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迄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走过了不平凡的25个春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应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决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相关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系统科学的思维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场机制在该系统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此乃系统的市场特性;二是该系统的运转过程和结果还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乃系统的社会主义特性。这样一个既具有市场特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特性的经济体系,其健康运转必须有相宜的经济体制做保证。根据系统科学原理,一个系统的运行是否健康,评价的标准就是看系统运行的主体是否具有活力、运行平台是否平稳有序、运行结果是否符合对系统功能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与否,同样也离不开对这三大层面的考察。我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这三大层面的优化上提供体制性保障。换言之,就是要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主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运行平台健康、平稳、有序,运行结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紧紧围绕这“三大优化”,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整体推进。

1 运用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概念。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看,可把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组织系统,一类是自组织系统。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教授曾给自组织下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可见,自组织与被组织的区别就在于,系统行为是否受外界某种特定干预的影响。显然,自组织的动力在系统内部,是自己运动的结果;而被组织的动力在系统外部,是在外部特定的干预下运动的结果。一般而言,自组织系统因其动力来自系统内部,因而它具有持久永恒的生机和活力;相反,被组织因其动力来自系统外部,因而其生机和活力随外部干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运行同样遵循自组织原理。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运行主体的动力应来自系统内部,而非依靠外部的强制性干预。只有这样,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内在活力才竞相迸发,经济运行的效率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就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构成看,大体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大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就是要通过对这两大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使其内在活力得以充分张扬和提升,使市场经济体系的自组织性得以充分展现。

需要说明的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间既有明显不同的特质,又具有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根据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差异协同原理,为使两大主体充满生机和活力,一要理顺二者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矛盾和摩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系统整体的1+1>2功能。二要通过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改革和调整,以激发二者自身的内在活力,实现整体优化。具体而言,应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1.1 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增强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使经济运行主体充满生机和活力,首先应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间的内在关系,以避免在体制改革中出现或“左”或“右”的错误,确保我们的改革既坚持市场取向,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于”的思想,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于”的真实内涵,是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间内在关系的关键所在。应该看到,“第一个毫不动摇”,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个毫不动摇”,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增强经济活动、加快生产力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个毫不动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统一的,没有对这“两个毫不动摇”的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会受阻,而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我们既不能因为坚持“第一个毫不动摇”,而否定“第二个毫不动摇”;更不能因为坚持“第二个毫不动摇”而否定“第一个毫不动摇”。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而且也十分需要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2 从布局上,搞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进退调整,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领域

在经济布局上合理界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需控制和所能参与的领域,是理顺这两大主体间关系的中心环节。从目前看,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单一,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比重过高,不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而且也导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应有功能的错位,使许多政府该办的事情因为没有资金而没办好,造成政府行政功能和国防功能以及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不足。同时,由于国有经济仍然在许多产业中“一统天下”,使多种经济成分不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限制了其它经济成分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进而巨大的民间资本难以有效启动,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为理顺我国两大经济主体在经济布局上的关系,当前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总的来讲,就是要依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抓大放小”的方针,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1.3 从机制上,继续深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引导和监管

从两大主体的内在活力看,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增强国有经济自身活力。同时,还要继续推进集体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集体经济也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增强国有制经济自身活力。其中包括,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解决出资人缺位问题;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解决激励与约束乏力问题;推进垄断行业的业务转型,解决有效竞争缺失问题。二是继续深化集体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解决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活力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化问题。其中重点是,把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三要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为此,要放宽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创业环境;要加强引导和监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创业环境;要加强引导和监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2 运用系统开放性原理,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平台

开放性,是复杂的巨系统的共同特点。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开放。即系统不断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简称为外开放。对外开放是系统演化发展的外部动力。二是系统本身的自我开放,即系统诸要素之间所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这叫对内开放。对内开放是系统演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只有把这两个开放结合起来,系统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才能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交换,系统才有可能不断地引入负熵,使其运行不断走向健康、平稳和有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同样要遵循这种开放性原理,不断推进其对内和对外的开放。其中,对内开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不能搞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不能搞画地为牢,以邻为壑,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使各生产要素得以有序流动,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而对外开放,则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与国外进行产品、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确保国内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内开放与对开放的基本要求,就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然而,开放性只是系统自组织和实现优化升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充分条件是系统必须从环境中引入负熵流。据普利高津方程dS=d[,i]S+d[,e]S,式中的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值,该项永远大于零;d[,e]S是系统从环境中引入的熵流,即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此项既可为正,也可为负。如果系统从环境中引入的是正熵流,不仅不能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反而促使系统朝着熵增无序的方向发展,从而加速系统的崩溃和瓦解。可见,无选择五条件地开放,同样是破坏系统自组织的消极力量。因此,系统在开放的过程中,绝不能不加过滤和选择地全盘吸收,而必须进行筛选。选择那些有利于系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负熵流,而把不利于系统的正熵流拒之于门外。

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它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客观上需要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以实现自身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因此,市场经济体系的开放,还需宏观调控的合理介入,目的就是要克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避免因开放中外界正熵流的大量介入,使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因此,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系在对内和对外开放中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平稳有序运转的必备条件,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所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既要求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而必须有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作支撑;与此同时,还要求克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避免导致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确保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因而还必须配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此,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平台。结合我国实际,当前为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平台,必须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建立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宏观调控。具体方案如下。

2.1 建立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使要素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以优化配置,使经济运行富有生机和活力

当前,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就要按照十六大所提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一系列办法和举措不断向前推进。具体地讲: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使要素资源流动畅通。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要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自律性组织;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使要素市场的构成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传统市场体系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仅包括商品市场,更包括资本、劳力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要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方面,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使市场机制的运转有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信息缺失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

2.2 改善和强化宏观调控,使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得以弥补,使经济运行健康、平稳、有序

现代市场经济,是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经济,社会生产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方面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因而,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即要求微观经济有活力,也要求社会生产各部门、再生产各方面保持协调。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以确保宏观经济的健康协调运转。而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因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进一步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根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当前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重点做到如下四点:一是转变宏观调控主体的职能。依据定位于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缺陷的要求,凡是依靠市场自身难以做到或做得不好的,由政府介入去做或去纠正市场调节的偏差。根据这样的原则,转变我国政府的职能,就要进一步完善其经济调节职能;进一步强化其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完善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是引导宏观调控朝哪个方向走的行动指南。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确立为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今后宏观调控的任务在于,正确处理这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三是健全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宏观调控目标,最终要通过对一系列政策手段的运用来实现,因而健全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是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关键。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借助财政、货币两大手段,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具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对计划、财政、货币这三大手段的综合运用。今后工作的重点在于,研究在宏观调控中如何实现这三大调控手段的巧妙配合。四是优化宏观调控的体制环境。宏观调控手段运用效果如何,除了决定于对手段本身的运用艺术之外,还决定于相关的体制环境,特别是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环境。结合我国实际,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相关体制的改革也作了全面的部署,其总体思想就是要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需要。

3 运用系统差异协同原理,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

系统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想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它必须远离平衡态。原因是,平衡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分布处处对称、均匀、一致,因而没有任何特殊方向和特殊点,是系统所处的最无序状态,要想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就必须使系统发生对称破缺,使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分布由均匀走向不均匀、由平衡态走向非平衡态。而且系统内部的差异还不能太小,否则系统将处于近平衡态。而在近平衡态的线性区域内,系统总是要朝平衡态或尽可能靠近平衡态的目标演化,因而系统不可能自发地出现不同于平衡态行为的有序行为,不可能形成新的空间或时间有序结构。所以,系统通过自组织而走向有序的前提条件是,外界必须驱动开放系统越出近平衡的线性区域,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的、非线性区域。在这个区域,系统对来自内外的各种扰动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任何随机的扰动都可能通过要素间的非线性相干协同作用而被迅速放大,使系统向着某个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深化。这就是普利高津所说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所以,系统要进化、要发展,必须从平衡态走向非平衡态,如此方能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系统的非平衡原理。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的差异,打破经济均衡发展的模式,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论”思想,包含着对系统非平衡发展原理的运用。“先富论”的实质,就是承认差异,倡导竞争,激活各要素的内在潜力,其着眼点是效率优先。这也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就是促使各生产要素从低效率行业、部门或地区向高效率行业、部门或地区有序流动的过程,这种流动的动力之源就是由于效率差异所引发的竞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就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因此,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因而就必须承认差异、允许竞争、提高效率。实践证明了由系统的非平衡原理发展而来的“先富论”思想的正确性,它使中国经济摆脱了“贫困—平均发展—贫困”的怪圈,使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温饱,达到了总体上的小康。

当然,系统科学在承认“差异”重要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协同”的意义。系统科学原理告诉我们,系统构成要素之间不仅存在着差异、发生着竞争,由此使要素保持自身的个性和独立地位,同时还存在着合作与协同。“任何系统内在差异又总是和协同相贯通、相联系。”[1,2] 协同,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在运行过程中的合作与协调。由差异而引起的竞争是系统所需要的,协同也是系统所需要的。如果只有竞争,没有协同,系统就只能处于无序状态并最终走向崩溃和瓦解。比如,乐队成员如果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那只能是乱弹琴,决不能演奏出起伏跌宕、和谐一致的雄浑乐章。因此,正是协同改变着斗争的无序度,克服着要素间的不协调,减少和避免了由竞争而引起的内耗。从而使各要素优势互补,形成协同一致的整体运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协同产生合力,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系统发展的非平衡原理,更要遵循系统发展的协同原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们承认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要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把经济蛋糕做大。但我们把蛋糕做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摆脱贫穷、共同走向富裕。可以说,先富只是前堤、手段,根本目的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协同的思想,进而共富的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国家稳定与团结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备前提。我们是一个大国,地区发展差异很大。这既是我们发展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难得机遇。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完全可以充分依靠内需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无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制于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扩大内需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发展就是明证。然而,要想使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把扩大内需作为我们长期的根本的指导方针,就必须着力于缩小目前已经过大的发展差距。因为,过大的发展差距,将阻碍资本、技术、劳力等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因而内需的开拓困难重重。同时,消除过大的发展差距,还是维护民族团结,消除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也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角度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承认差异、体现效率,又要重视协同、体现公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科学运用系统的差异协同原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应当牢记,效率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要求,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由于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其结果容易导致经济的不同区域、社会的不同群体由于所拥有的要素资源的差异,而带来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上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收入水平也会因此出现两极分化。这就要求在资源要素和收入的分配上,初次分配要充分运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充分体现效率的要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资源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或地区向高效益部门或地区流动;再分配要充分体现整体协同优化的规律,把过大的差距压下来,以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从今后工作的着力点来看,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从优化市场经济运行结果的角度,着力推进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如下。

3.1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再就业,从获取收入的源头上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收入来源,而就业是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最主要途径,尤其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就业还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矛盾会十分突出。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角度出发,就今后发展中在产业类型、企业规模、经济类型、就业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这为今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指明方向。

3.2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规范分配秩序,从获取收入方式上优化市场经济运行结果

从获取收入的方式上看,社会不同群体获取收入水平的高低,是由社会的分配制度所决定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应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总的来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努力做到如下三点:第一、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动一切生产积极性;第二,坚持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实现效率公平的有机统一;第三,深化工资制度改革,规范社会分配秩序。要通过上述分配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使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良性分配格局。

3.3 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统筹城乡与社会保险,扶持和保护弱势群体,从获取收入的结果上优化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

通过就业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将调动全社会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水平都将因此有所提高。但由于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疾病,与生俱来的生理缺陷,以及历史和自然区位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还将出现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为使他们同样得到由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就必须加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意义尤为重大。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离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社保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社会保障面临的压力比较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补充保险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纵观《决定》的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个结合”,即基本保险与补充保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城镇保障与农村保障相结合。它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指明了方向。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