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_黄河论文

黄河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_黄河论文

黄河治理开发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新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河频亮“黄牌”

黄河是我国唯一纵穿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巨川大河,给西北、华北地区提供着宝贵的水源,是北方的生命之泉。然而,近年来,黄河缺水严重,污染加剧,母亲河已不堪重负。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介绍,由于全流域干旱、来水减少及经济发展用水增加,目前黄河用水已超过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据分析,近10年来,黄河来水只有中等枯水年份来水量的70%,而黄河流域国民经济用水年耗用河川径流量已达307亿立方米,是20世纪50年代的3倍。用水增加加剧了黄河断流,1990年至1998年,黄河年年断流。黄河“水荒”不但给下游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还破坏了生态环境。由于经济用水挤占下游河道输沙和生态环境用水,下游河道特别是主河槽淤积加剧,泄洪能力降低,生态系统趋于恶化。

自1999年实施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后,黄河连续两年没断流,但黄河流域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测算,到2010年,黄河流域及相关地区年均国民经济总需耗水量将达520亿立方米,而正常来水年份,黄河流域年均可供国民经济最大耗水量为480亿立方米,缺口达40亿立方米,中等偏枯年份。缺水将达100亿立方米。

在缺水的同时,黄河水污染却呈加重趋势。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达42亿立方米,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一倍,人黄污染物已超出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2000年黄河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点河段7274公里评价河长中,符合标准的二、三类水质河长仅占38.7%,四类水质河长占20.1%,五类和劣于五类水质河长占41.2%。1999年初,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发生了历史上范围最大、程度最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水污染,干流水质全是五类、超五类水,失去水体功能。

除了来水减少,用水增多等客观因素外,黄河水价太低,缺乏经济杠杆,造成大量黄河水被人为地浪费,也是造成黄河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因素之一。在水利界有个形象的说法,“千吨黄河水只值一瓶矿泉水”。在下游用水告急时,内蒙古、宁夏引黄灌区却大水漫灌,一亩地平均用水量超过了1000立方米,是正常用水量的4倍。

诸多因素造成黄河断流时常发生,最长的年份1997年断流高达226天,母亲河频频向她的子孙亮出“黄牌”。

治黄思路演进

自1946年10月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成立治河委员会以来,人民治黄取得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成就,专家们认为,人民治黄思路是沿着建立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不断演进的,最终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关系。

据了解,人民治黄以来,国家正式通过的整体治黄规划只有两个,一个是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一个就是目前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1955年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提出治黄要兴利除害,治黄方针不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利用黄河水利资源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而要控制黄河水沙,需要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在黄河上兴建拦河坝,把黄河改造成“梯河”,从高原到山沟,从支流到干流,节节蓄水,分段拦泥,尽一切可能把河水用在工业、农业和运输业上,把黄土和雨水留在农田上;二是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按照这一治黄规划,1955年-1970年,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了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三盛公四个大型水利枢钮,在防洪、防凌、发电、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技术、经济等多种因素,原定的通过水土保持和利用支流拦泥库使入黄泥沙减少一半的计划远未实现。在1958年黄河大水之后,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黄河上开始兴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体系,对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与1955年的治黄规划相比,更加注重建立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体系。因此,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新的治黄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黄河的治理开发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兴举的原则。把防洪作为黄河治理开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摆到突出位置,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从战略高度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分步推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治黄三大难题

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生态环境恶化被称为黄治理开发面临的三大难题,国家新近制订的《黄河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将着重解决这三大难题。

“人沙赛跑”防洪减淤并举 要想解除黄河洪水威胁,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洪、减淤并举。在总结多年治黄经验的基础上,《规划》提出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办法控制洪水,同时采用“拦、排、放、调、挖”的办法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以达到减淤效果。

“上拦”就是根据黄河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在中游干支流修建大型水库,以削减洪峰。到2001年,黄河流域已建成大型骨干水库20多座,其中小浪底水库与三门峡等其他中游防洪水库联合运用,将使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而“下排”,则是在黄河下游,建成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的“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河道排洪入海。“两岸分滞”即在发生超过防御标准洪水时,利用北金堤、东平湖等滞洪区分洪行洪。

黄河年均16亿吨的输沙量使下游河道每年抬升10厘米,形成“地上悬河”的世界奇观。要想黄河不决口,就要给河道减淤,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有人把这形容为一场“人沙赛跑”。在减淤综合措施中,“拦”是靠上游的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工程拦减泥沙;“排”是通过各类河防工程设施,发挥黄河河道输沙能力强的特点,将进入下游的泥沙尽可能多地输送入海;“放”是在下游两岸处理和利用一部分泥沙;“调”是利用干流骨干工程调节水沙过程,使之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以利排沙入海;“挖”就是挖黄河泥沙淤背河地面,以加固黄河干堤。

节流为主 保护为本 强化管理 黄河水少,但水资源浪费却非常严重,出现“千吨黄河水只值一瓶矿泉水”的现象。长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水费标准是每立方米3.6厘(4-6月份三门峡水库调节时为4.8厘)。在多方呼吁下,从2000年12月1日起,黄河下游引黄渠道工程供水价格有所提高,每立方米农业用水为1分(4-6月份为1.2分),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为3.9分(4-6月份为4.6分)。但即使如此,水价仍只有供水成本的43%。水费过低带来的后果就是不珍惜黄河水。因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是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另外,农业灌溉用水占黄河用水量的90%,可目前流域内节水灌溉面积只有20%。为了保证黄河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持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提出了“开源节流保护并举,节流为主,保护为本,强化管理”的思路。主要包括:

在原有工程水价的基础上,将水资源费纳入供水成本,发挥水价对黄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杠杆调节作用;根据满足运行成本(包括水资源费)、费用、获得合理利润的原则,重新核定引黄供水中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价格;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采取分类水价、季节水价等措施,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逐步推进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严格实行用水汁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实行超额累时计价。据悉,国家有关部委还将进一步研究黄河水价形成机制,拿出具体措施。

《规划》提出对黄河灌区进行大规模节水改造方案,到2010年,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4%。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划定水功能区,实施人河污染物总量和省界断面水质双重控制。

《规划》还提出建立全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实施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和保护。为此,黄河将建立用水量监测系统和水质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对干流主要断面、取水口,退水口、排污口和支流入黄口水量和水质统一监测,进一步保护、合理开发水资源。

据测算,到2010年,黄河流域缺水将达40亿立方米,2030年将达110亿立方米,在枯水年份缺口更大。而适时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举措,其一期工程计划在2010年左右开工建设。

防治结合 保护优先 强化治理 加快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是治黄的根本大计。《规划》确立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是: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规划》提出,要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按国家的规定和要求,黄土高原可划分为水土流失治理区、预防与保护区和监督区。在重点治理区,建设以治沟骨干工程、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采取工程、生物、耕作综合措施,兴利减沙,改善生态环境;在重点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植被和现有水土流失防护设施;在重点监督区,建立健全以水土保持执法机构为主体的执法体系,建设水土流失监督网,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对于黄河污染治理,在加大沿河企业制污技术改造、关停高污染企业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对水资源需求将水体划分为相应的功能区,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和省界断面水质双控制,以遏制黄河沿岸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改善黄河水质。如果按这一目标进行控制,到2010年,黄河干流水体能满足各水功能区的水质需求。

治黄世纪展望

根据《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通过对黄河综合治理,用10年的时间,近期达到下述目标:

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泥沙,确保防御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提防不决口,基本控制游荡性河道河势,相对稳定入海流路。上中游干流重点防洪河段的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

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节水初见成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左右提高到0.5以上,大中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40%-60%提高到75%左右。争取南水北调工程向黄河流域调水40亿立方米左右,供需矛盾初步缓解。一般年份基本解决断流问题。

进入黄河干流的污染物符合总量控制要求,黄河干流水质满足水功能区要求,除排污控制区外,分别达到二、三类水质标准;主要支流饮用水源区及污染较轻的河段,达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污染较重的河段,水质明显改善。

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其中多沙粗沙区治理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吨,水土保持初见成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完善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有效控制黄河洪水泥沙,初步形成“相对地下河”,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形成节水型社会,实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黄河流域调水170亿立方米左右,供需矛盾基本解决;黄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恢复良好状态。黄河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8亿吨,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  

黄河治理与发展的新思路_黄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