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_市场经济论文

略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相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容性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的巨大功绩之一就在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就明确肯定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具有相容的关系。其相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但这种区别不表现在经济运动方式上,而主要是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这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根本标志。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只是经济运动方式的不同,它们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本质区别之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南巡时所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①它们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物质财富的占有者和享受者,两者是相结合的。而资本主义则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而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只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但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者和享有者,两者是相分离的。传统观念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归结为经济运动方式(手段),即归结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方式,可以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有计划,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有市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就是在相同的社会制度里,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运动形式。

作为社会经济运动形式或手段的市场经济,它本身是没有社会制度属性的,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都可以采用的。它只有在同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被赋予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属性。例如,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我国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那么,为什么市场经济能够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这是因为:第一,市场经济本身不涉及生产资料人格的归属和生产、交换的主体问题。它与公有制并不必然发生矛盾。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都是基于社会化大生产之上,这是两者相容并能够结合的物质基础。第三,市场经济与我国目前所有制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在这个初级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并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是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要使我国目前这种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改变成为单一的国有制,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有赖于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活力表明,在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基础上,是可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巩固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至于国有经济也可以通过股份制、承包制等经营方式,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第四,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也需要靠市场经济的发展来巩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首要特征,就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如果在作为经济主体的公有制中,全民所有制或社会主义国有制这个起主导作用的成份不与市场经济对接,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种主导地位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完全可以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国有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容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那种认为或担心实行市场经济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想法或疑虑是没有根据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是可以相容的

社会主义社会按什么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至今,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体现。既然市场经济可以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当然也可以同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按劳分配相结合,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同样具有相容关系,或者叫相容性。

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

1.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实际上是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基本上是采取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律拉平,一样对待,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使劳动者不能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去关心自己的劳动,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挫伤,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实行市场经济,劳动者的贡献将主要由市场来评价,劳动者的收入将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真正地、准确地衡量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才能真正排除分配上的行政干预或其它人为因素的干扰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从而为实现按劳分配扫除障碍。同时,也比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地按工作时间、学历、工龄等因素计算报酬,更为客观,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会起到奖勤罚懒的社会效应。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可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②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分配问题上之所以会偏离按劳分配原则,而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就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按劳分配原则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一切不平等现象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实现上述目标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一面,致使劳动者的社会贡献与收入分配两者不一致,既挫伤了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能够抛弃过去那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促使那些劳动能力强、劳动态度好、劳动质量高以及善于经营管理的劳动者先富起来,这必然对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社会成员通过劳动走向共同富裕。至于现实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国家可以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社会收入的分配和使用进行干预,以促使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带动全体成员共同富裕。

我国建国46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按劳分配原则,把劳动者的劳动与个人消费品的满足直接联系起来,从物质利益上吸引广大群众关心社会主义公有制,关心社会生产;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劳动者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努力钻研技术,加速生产的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当前,我国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物质基础雄厚,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主要是以商品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必须按照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来运行,用经济手段(市场)来管理经济。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应该以市场经济为主要手段。唯有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市场经济也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这不仅是一般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四大之所以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今后改革的目标,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与计划经济相比,具有以下两点明显的优点:一是能够使资源配置状况灵敏地随社会供求状况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它的这种自动调整功能,是以不断自发地随供求变动的价格信号对市场活动主体的个别或局部利益的刺激为动力的。在不断变动的价格信号的作用下,市场主体不断比较自己的销售收入和成本,判断盈亏,从而作出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决策,随时使自己的生产规模、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向与市场供求状况相适应。二是市场调节机制能促使市场主体展开竞争。竞争一方面促成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的节约,导致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造成优胜劣汰的形势,使资源向效率较高的生产部门和经营单位转移,资源配置因而得到优化。市场经济的这些优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17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凡是市场取向改革比较明显,主要靠市场调节的地区或产业,经济发展就比较快,经济前景就比较乐观;凡是市场取向改革不明显而主要靠政府计划直接调节的地区或产业,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经济活力就比较小。我国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以市场为取向,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农民有充分的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乡镇企业欣欣向荣,其奥秘也就在于一开始就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些手段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并推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我国深圳等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主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主要靠市场配置资源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好体制。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5页。

标签:;  ;  ;  ;  ;  ;  ;  ;  ;  ;  ;  ;  

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兼容性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