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论文

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论文

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
——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李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摘 要: 本项目对广东省9所高校900名学生从网络舆情接触渠道、网络舆情参与方式、参与意愿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动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以下建议:强化理想信念引领、搭建学生参与平台、重视参与行为管理、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调查;优化

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人们参与政治与社会管理的方式开始逐渐由现实参与向网络参与延伸。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较为活跃,经常在网络上浏览讨论社会舆情问题、发起或参与民意调查、表达个人需求、宣泄自我情绪等。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追求新颖、情绪变化丰富的群体,高校学生在网络中的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群体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如何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财务管理系统:为了建设好S科学院财务管理系统,对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的需求进行系统化分项,充分调研院属各单位对新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梳理S科学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固定资产、政府采购、科研项目管理等领域业务流程控制节点、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S科学院财务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一 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立足于广东省高校,选取了9所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本科院校6 所、高职高专院校3 所。在学生选取上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涉及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58份,回收率约为95.3%,其中有效问卷为826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目前的导航卫星系统包括GPS、北斗、伽利略和格罗纳兹四个体系,同一地点一般情况下可见卫星数在20颗以上[8]。通过读取导航卫星星历数据,可以得到当前经纬度下,大地坐标系中,导航卫星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方位角以正东方向为0°,顺时针为负,俯仰角是与水平面的夹角)。某地点某时刻下的导航卫星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二)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包括网络舆情接触渠道、网络舆情参与方式、参与意愿等方面。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参与意愿并不强。高校学生管理传统对于学生更多的是管理而不是平等的对话,而网络的发展使平等对话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高校管理部门应开通形式多样的参与平台,如专题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领导电子信箱等,不仅可以发布各类信息,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宣传学校,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还可以关注学生关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民主管理。

(三) 统计方法

虽然随着年龄增加,听力退化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科学用耳,达到保护听力的目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预防事项:

二 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接触渠道

在“您认为网络舆情信息是否会影响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项目上,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影响,4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42%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影响,8%的学生认为完全没影响。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能够引起网络舆情的事件,大多本身就存在价值观的管理,例如围绕影片“红海行动”上映引发了不少舆情信息,不少学生纷纷传播并进行评论。

(二)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参与方式

在了解或者关注网络舆情的方式中,微博、微信、QQ、门户网站等是学生最常用的几种,最早接触舆情信息的渠道为微信(95.2%)、微博(30.3%)、门户网站(18.4%)、qq(8.9%)、其他(2%)。微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近几年高校比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基本都是从微博最先发起的。但从微博发起后舆情开始走向微信等,这可能和微博的原始信息容易被删除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微信的社交功能强大,具有高频互动的网上“熟人社会”特征,这种私密空间的闭环交流模式更有利于舆情的传播,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舆情[1]

在“如果发生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您更相信网络上谁的言论?”项目上,56%的学生信任学校官方信息,18%的学生信任辅导员,7%的学生信任学生干部,9%的学生信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7%的学生信任同学,3%的学生信任陌生人。学校官方信息一般比较可靠,学生较为信任。而辅导员、学生干部可能站在学校的立场讲话较多,学生会认为他们是在维护学校利益。

调查表明,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网络舆情的问题暴露的往往是价值观的表现,议论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高校学生还处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网络缺乏审核机制,一些负面的信息也会被发表出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言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表负面言论,使高校学生对国家,对政府、对学校失去信任。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三)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参与意愿

高校需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对其进行熏陶教育,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进行辨别和区分,能够去伪存真、去恶从善,能够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不轻易被他人思想所左右, 不盲从、不跟风,从而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参与水平,筑牢在网络世界中的精神防线,有力抵制网络上一些错误思潮的侵袭和误导,独立有效地行使政治参与权力,确保其自身政治参与行为的理性化、合法化,能够对国家政治真正起到推动作用[2]

三 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 强化理想信念引领

在校园网络媒体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认知方面,仅有10%学生认为能反映,4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时候能,22%的学生认为小部分时候能,23%的学生认为完全不能反映,可见,学生对官方媒体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并不乐观。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开通的官网、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在日常运营中主要担任新闻宣传报道和通知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这些宣传都是正面内容,但任何地方都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被管理的学生来说,他们反映学生民意的出口比较少。

在“您会在网络上发表关于本校管理的意见吗?”项目上,7%的学生表示经常会,7%的学生表示有时候,4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42%的学生表示不会。可见虽然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对促进学校管理比较有帮助,但是比较少学生会选择这种方式,这可能和高校的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虽然最终问题可以解决,但往往会给舆情发起者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 搭建学生参与平台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至2017年6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7例(107个乳腺叶状肿瘤病灶)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3~55岁,平均(43.8±4.8)岁,肿块直径1.6~11.4 cm,平均(6.4±1.3) cm。本研究经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体组织策划活动,引导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发表观点、建言献策、表达态度。新媒体平台要注意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厚植远大的理想信念,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切实需求,给高校学生关于学校管理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和更加畅通的渠道[3]

(三) 重视参与行为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在具体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行为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其参与行为的管理,对参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勇于应对,对其非理智的参与行为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积极规避。高校还应该积极畅通高校学生参与渠道,想方设法管理其有序参与,让高校学生真正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政治事务的表达、讨论、诉求和决策中来,充分拓展高校学生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调动起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其政治参与水平和参与效果。

(四) 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人们在网络中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由于高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信息的真假伪劣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导致信息接收具有一定的盲从性。调查显示,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从近几年高校网络舆情爆发的趋势来看,网络媒介素养还是有一定的欠缺。2019年5月,网上一篇《自杀、坑骗、群殴……这到底是知识的殿堂还是人间炼狱?》的文章突然刷屏,不少学生认为文中的事情是真实的,纷纷转发此文章,希望“帮助那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学生”。根据官方媒体回应可见,该学校的确有办学问题,但网文中存在有更多混淆视听的谣言。官方刊发相关报道后,谣言仍在四处流传,不明真相学生地纷纷转发,引发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办学的恐慌。

鉴于此,高校可以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要课程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网络信息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做到不盲从、不造谣、不传谣,恪守网络道德底线[4]。培养高校学生网络自律精神,在遇到社会热点新闻的时候及时、客观、理性地关注,主动承担起规避网络不良信息蔓延的重担。强化高校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在面临重要政治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

考虑新型拓扑结构的统一潮流控制器五端功率注入模型//吴熙,殷天然,祁万春,蔡晖,蒋平,陈琛//(19):155

参考文献

[1] 胡启明.工具与政治之间:网络媒介意识形态传播的日常生活化转向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3):66-70.

[2] 廖秀健,雷浩伟.多元参与视域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警示与策略— —基于“洁洁良”事件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2):82-92.

[3] 朱国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30.

[4] 刘召鑫.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及其思想引领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5):101-104.

本文引用格式: 李玲 .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以广东省高校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66):238-239.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6.087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基于优势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编号 :2016MZXQ13 )。

作者简介: 李玲,女,山西晋城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网络舆情,网络心理。

标签:;  ;  ;  ;  ;  

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调查与优化路径-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