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_利率市场化论文

邮政储蓄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_利率市场化论文

邮政储蓄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邮政储蓄论文,风险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率市场化对邮政储蓄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本文将利率市场化给邮政储蓄带来的风险分两部分进行研究:利率市场化过程风险和利率风险。前者是指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调整协调机构、利率调整基准及调整频次、利率结构、利率管理体制调整给邮政储蓄所带来的风险,后者是指总体利率水平的变化对邮政储蓄的收益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利率市场化所引起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1.利率市场化过程风险分析

利率调整协调机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利率调整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份额上占有绝对优势,它们对利率调整政策的影响力远远高于邮政部门,尤其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高利率水平早已引起了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界的关注。它们普遍认为邮政储蓄转存于中央银行不存在违约风险,而转存款利率水平高于大部分的国债利率,自1993年7月1日以来高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的国债品种很少,且同1年期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相比也较高(详见表1和表2)。在利率调整过程中,邮政储蓄转存款的高利率水平会成为关注的焦点。

表1 1993年7月1日以来高于邮政储蓄人行转存款利率的国债品种表

时间 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 可投资的国债品种

2004年记账式国债三期(5年)、四期(7年)、七期(7年)、

2004.1.1~2004.12.314.131% 10期(7年),票面利率分别为4.42%,4.89%,4.71%,

4.86%

2003.1.1~2003.12.314.131% 无,没有一种国债的票面利率高于转存款利率

1999.12.22~2002.3.10

4.6008% 2001年记账式4期国债(15年),票面利率为4.69%

1998.12.7~1999.12.21

5.922% 无,没有国债的票面利率高于转存款利率

1998.7.1~1998.12.7 6.6432% 7月3日前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票面利率7.86%

1998.3.25~1998.7.1 7.218% 7月3日前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票面利率7.86%

1997.12.21~1998.3.25

7.452% 无,没有一种国债的票面利率高于转存款利率

1996.5.1~1997.12.219.528% 1996凭证式一期5年期13.06%;1996记账式五期10年期

11.83%;1996无记名二期3年期10.96%

1993年三期国库券:15.9%;1994年一期国库券:12%;

11.3895% 1994年二期国库券:13%;1994年三期国库券:14%

1993.7.1~1996.5.1

(加权平均值)1995年全部债券;1996年记账式一期:12.11%

96无记名一期:14.5%;96记账式四期:12.04%

注:此表统计时没有考虑发行对象。

表2 1993~2005年银行法定存贷款利差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差率走势

商业银行1年期存 1年期储蓄存款转存

项目

项目

贷款利差(%) 人行的利差(%)

1993年7月11日 0 1993年7月11日0.8784

1995年1月1日 0 1995年1月1日 0.3684

1995年7月1日 1.081995年7月1日 0.3684

1996年5月1日 1.801996年5月1日 0.3684

1996年8月23日2.611996年8月23日2.0244

1997年10月23日

2.97

1997年10月23日 3.7668

1997年12月21日 1.9404

1998年3月25日2.701998年3月25日2.1396

1998年7月1日 2.161998年7月1日 1.9920

1998年12月7日2.611998年12月7日2.2260

1999年6月10日3.60

1999年6月10日

3.7620

1999年12月21日 2.3508

2002年2月21日3.332002年3月11日2.367

2004年10月29日

3.332004年10月29日

2.097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最为关注的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与金融机构在人行的存款利率、人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的倒挂问题。

从1996年5月至1997年10月,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高于人行对金融机构的20天再贷款利率;1998年再次调息,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下调0.234个百分点,而人行的20天、3个月、6个月的再贷款利率分别下调2.16、1.98、2.0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已低于转存款利率;1998年7月1日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为6.6429%,高于人行1年期贷款利率0.9729个百分点,转存款利率高于任何一种人行再贷款利率;此后转存款利率一直高于人行再贷款利率。

目前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4.131%与人行运用资金的最高利率3.87%倒挂0.261个百分点。中央银行面临这样的局面:即使按最高价3.87%将邮政储蓄转存款全部贷出,到年末人行倒贴利息将达几十亿元(邮政储蓄转存款平均余额为8000亿元,不计复利,年倒贴利息为20.88亿元)。倒贴利息不仅不利于人行控制其财政预算,增加了财政支出,而且留给其他金融机构以不公平竞争的讨价还价的把柄。随着中央银行体制的转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的下调趋势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利率调整协调机构的变化使邮政储蓄转存款收入面临下降的风险。

利率调整基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以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利率基准转向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或国债市场利率为利率基准,并参照国债收益曲线来确定利率的期限结构。目前,金融市场上再确定各种金融产品(包括国债在内)的价格时,均以1年期定期存款或7天国债回购利率为基本参照系,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肯定要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或国债市场利率为利率基准,与目前通过计算吸储成本的方法相比,将发生质的变化。因为按照现在的做法,人行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时,多数情况下要与邮政部门协商,邮政部门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利率基准的市场化使转存款利率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转存款收益将呈现出较大的波动。

利率调整频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转存款利率从目前的不定期调整转变为随着利率基准的变化而有规律地调整,从国际惯例看,调整的时间区段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若储蓄存款利率调整频次与利率调整频次相同,其对邮政储蓄转存收益无影响,但若二者不同,则使邮政储蓄的净利息收入(等于转存款利息收入减实付与应付未付储户利息之和)受到较大的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结构将反映期限的长短、风险的大小及税收等方面的因素。在期限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中央银行的特殊性质,邮政储蓄转存款无违约风险,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应比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低,后者存在违约风险,与国债的发行利率比较利差也不应过大,从此角度看,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的下调空间很大。另外,与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业务是与邮政业务混合核算的,在税收上由各省邮政局统一纳税,由于邮政全行业存在巨额亏损,只有东部及中部部分省市纳税,从邮政储蓄来说存在着避税问题,在同样条件下,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应较低。

利率管理体制调整表现为由现行的直接管理体制向间接管理体制转变,届时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利率水平及计息、结息规则,存贷款利率水平的调整除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基准利率引导外,中国银行业协会将发挥重要协调作用,这是重大的金融制度创新。对于商业银行,自1997年就开始进行管理体制的调整,强化了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和包括授权授信在内的内控机制建设,为适应利率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而邮政储蓄业务只是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所开办的金融业务,由各级邮政部门管理,在目前邮政行业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下,邮政储蓄无法建立符合金融管理规律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内控机制,这使邮政储蓄业务无法同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上进行竞争。

2.利率风险分析

目前,邮政储蓄机构的资金约8000亿元转存于人行。在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后,转存款利率相应调整,但利率调整前的定期储蓄存款按其存入日利率进行计息和利息支付,转存款收益降低,邮政储蓄机构面临利率风险。邮政储蓄机构面临利率风险的原因在于,储蓄存款和人行转存款的利率敏感性不同,按照《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邮政储蓄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属于利率不敏感的负债,活期存款属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人行转存款却是利率敏感性资产。按照规范的经济学定义,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邮政储蓄的活期存款约占邮政储蓄总余额的20%,邮政储蓄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约占邮政储蓄人行转存款的80%,远远大于零。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时,利率上升,转存款收益的增长快于储蓄存款利息的提高,邮政储蓄部门因此能获益;若利率下降,转存款收益的损失快于储蓄存款利息的下降,邮政储蓄机构则遭受损失。

邮政储蓄机构面临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如下:

(1)转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是利率风险的直接尺度。根据《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定期存款遇利率调整时按存入日计息,而邮政储蓄转存款按调整后的利率计息。也就是说,邮政储蓄付给客户的定期存款的计息利率不变,但转存款利率发生了变化。在利率调低时,邮政储蓄的利差收益减少。这种变化用转存款利率降低幅度来衡量。从表3可看出,自1996年5月1日以来,转存款利率共下调7次,这意味着转存款利差在定期存款周转一次前会下降,下降的幅度同转存款利率下降的幅度相同。

表3 转存款利率调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调幅与存款利率调幅比较表(%)

存款利率平均 贷款利率平均 转存款利率平 贷存利率调幅

利率调整日期 转存款与存款利率调幅差

调幅 调幅 均调幅 差

1996.5.1 -0.98 -0.75-2.1315 0.23

-1.1515

1996.8.23-1.5 -1.2

—— 0.3 ——

1997.10.23

-1.1 -1.5

—— -0.4 ——

1997.12.21

—— —— -1.806 ——0.794

1998.3.25-0.16 -0.6 -0.234 -0.44

-0.074

1998.7.1 -0.49 -1.12-0.5748-0.63

-0.0848

1998.12.7-0.5 -0.5 -0.721

0 -0.0221

1999.6.10-1-0.750.25 ——

1999.12.21

—— —— -1.3212 ——

-1.3212

2002.2.21-0.27 -0.286-0.258(3.11) -0.016

0.012

2003.1.1 —— —— -0.216 -0.216

2004.10.290.246 0.24 —— -0.006——

调幅算术和

-5.744-6.466

-7.2625-0.702 -1.2625

——表示未做调整

(2)利率降低使收益变化可通过转存款利率调幅与储蓄存款利率调幅、贷款利率调幅相比较体现出来(详见表3)。自1996年5月1日以来,转存款利率调整幅度的算术和为7.2625个百分点,而储蓄存款利率共下调5.744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调6.466个百分点,转存款利率比后两者分别多1.2625个百分点、0.7965个百分点,邮政储蓄的利差率呈下降趋势。

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存款增量不再转存于中央银行,而由国家邮政储汇局资金运用中心集中运用,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开办以商业银行为对象的协议存款,这些资金运用方式是利率敏感的。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重新定价风险、再投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和基点差风险。

3.邮政储蓄所承受的特殊风险——政策性风险

按照现在的资金运用方式,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于中央银行,转存款利率水平由中央银行与邮政部门协商确定。此种资金运用方式决定了邮政储蓄转存款利息收入的政策依存性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转存款利率水平越高,邮政储蓄转存款的利息收入也越高,邮政储蓄转存款的利息收入依赖于央行的政策,而不是靠自身在市场经营资金获得利息收入。因而,邮政储蓄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其次,由于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按法人监管的,而对邮政储蓄业务是从业务的角度管理的,这对邮政储蓄的业务创新极为不利,尤其是零售性的金融业务方面。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邮政储蓄无法将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具有居民个人理财性质业务组合起来进行业务创新,自邮政储蓄业务开办以来,邮政汇兑资金和邮政储蓄资金是按照专项资金分别管理及运用的,虽然储汇资金合一使用的呼声很高,但中央银行2003年8月1日后才允许邮政部门采取这种做法。

第三,决策层认为邮政储蓄机构基于其庞大的农村网络,将农村资金转移至城市而未能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在巨大的压力下,允许农村信用社的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上浮到法定存款利率的1.5倍,使邮政储蓄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相对于储蓄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和频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自1995年5月1日以来,中央银行7次调低了储蓄存款利率,也数次调低了转存款利率。与储蓄存款整体下调幅度和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下调幅度相比,邮政储蓄下调幅度的依据是什么,只有央行制定政策的人知道;从邮政储蓄转存款调整的时间看,为何在此时而非彼时调整转存款利率也是个谜。调幅与频次的不确定性更显现了邮政储蓄的政策依存性质。

4.市场竞争风险

利率市场化必然意味着市场竞争。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和质量的竞争。从价格竞争角度看,储蓄存款的利率水平会有所上升,而转存款利率受制于中央银行,邮政储蓄的盈利将降低;协议存款利率和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取决于资金的供求和邮政储蓄机构对市场的判断。从储蓄市场占有率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因而邮政储蓄最明智的是采取随大流的价格竞争策略,即作为市场利率的接受者,在价格竞争手段上明显处于劣势。

从质量竞争手段上看,邮政储蓄虽有“邮政”老字号作为其业务发展的背景,并且做了大量的宣传,但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品牌效应略逊一筹。从业务创新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具有以下经营优势:首先是传统业务的创新,只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业务的组合基本上不受人民银行的限制。将传统的贷款业务、存款业务、代理性质的中间业务结合起来,推出组合性金融业务,对居民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信用卡业务;随着住房、医疗、养老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及居民个人消费(衣食住行)层次的提高,以居民个人为主要对象的信贷业务(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小额抵押贷款、助学贷款)、结算型的中间业务(代交水、电、煤气费,代交电话费、代交保险费、代发养老金、电子汇兑业务等)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其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使商业银行增加收益、转移及管理风险,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如前文所述,人行对邮政储蓄实行业务管理,邮政储蓄若想推出新业务,必须得到人行的批准,加之人才匮乏、管理混乱,其业务创新能力有限,邮政储蓄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大受影响。

困扰邮政储蓄竞争能力的另一因素是应付未付储蓄存款利息问题。目前邮政储蓄存在着巨大的应付未付储蓄存款利息计提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邮政部门将本应该备付给储户的利息倒账做了邮政储蓄上缴的收入。在“邮政三年扭亏”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利率市场化会使此问题成为困扰邮政储蓄发展的不利因素,极大地削弱邮政储蓄的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使此问题部分地得到解决;在数次利率调整中,银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小于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是扩大的,1年期贷存款的利差反映了这种状况。资产的多样化、贷款利率调整期限的滞后、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商业银行由贷款产生的派生存款为其风险补偿提供了可能。而邮政储蓄机构没有这些条件来规避风险。

二、邮政储蓄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一次深刻的金融体制变革,其深层意义在于邮政储蓄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约束其经营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原来主要以执行央行的金融政策、央行监管为主,则在利率市场化后,市场约束将起到主导作用;如果说原来以同行讨价还价争取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主,则在利率市场化后,在研究央行政策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研究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居民或家庭的金融行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策略,并对市场变化做出预测进而做出决策。

基于上述认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如利率市场化过程风险、利率风险和政策性风险与邮政储蓄特殊的制度安排息息相关,或者说与邮政储蓄机构经营的特性相关。化解或控制这类风险的根本途径是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它取决于决策层的勇气与魄力。

1.争取宽松的政策环境,控制和化解政策性风险和利率市场化过程风险

邮政部门办理储蓄存款业务并转存于中央银行是国家扶持邮政发展的一项“大政策”。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邮政部门应积极同财政部、中央银行进行协商,争取相对较高且相对稳定的转存款利率,降低利率市场化对邮政储蓄的收益冲击。日本邮政金融在其金融体制改革中成为众矢之的应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以国家或政府做后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是行不通的。邮政部门在争取财政部门的税收优惠和解决历史包袱的同时,应广揽贤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邮政储蓄部门人员的整体素质,稳步推进邮政储蓄体制的改革。

2.加强利率走势的预测,建立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化解利率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邮政储蓄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邮政储蓄必须加强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在目前状况下,邮政储蓄部门还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决策咨询机构,可采用特尔菲法进行分析预测。同时,建立适当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如巴塞尔银行委员会推荐使用的VAR模型和压力测试,对利率的正常和非正常波动(极值事件)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确定承担风险的临界点;密切关注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变化,不断调整资产组合构成,使风险在邮政储蓄机构可承受范围之内;建立风险准备金,冲销意外风险所引起的损失,保证邮政储蓄机构正常运营。邮政储蓄要加紧会计制度、信息采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做好信息支撑,为在邮政储蓄机构内部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奠定基础。

3.建立邮政储蓄内部以效益为中心的、高效协作的产品开发与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邮政储蓄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尤其是个人消费信贷等零售金融业务,这就涉及到客户需求调查、现金流安排、产品定价、业务规程编撰、程序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几大步骤,其中产品定价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客户给邮政储蓄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应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期限的长短以及邮政储蓄的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这是应对市场竞争风险的有效途径。

4.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合理分担风险

邮政储蓄内部业务分工大致可划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要求建立合理的内部资金的转移定价系统。利率市场化后,波动更为频繁,邮政储蓄对于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因而内部资金的利率制定方式也要随之改革,使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同时兼顾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合理分担风险,以确保邮政储蓄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  ;  ;  

邮政储蓄面临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研究_利率市场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