采集不当给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1,17:224-225.

论文作者:张晓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6

标签:;  ;  ;  ;  ;  ;  ;  ;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论文_张晓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