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环境分析_科技论文

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环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波市论文,自主创新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7)05-0089-04

区域科技自主创新涉及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和社会服务水平,这两方面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分析研究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对于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营造激励科技自主创新的区域环境,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自主创新的区位因素

经济地理学一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区域环境等四个方面[1]。

1.资源禀赋

(1)水资源 宁波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水资源较为丰富,总体上能较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但仍存在局部地区缺水,缺少大江、大河一类可多年调节的水源,遇到枯水年份,城市用水供给困难。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宁波水资源的需求量将快速增加,水的供需矛盾将逐步显现。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合理控制高耗水产业和水利用率明显偏低的行业,引导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率,降低人均耗水量。

(2)电力资源 宁波市电力生产能力强劲,电网日趋完善,供电能力总体上在近期内尚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但面临特大用电户增多,用电总量迅速增大的情况,电网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地区电网负荷沉重。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社会用电量将呈现较快的上升态势,有可能引起新的电力供需矛盾。

(3)土地资源 宁波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全市9,365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中,丘陵山地占29%,平原占33%,水域占38%。近几年建设用地快速增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截至2004年,全市耕地仅318万亩,人均耕地0.567亩,仅为全国的48%,低于0.8亩的警戒线[2]。随着国家逐步实施最为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各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4)资金供给 资金供给情况总体正常,资金制约虽在一些领域有不同程度地反映,但总体上尚未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资金供给方面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资金供给渠道过于单一。资金供给基本上依赖于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比例低,股票、证券、信托、担保、保险等融资手段不够发达,金融中介组织非常薄弱。二是中小企业存在借款难的问题。受市场风险、资产抵押、信息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总体上还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得到经营发展所需资金。

(5)人才和劳动力资源 宁波市自实行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以来,人才总量快速增长,2006年末达53万余人[3]。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非常缺乏,全市人才队伍中博士、硕士仅占1.445%,高级职称占3.58%,真正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素质、研究开发能力很强的科技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二是人才缺乏的领域还比较多,新兴产业如IT、IC产业技术人员,重化产业技术人员,传统产业熟练技工,中介产业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都不同程度的缺乏。三是需要继续加大投资,改善居住、教育、保障、交通等条件,发展服务业,为创业人才提供生活舒适、品味高雅的人居环境。

2.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禀赋只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则取决于区域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水平、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等构成。

(1)宁波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体制先发优势明显通过近几年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理顺职工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两项制度改革,宁波新型的工业管理体制已经建立,为今后科技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优势。通过体制创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510.7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占23%;股份制企业占14%;私营企业占28%;外商投资企业占17%;港澳台投资企业1 8%[3]。

(2)产业特色鲜明,三大板块为主导的制造业结构初步形成一是由石化、造纸、钢铁、能源、修造船等五大产业群组成的临港型工业迅速崛起,在全国已有一定地位。2006年全市五大临港工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30.6%,实现利税占利税总额的33.2%,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撑点[3]。二是纺织服装、机械基础件、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2005年共有206只产品产销量在全国排进前十名、99只产品居第一位。三是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的30%,已成为全省重要的产业基地。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协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44家。

(3)政府服务水平上升,效率提高 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之一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公开办事程序,规定办事期限和责任,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了一个“顺畅的通道、便捷的场所、透明的环境、高效的机制”。办证大厅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阳光大厅”。政府还推出了“政务超市”,所有行政审批核准事项都集中公开办理,形成了高效运转机制,政府的服务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政府的服务手段大大改善,搭建了政府信息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推行网上审批、网上投标等,为客商和企业提供信息发布、网上办理、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廉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廉政政府形象逐步树立,增强了人民的信任度,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3.区位条件与区域环境

宁波区域环境优势明显:港口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要素集聚,成长潜质优势明显;民营经济活跃,群落规模经济各具特色;制度创新领先,人文、地理环境交汇融合。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的区位格局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腹地将大大拓宽,对外辐射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将大大增强,从而推动宁波更好更快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4]。

二、区域创新的理论模式

1.区域创新的理论内涵

经济地理学中关于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理指出,创新能够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从而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创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导致创新的要素往往趋向集中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于是产生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创新在少数地区不断强化,区域之间因此而存在或加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如果没有外来力量(如政府的干预,经济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发生大的变化),那么,这样的经济格局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

2.区域创新差别的构想框架

奥地利学者麦尔和托特林提出了关于区域创新差别的一个构想框架。指出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创新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外部因素首先是与企业创新行为相关的区域环境条件,它涉及研究和教育机构状况、科技信息密度、劳动力技能、交通通讯体系的质量等。其次,企业所处的市场特征和行业环境,主要是竞争的强度、竞争方式和企业的技术机遇。其三,企业所选择的关系网络,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者和研发伙伴等,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政府可以通过科技政策、创新政策和区域合作政策如技术转让影响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内部因素主要是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目标的特性[5]。

图1 企业创新体系的影响因素

(引自陈秀山 张可云编著:区域经济理论.第240页)

3.区域环境与创新

如图2所示,区域环境因素对创新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在现实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区域环境对创新有直接影响,比其他区域具有利于创新因素的区域更容易进行创新。其中,影响创新产生(产品创新)的因素主要有高技能的劳动力、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潜在的供应商、充足的市场和良好的进入途径、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和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影响创新吸收(过程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密集程度、吸收新技术的企业和企业服务的现状、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人员等。另一方面,区域条件和区域因素对企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企业战略行为具有长期影响,并通过他们间接影响企业创新[5]。

图2区域环境与创新

(引自陈秀山张可云编著:区域经济理论.第241页)

三、营造激励科技自主创新的区域环境

根据奥地利学者麦尔和托特林提出的区域创新差别构想框架,分析区域环境因素对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不难看出区域环境对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基于宁波的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能力,就营造激励宁波科技自主创新的区域环境,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引进与培育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要素

首先,重视高级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其次,加大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实行柔性人才政策,大力推进“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和“甬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促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其三,创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工业创新成果的人才给予重奖。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建立科学的职业技能考评体系,促进技术工人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6]。

2.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活创新资源

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扶持和促进专利技术交易及产业化。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第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法规与政策。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入股、股权分红制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高新技术项目的企业以期股、期权等分红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第三,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形式多样的创业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成果转化、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方便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各类中介服务需求。

3.增加科技投入,增强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快建立科学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二是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三是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政府利用基金、贴息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支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4.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提供创新载体

首先,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院所,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其次,加快建设三类重大创新平台:一是公共基础创新平台。如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二是行业创新平台。围绕三大优势产业,即临港型重化工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确定重点行业,集聚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三是区域创新平台。围绕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集聚区域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形成创新集群。

5.加强科普宣传,营造创新氛围

一是强化服务行政理念,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政务环境。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鼓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法规与政策。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敢于冒尖、宽容失败、甘心寂寞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四是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普投入的规定,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节、科技讲座、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普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

标签:;  ;  ;  ;  ;  ;  ;  ;  

宁波市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环境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