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营养需要与消化酶的研究

黄鳝营养需要与消化酶的研究

杨代勤[1]2002年在《黄鳝营养需要与消化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黄鳝的营养需要和消化酶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不同产地的271尾野生黄鳝的食性的研究表明,全长小于100mm的稚鱼,其食性随着全长的生长而变化,稚鱼前期以摄食轮虫、枝角类为主,后期以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为主。而全长101-200mm的幼鳝及全长大于200mm的成鳝的食性,随全长变化相对稳定,且幼鳝和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其主要食物组成均包括摇蚊幼虫、水生寡毛、蚯蚓、昆虫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无论在稚鱼期,还是幼鱼期、成鱼期,其肠内含物中均有一定比例的浮游植物、着生藻类及腐屑,说明黄鳝除摄取动物饵料外,还部分摄取植物性饵料。 2、用正交设计法L~9(3~4)配制九种试验饲料对黄鳝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总能、无机盐及最适能量蛋白比研究表明,影响黄鳝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和总能,黄鳝最佳生长所需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为35.7%,总能为11.50-12.50 KJ/g饲料,脂肪含量为3%-4%,无机盐为3%,总糖为24%-33%,饲料的最适能量蛋白比(E/P=KJ/g)为31.6-38.9。 3、用不同胆碱含量的饲料进行黄鳝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含胆碱的饲料饲养黄鳝,黄鳝生长较慢,饲料系数偏高,肝脏脂肪含量和肝体指数较高。随着饲料中胆碱含量的增加,黄鳝生长加快、饲料系数降低、肝体指数减小.当饲料中胆碱添加量达到0.8%-1.2%时,黄鳝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肝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较小,与用动物饵料养殖的效果基本接近。这表明黄鳝饲料中胆碱的添加量不能少于0.8%,以添加0.8%-1.2%为宜。 4、用不同甜菜碱含量的饲料进行了黄鳝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含甜菜碱的饲料饲养黄鳝,黄鳝生长较慢,饲料系数偏高,肝脏脂肪含量和肝体指数较高。随着饲料中甜菜碱含量的添加,黄鳝生长加快、饲料系数降低、肝体指数减小。当饲料中甜菜碱添加量达到1.5%-2.0%时,黄鳝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肝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较小,与用动物饵料养殖的效果基本接近。这表明黄鳝饲料中甜菜碱的添加量以添加1.5%-2.0%为宜。 5、用几种氨基酸、甜菜碱和香味素对黄鳝诱食表明,在黄鳝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甘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甜菜碱和香味素能促进黄鳝摄食,甘氨酸、谷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用于诱食的适宜添加量为2.0%-5.0%,苯丙氨酸的适宜添加量为1.0%,甜菜碱的适宜添加量为2.0%,香味素的为5.0%。且氨基酸和甜菜碱混合、氨基酸之间组合、香味物质与氨基酸组合适当,能提高诱食活性,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可降低。 6、根据黄鳝的营养需要,配制了叁种黄鳝配合饲料,通过黄鳝养殖试验表明,用配合饲料养殖黄鳝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与用动物饵料养殖的基本接近,用配合饲料养殖黄鳝的饲料系数为1.6,养殖Ikg黄鳝的成本为n.5元,较用动物饵料养殖Ikg黄鳝的成本20.97元降低一半.取得了用配合饲料养殖黄鳝的成功。 7、黄鳝消化系统内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分布为:蛋白酶在不同消化组织的活性大小从高到低为:胃>前肠>后肠>肝脏;胰蛋白酶在不同消化组织的活性大小从高到低为:前肠>胃>后肠>肝脏;淀粉酶在不同消化组织的活性大小从高到低为:后肠>前肠>肝脏>胃;脂肪酶在在不同消化组织的活性大小从高到低为:后肠>肝脏>前肠>胃. 8、温度和pH值对黄鳝的消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35℃一45℃、35℃一45℃、30℃一40℃、25℃一35℃。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适宜pH值范围分别为:8.5一9.0、8.0一8.5、7.0一8.0、7.0一7.5. 9、用蛆叫、鳃肉和配合饲料等叁种不同的饲料投喂黄鳝表明,摄取蛆叫时能显着增加蛋白酶的活性,摄取鳞肉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增加最大,摄取配合饲料时其淀粉酶活性增加最大,表明黄鳝摄取不同的饲料对其的消化酶活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0、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胆碱对黄鳝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胆碱含量的增加,四种消化酶的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且当添加t达到0.8%及以上时,其消化酶活性增加显着.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碱能提高黄鳍对饲料的消化能力。 11、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甜菜碱对黄鳝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会产生影响,随着甜菜碱在饲料中添加量的增加,四种消化酶的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且当添加量达到1.5%及以上时,其消化酶活性增加显着。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碱能提高黄鳝对饲料的消化能力。 12、饥饿对黄鳝胃、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这四种消化酶的活性都随之下降,且在饥饿早期5一IOd时下降的幅度最大,但活性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饥饿继续加深,而其活性下降不明显。

王立波[2]2007年在《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幼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怀头鲇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养殖鱼类,由于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而受到养殖业者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对于新开发的养殖对象,全面了解其消化生理特征,尤其是了解幼鱼消化酶的种类性质、时间分布及活性变化,对全面了解幼鱼的食性转化、营养生理特点以及研制开口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pH值、温度、底物浓度等理化因素对怀头鲇幼鱼体内主要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怀头鲇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和变化趋势,探讨了摄食前后怀头鲇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等。结果如下:1.怀头鲇幼鱼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为2.6左右:肠蛋白酶作用的适宜pH为9.8~10.3;胃淀粉酶作用的适宜pH为6.0,肠淀粉酶作用的适宜pH为7.0~7.4。胃蛋白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肠蛋白酶作用的最宜温度为40~45℃;胃淀粉酶作用的最宜温度为45℃,肠淀粉酶作用适宜温度为40~45℃。胃和肠蛋白酶作用适宜底物浓度都为0.5%干酪素;胃淀粉酶作用适宜底物浓度为0.5%可溶性淀粉。2.在怀头鲇早期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随日龄增加依酶类不同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并表现一定波动性。自孵化后2d龄起,仔鱼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开始上升,其酸性蛋白酶活性呈由弱渐强缓慢上升趋势,碱性蛋白酶活性随日龄增加上升较快,3~10d龄期间,仔鱼的碱性蛋白酶活性均明显高于酸性蛋白酶,在5d龄时即达到较高值,而酸性蛋白酶在10d龄达到峰值。脂肪酶活力的波动相对平稳,酶活力在4d龄最高,而淀粉酶活性在仔鱼摄食初期活性很高,之后随日龄增加明显下降。在4d龄和8d龄时,碱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脂肪酶均在此期间有所升高,显示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中消化酶的变化与消化生理特点。消化酶的变化与仔鱼营养和食性转化密切相关,推测怀头鲇约在8d龄时完成由内源至外源营养的机能转换。碱性磷酸酶与蛋白酶的变化趋势相近,随着怀头鲇的生长发育活性一直缓慢上升。3.摄食后幼鱼胃蛋白酶活性下降,随后开始快速上升至摄食后3h酶活性达到最高值,与摄食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而肠蛋白酶活性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摄食后3h酶活性达到最高值。胃淀粉酶活性在摄食1h后明显的降低(P<0.05),但很快又迅速上升,到摄食后3 h达到最高值;肠淀粉酶在摄食后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摄食后5 h达到最高值。同时发现,摄食前后胃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较为剧烈,摄食后3 h达到最高峰,而肠道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较为缓慢,说明摄食对胃中脂肪酶活性影响较大。

刘丹丹[3]2009年在《蚕蛹在黄鳝饲料中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为评价蚕蛹原料在黄鳝饲料中的应用价值,设计了蚕蛹与鱼粉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研究、黄鳝对蚕蛹离体消化率测定、蚕蛹替代鱼粉对黄鳝各组织消化酶活性及黄鳝肉营养品质的影响等4个试验。1.从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平衡3个方面比较蚕蛹和鱼粉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蚕蛹干物质含量为91.32%,是鱼粉的1.06倍;以干物质计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为60.58%、27.6%、4.75%,分别是鱼粉的0.86倍、2.19倍和0.28倍;蚕蛹和鱼粉都分别检出18种氨基酸,其总氨基酸含量为49.59%和59.07%;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4.70%和25.71%,其中蚕蛹中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高于鱼粉,蚕蛹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是鱼粉的96.07%;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EAA/TAA)分别为49.81%和43.5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EAA/NEAA)分别为99.27︰100和77.09︰100;蚕蛹必需氨基酸平衡性稍优于鱼粉;研究认为,蚕蛹是一种高蛋白高能量饲料原料,可作为替代鱼粉的一种蛋白原料,同时替代鱼粉配制日粮时应注意补充赖氨酸和矿物质尤其是钙、磷,保证日粮营养的平衡性。2.采用消化道粗酶提取和体外孵育消化的方法,测定了黄鳝和泥鳅对蚕蛹的离体消化率,并以鱼粉为对照,评价2种鱼对蚕蛹的消化利用能力。结果表明:黄鳝对蚕蛹和鱼粉均具有较高的消化率,其中黄鳝对蚕蛹中干物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均显着低于鱼粉(P<0.05),对粗蛋白质的消化率极显着高于鱼粉(P<0.01),这使在开发黄鳝人工饲料时用蚕蛹部分或全部替代鱼粉成为可能;泥鳅对蚕蛹和鱼粉均具有一定的的消化率,但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均显着低于鱼粉(P<0.05),所以蚕蛹在泥鳅饲料中不是理想的蛋白源饲料;黄鳝和泥鳅肝胰脏分泌的消化液中的主要消化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消化率的影响作用最大。3.采样灌喂添加不同比例蚕蛹的配合饲料的方法,研究蚕蛹对黄鳝胃、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包括时间梯度试验和浓度梯度试验2部分。结果表明:蚕蛹对黄鳝各组织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较大,随蚕蛹添加量的上升,肝胰脏、胃、前肠中蛋白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后肠蛋白酶活性有降低的趋势;随时间的延长,各组织的蛋白酶活性有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后肠蛋白酶活性在灌喂后6h达到峰值,而前肠和胃的峰值分别在1h和6h;与鱼粉比较,蚕蛹组胃、前肠内蛋白酶活性在3h以前低于鱼粉组,6h时高于鱼粉组,表明黄鳝胃对鱼粉蛋白质的消化作用较大,前肠对蚕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较大,这可能与蚕蛹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有关。蚕蛹对黄鳝各组织脂肪酶和淀粉酶影响较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4.以蚕蛹为蛋白源等氮替代15%和30%的鱼粉,对平均体重25g的黄鳝,进行4W的饲养试验,并与商品饲料饲喂的网箱养殖黄鳝和野生黄鳝血清生化指标、肌肉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蚕蛹在饲料中含量的增加,黄鳝生长无显着差异;血清总蛋白、血糖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着下降,甘油叁酯呈升高趋势;肌肉脂肪含量显着升高,蛋白含量随之下降;试验、网箱和野生黄鳝肌肉中都分别检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9.70%、66.85%和67.76%,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28%,41.82%和42.54%,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7.90%,26.42%和26.00%,以FAO模式和鸡蛋蛋白模式对3组黄鳝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进行评定,认为网箱组的必需氨基酸比例最平衡;黄鳝肌肉中检出脂肪酸22种,饱和脂肪酸9种,不饱和脂肪酸13种,高不饱和脂肪酸7种,以网箱组的DHA含量3.97%最高。研究认为,黄鳝饲料中蚕蛹的添加量应控制在30%以下。

黎德兵[4]2012年在《日粮维生素D_3水平对黄鳝免疫调控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D3,研究其对黄鳝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外周免疫器官的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探讨VD3对黄鳝免疫功能和免疫调控机制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提高黄鳝免疫应答的日粮VD3适宜添加水平,逐步积累、充实和拓展黄鳝免疫营养学研究资料,为黄鳝健康养殖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挑选体质健康、平均体重21.7土2.1g的黄鳝108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中VD3为0IU/kg VD3),其余5个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50、500、1000、2000和4000IU/kg的VD3。于投喂试验日粮后第20d、40d和60d,从各组随机选择6尾黄鳝,分别采集其肝胰脏、脾脏、头肾和后肠组织,采用RT-PCR技术检测内脏组织MHC-Ⅱ-B、 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饲喂日粮后第60d4种组织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种组织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各饲喂周期,分别采集血样检测血液常规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并研究VD3对黄鳝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及活菌攻毒后对黄鳝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MHC-Ⅱ-B基因在4种组织的表达丰度依次为头肾、脾脏、后肠和肝胰脏,各组织间表达差异显着(P<0.05);喂试验日粮后20d,VD3水平为4000IU/kg时显着增强头肾MHC-Ⅱ-B基因表达量,2000IU/kg则显着提高脾脏表达量(P<0.05);投喂试验日粮后40d,VD3水平为1000IU/Kg时能显着增强除脾脏外其它3种组织基因表达量;饲喂期达60d时,较低水平(500IU/Kg)的VD3即能显着促使头肾和脾脏内MHC-Ⅱ B基因表达(P<0.05),高剂量(4000IU/Kg)VD3则抑制其表达。(2)hepcidin基因在4种组织的表达丰度依次为肝胰脏、脾脏、头肾、后肠,各组织间表达差异显着(P<0.05);随VD3添加剂量增加,黄鳝抗菌肽hepcidin基因在4种组织的表达量同一时间点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d时,2000IU/Kg添加组4种组织的表达量均达到最高(P<0.05);40和60d时,500IU/Kg处理组肝胰脏、头肾表达量达最高(P<0.05);60d时,4000IU/Kg处理组的表达量反而明显下降(P<0.05)。(3)日粮VD3水平能明显影响黄鳝外周淋巴器官(组织)的组织学变化。低水平VD3日粮组:黄鳝脾脏视野中脾小体数目极少;头肾中仅见零星淋巴细胞稀疏分布于其造血组织间;肝胰脏组织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紧密,肝细胞索明显;肠黏膜绒毛低矮,杯状细胞极少。中等水平VD3添加组:脾脏视野中白髓比列增大,较多脾小体清晰可见;头肾淋巴细胞、粒细胞增生,淋巴组织分布区域扩大。高水平VD3添加组:脾脏脾小体数目明显减少,并逐渐退化消失;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粒细胞增殖,造血组织分布区域明显减小;肝脏局部细胞破裂溶解。(4)日粮VD3水平可显着影响黄鳝外周淋巴器官(组织)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VD3对脾脏、后肠和头肾3种组织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适宜VD3水平(1000IU/kg)促进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有利于3种组织生长和发育;VD3缺乏和VD3过高,都会使细胞增殖受阻,凋亡发生率高。VD3对肝胰脏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添加水平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同时高水平VD3诱导细胞凋亡(5)适宜VD3添加水平促进黄鳝RBC生成和HGB的合成,以及HCT、MCHC升高,PLT数目增多;并能显着提高黄鳝SOD、GSH-Px、CAT、AKP、ACP酶活力和血清总Pr含量。(6)日粮适宜的VD3水平(500-2000IU/Kg)可提高黄鳝IgM表达水平,CD4/CD8比值、血清溶菌酶含量,白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总数,增强黄鳝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7)日粮适宜VD3添加水平能提高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黄鳝存活率,减轻各组织器官病变程度,对黄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8)VD3添加水平为500IU/Kg时,黄鳝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转化率、饲料系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 VD3水平为4000IU/Kg时,其生长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VD3添加水平在一定范围内能明显提高黄鳝前肠和肝胰脏的消化酶活力。本研究结果表明,日粮适宜维生素D3水平可通过促进黄鳝肝胰脏、脾脏、头肾、后肠(?)(?)HC-Ⅱ-B基因和抗菌肽hepcidin基因表达,影响外周淋巴器官组织学变化和降低细胞凋亡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力,增强黄鳝免疫功能及改善其生产性能。

杨双英[5]2007年在《尖吻与钝吻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酶是消化腺和消化器官分泌的起消化食物作用的酶类。研究消化酶的种类、分布和活性对了解鱼类消化生理、食性和生物学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直接服务于水产养殖业中的投饲管理和饲料配制。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细鳞鱼在我国的分布区域日益缩小,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有濒临灭绝的危险。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一些单位开展了细鳞鱼的人工驯化,以人工饲料取代活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测定了乌苏里江和牡丹江野生尖吻与钝吻种群、牡丹江野生种群的幼鱼和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细鳞鱼的胃、食道、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分布与活性。结果如下:消化酶在消化器官中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胃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很高;幽门盲囊中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弱;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较高,蛋白酶活力较弱。这说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在胃中,胃、肠道、幽门盲囊和食道均是碳水化合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脂肪的消化吸收主要集中在肠道和胃中。消化酶活性在不同种群,以及同一个体不同组织和肠道之间的差异不同。不同种群成鱼之间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均不显着(P>0.05);牡丹江种群幼鱼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牡丹江种群的成鱼(P<0.05),说明幼鱼的消化能力远远高于成鱼;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食道中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乌苏里江种群成鱼脂肪酶活性(P<0.05);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的胃、幽门盲囊、食道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高于乌苏里江尖吻种群(P<0.05),这可能是自繁群体长期适应人工饲料的结果。在所有种群中,成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顺序均为前肠>后肠>中肠,前肠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中肠(P<0.05);牡丹江野生种群幼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前肠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后肠(P<0.05)。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肠道中前肠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中、后肠(P<0.01),淀粉酶活性顺序为前肠>中肠>后肠;其它种群的淀粉酶活性在肠道中均匀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乌苏里江野生尖吻种群脂肪酶活性顺序为后肠>中肠>前肠,后肠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中、前肠(P<0.05);乌苏里江野生钝吻种群脂肪酶活性顺序为前肠>后肠>中肠,前肠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中肠(P<0.01);牡丹江野生尖吻、钝吻种群及幼鱼和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脂肪酶活性在肠道中均匀分布,差异均不显着(P>0.05)。乌苏里江野生钝吻种群和自繁F1代种群、牡丹江野生尖吻、钝吻种群和幼鱼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均为幽门盲囊>食道>胃>肠道,幽门盲囊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肠道(P<0.05);乌苏里江野生尖吻种群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为胃>幽门盲囊>食道>肠道,胃和幽门盲囊中的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食道和肠道(P<0.05)。乌苏里江野生尖吻种群消化器官中的淀粉酶活性顺序为胃>肠道>食道>幽门盲囊,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肠道、食道(P<0.05)和幽门盲囊(P<0.01);乌苏里江野生钝吻、牡丹江野生尖吻种群及幼鱼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它们淀粉酶活性顺序均为胃>肠道>食道>幽门盲囊;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消化器官中的淀粉酶活性顺序为胃>幽门盲囊>肠道>食道。乌苏里江野生尖吻和钝吻种群、牡丹江钝吻种群、乌苏里江种群自繁F1代的各消化器官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均不显着。所有种群的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2.6,肠蛋白酶最适pH值为10.2~10.4。研究结果表明:四个不同的野生种群之间,无论是尖吻还是钝吻种群之间各种消化酶的活性差异不显着,这说明,吻端的形态差异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到消化道中各种酶的活性;但是成鱼与幼鱼之间,野生种群与自繁人工养殖种群之间部分消化酶的活性差异显着,这说明,幼鱼的消化能力显着高于成鱼;自繁后代(人工养殖)显着高于野生种群,这可能是幼鱼适应高速生长发育和人工养殖群体适应高能量饲料的结果。

白晓慧[6]2007年在《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分布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应用生物化学方法对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分布、酶促反应动力学、消化酶的性质及肠道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黑尾近红鲌对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及消化的机理,为黑尾近红鲌的人工养殖及人工饵料的研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消化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及肠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3种消化酶的活性并对3种消化酶的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蛋白酶(PRO)由11个基因位点编码,为单体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差异显着(p<0.05);淀粉酶(a-AMY)由5个基因位点编码,为单体酶,活性大小为肝胰脏>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肠道(p<0.05),肠道各段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肝胰脏及肠道各段淀粉酶/蛋白酶(A/P)比值均小于1,显示肉食性鱼类特征;检测黑尾近红鲌消化道中存在2种脂肪酶,即甘油酯酶(TG)和羧酸酯酶(EST)。甘油酯酶活性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和中肠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但明显高于前肠(p<0.05)和肝胰脏(p<0.0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到的羧酸酯酶由4个基因位点编码,有单体和二聚体2种表型,肠道中EST同工酶条带的数目及活性均高于肝胰脏。2.在不同pH梯度下,测定了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pH5.5~9.5范围内,黑尾近红鲌肝胰脏中存在酸性和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最适为pH5.5~6.0,2种碱性蛋白酶最适pH分别为7.5和8.5,但活性较pH5.5~6.0时低;在pH6.5~10.0范围内,黑尾近红鲌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随pH变化的趋势相同且最适pH范围相似,最适pH分别为9.0~10.0、9.0~9.5和9.0~10.0,表明肠道各部位的蛋白酶种类相似。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和肠道淀粉酶的最适pH有很大差异,在pH6.0~10.6范围内,肝胰脏淀粉酶最适pH为9.0~10.0;在pH6.0~8.5范围内,检测到黑尾近红鲌肠道中存在3种不同性质的淀粉酶,最适pH分别为pH6.0、7.5和8.5,以pH7.5时的酶活性最高。在pH5.0~8.0范围内,黑尾近红鲌肝胰脏中含有两种甘油酯酶,最适pH分别为6.0和7.5;而前肠、中肠和后肠脂肪酶的最适pH均为7.0。3.在25~60℃范围内,测定了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最适温度分别为45~60℃、30~45℃、40~45℃和40~50℃;淀粉酶最适温度均为35~40℃;肝胰脏脂肪酶最适温度为35℃,前肠、中肠和后肠脂肪酶均为40℃。总体来看,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最适温度范围较广,对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4.采用化学修饰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研究了苯甲磺酰氟(PMSF)、乙二胺四乙酸(EDTA)、5,5-二硫代(2-硝基苯甲酸)(DTNB)、N-溴代琥珀酸亚胺(NBS)和巯基乙醇(2-ME)5种修饰剂对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羧酸酯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蛋白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二硫键结构也是酶活力所必需,肝胰脏蛋白酶和肠道中的某些蛋白酶活性中心还含有金属离子;黑尾近红鲌肠道淀粉酶活性中心含有金属离子,但肝胰脏淀粉酶活性中心无金属离子的存在,丝氨酸残基、巯基、色氨酸残基和二硫键都不是淀粉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黑尾近红鲌肝胰脏及肠道羧酸酯酶活性中心含有丝氨酸残基和二硫键,而巯基、色氨酸残基和金属离子不是酯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5.采用SDS-PAGE法检测了黑尾近红鲌肠道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的消化能力。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肠道蛋白酶对大豆蛋白和胶原蛋白有很强的消化能力,而不能消化牛血清蛋白和牛血红蛋白,可考虑用胶原蛋白粉、豆粕(饼)和大豆蛋白粉作为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部分鱼粉,以降低养殖成本。

张俊智, 吕富, 郇志利, 刘庄鹏, 胡毅[7]2015年在《膨化豆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初始体重(19.55±0.15)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用膨化豆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含55%鱼粉)中0、12%、24%、36%和48%的鱼粉,配制膨化豆粕含量分别为0(对照)、9.3%、18.6%、28.0%和37.2%的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研究其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持续9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黄鳝100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膨化豆粕含量大于18.6%时,黄鳝的增重率,机体粗脂肪含量,血清葡萄糖含量,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及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显着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当膨化豆粕含量达到37.2%时,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升高(P<0.05)。随着饲料中膨化豆粕含量的升高,肠道胰蛋白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以膨化豆粕替代鱼粉,黄鳝配合饲料中膨化豆粕的含量以不超过18.6%为宜。

杨代勤, 严安生, 陈芳, 阮国良, 方长琰[8]2003年在《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行了黄鳝喜食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蚯蚓、鲢肌肉和配合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鳝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蚯蚓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而以摄食配合饲料的蛋白酶活性增加最小;(2)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则以摄食鲢肌肉组的增加幅度最大,以摄食蚯蚓组次之,摄取配合饲料组的增加幅度最小;(3)淀粉酶的活性以摄取配合饲料的黄鳝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增加幅度最小的为摄取蚯蚓组个体;(4)脂肪酶的活性变化以摄取鲢肌肉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蚯蚓的,摄食配合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小。这表明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这可能与不同饲料的营养组成、性质有关,食物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会刺激黄鳝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消化酶,以便更好地消化所摄取的食物。

陈精本[9]2016年在《高温胁迫对黄鳝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初始体重12.3±1.2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对象,以25℃为对照组,设置28℃、30℃、32℃为高温胁迫组,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通过控温仪控制水温,整个实验持续4周,共28天。结果显示:高温胁迫对黄鳝肥满度、脏体比无显着影响(P>0.05),而肝体比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且32℃处理组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高温胁迫对黄鳝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着,而蛋白酶活力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30℃和32℃处理组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水温高于32℃时,应减少黄鳝饵料的投喂。

钟杰, 游海辉, 周秋白, 郭枫, 张俊[10]2016年在《饲料中添加蚯蚓对黄鳝生长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蚯蚓对黄鳝生长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分别用添加0%(对照组)、25%、50%、75%、100%鲜蚯蚓的饲料饲喂黄鳝61 d。结果表明:添加25%蚯蚓的饲料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显着;添加50%蚯蚓组肥满度最佳与对照组差异显着;胃蛋白酶活性随蚯蚓添加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肠道中胰蛋白酶活性随蚯蚓添加有一直升高的趋势。胰脂肪酶呈现随蚯蚓添加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淀粉酶活性,胃、肠中总体上均较低,且胃中淀粉酶活性低于肠中淀粉酶活性,添加25%~50%蚯蚓能显着提高胃、肠中淀粉酶活力。结论:添加适量蚯蚓可促进黄鳝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消化,提高黄鳝的生长性能,结合黄鳝生长性能回归分析结果和消化酶活性变化情况,黄鳝饲料中蚯蚓适宜添加量为35%~40%。

参考文献:

[1]. 黄鳝营养需要与消化酶的研究[D]. 杨代勤. 华中农业大学. 2002

[2]. 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幼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D]. 王立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3]. 蚕蛹在黄鳝饲料中替代鱼粉的应用研究[D]. 刘丹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4]. 日粮维生素D_3水平对黄鳝免疫调控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黎德兵.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5]. 尖吻与钝吻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D]. 杨双英.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6]. 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分布及其性质研究[D]. 白晓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7]. 膨化豆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黄鳝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张俊智, 吕富, 郇志利, 刘庄鹏, 胡毅.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8]. 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 杨代勤, 严安生, 陈芳, 阮国良, 方长琰. 水产学报. 2003

[9]. 高温胁迫对黄鳝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 陈精本. 江西水产科技. 2016

[10]. 饲料中添加蚯蚓对黄鳝生长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J]. 钟杰, 游海辉, 周秋白, 郭枫, 张俊.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

标签:;  ;  ;  ;  ;  

黄鳝营养需要与消化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