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思考

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思考

詹志方[1]2001年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思考》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初所作出的伟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怎样有效治理西部生态环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本文认为关键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通过发展生、态消费,引导生态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本文把消费经济理论运用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重点论述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意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借鉴国际经验,发展生态消费的措施。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重要意义。发展生态消费对于西部地区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西部对外开放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论述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生态消费,一方面要培育优美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产业,提供好生态消费品,满足人们对生态消费品的需求。西部发展生态消费首先面临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城市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其次面临生态消费品价格高、西部地区收入水平低而难于发展的问题。 第叁部分,论述国外发展生态消费的经验。首先,借鉴国外过去区域开发中搞好生态建设,满足人们生态需要的经验;然后,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生态消费品,满足人们对生态消费品需求的经验。 第四部分,提出我国西部发展生态消费的具体措施。提高对生态消费的认识,大力开展生态消费教育,树立生态消费观;积极治理、培育西部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生态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生态消费品,满足人们生态消费需求;建设和完善西部发展生态消费的相关政策制度。

李菲[2]2011年在《生态悖论视角下的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悖论是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理论表现,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满足这种需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对生态悖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利用和建设自然。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灾害发生。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初始阶段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然而西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悖论现象对其生态建设目标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些生态悖论现象的存在也将制约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生态悖论的视角对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悖论、西部大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接着阐述了生态悖论及其表现,并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从而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生态悖论现象及其导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西部开发面临开发和治理两难。定量分析部分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计算出西部地区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用计算结果分析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200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呈明显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缓慢上升变化。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足迹从2000年到2008年一直处于人均生态赤字状态,200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217 hm2/人,较之2000年增长了82%,并且人均赤字仍有扩大的趋势,生态环境压力继续增强,生态悖论现象尚未消除。西部地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发展模式一直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要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消减生态赤字,消除生态悖论现象,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寻求到合理的生态代价与适度的生态承载能力的动态平衡临界点。本文最后一章基于本文的理论和定量分析,对西部大开发如何克服生态悖论现象,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鹏程[3]2008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叁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来进行探讨的。我国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西部地区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农业居于全国最底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不解决西部地区“叁农”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调整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是当前解决西部“叁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调整西部地区农业结构,使之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布局,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意识的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解决区域差距问题提供重要基础和途径。本文采用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别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来探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所在、解决方案和途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尽量获得全面的资料,对西部地区农业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使解决问题的对策尽量科学、合理,对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通过对资料的总结分析,得出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两者不可分割,要想取得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自身条件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原则、发展方向,针对这几个问题,地方政府、农民和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便更好的调整农业结构。从全文来看,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尽管有很多困难,但是只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升级的,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也为西部崛起创造条件,从而有力的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王关区[4]2003年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策略 ,提出了我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应以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为基础、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西部大开发为前提

郑长德[5]2010年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进,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处理好经济追赶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与其他发展机会,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平等,实现和谐发展和共享型发展。

谢善高[6]2002年在《论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行为的创新》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西部、建设西部、加快西部发展,政府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分析了市场经济与政府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与政府行为的关系以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其落后地区开发的经验,指出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发西部中政府行为的创新。通过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达到西部的跨越式发展目的,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第叁步战略目标实现。

罗丕[7]2011年在《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必经阶段,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以贵州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仍然存在,在某些特定地域内还有进一步恶化和加深的趋势,这必然制约了欠发达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极有可能延缓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速度。欠发达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问题,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另一方面又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和高质量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推力。本文结合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包容性增长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典型——贵州省为研究个案,以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模式构建为基础和分析框架,结合贵州工业化现状这个现实基础与对现状的审视,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路径选择。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包容性增长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概况,借以建立和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厘清不同概念。通过对贵州省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多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工业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力求分析贵州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为本文进一步探讨贵州在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提供充足的实证材料。仅仅是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显然无法解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和矛盾,更无法实施贵州的包容性增长。本文力求突破传统的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对新型工业化进行研究的研究范式,赋予工业化研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多方位的研究视野。文章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多角度探讨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既加速新型工业的发展又实现包容性增长,据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基础理论,构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的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下必须通过如下个方面来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第二,走民生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第叁,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第四,走公平和平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公平正义;第五,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第六,走阶段重迭特征和跨越式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依据上述模型,文章还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率先将包容性增长理论应用于新型工业化研究尤其是指导欠发达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研究,不同于过去仅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研究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范式,开启了工业化研究的新视角;(2)构建了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模式,使欠发达地区在取得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能解决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失衡问题,给予经济增长更多的人文关怀,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对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3)针对研究个案贵州省,提出了贵州省实现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以达到在促进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统筹制度设计,实现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目的,对国内广大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典型作用。

詹春燕[8]2005年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伦理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建立新型的生活方式,建立新型的生产方式,构建生态伦理的保障机制。

杜福祥[9]2000年在《西部大开发的一箭叁雕:营造保健植物王国》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引起众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下面这篇文章,重在论述如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所谓"一箭叁雕"。作者是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的一位专家,近年来曾一再呼吁以中国的独特优势,参与世界竞争。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及广大读者细心品味作者在下文中所进行的思考和提出的计策。

胡国华[10]2005年在《对西部大开发中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搞好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紧迫而艰难的课题。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道德危机和文化危机,其根源在于我们旧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体制的不合理。摆脱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介入和法制的规约,更需要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约束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西部地区人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不仅要改变自己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而且还要改变支配这些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已,非人类的存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伦理应从人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把一切自然存在物都纳入道德考虑的范围,给自然万物以应有的伦理尊重和道德关爱。因此,在建设西部生态伦理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环境公正两大基本原则,改变西部人们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从政策、法制和教育等方面引导人们培养生态伦理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思考[D]. 詹志方.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2]. 生态悖论视角下的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菲. 湘潭大学. 2011

[3].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及对策[D]. 张鹏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

[4]. 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J]. 王关区. 前沿. 2003

[5].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J]. 郑长德. 民族学刊. 2010

[6]. 论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行为的创新[D]. 谢善高. 中南林学院. 2002

[7].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D]. 罗丕. 武汉大学. 2011

[8].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伦理建设[J]. 詹春燕.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5

[9]. 西部大开发的一箭叁雕:营造保健植物王国[J]. 杜福祥.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0

[10]. 对西部大开发中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D]. 胡国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生态消费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