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_操作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指标体系论文,风险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操作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财务制度上的疏漏、越权交易、支票欺诈、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所导致的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3)把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信息科技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这个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与名誉风险”。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具体的方法可包括评估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损失事件的报告和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测、新产品和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审查以及操作风险的报告。

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明显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的日常营运,在诸多诱因中人为因素居于直接的、重要的地位;②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不同。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一般原则是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但商业银行无法保证因承担操作风险而获得收益,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操作风险损失与收益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③操作风险具有多样性。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不同,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和交易对手方,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波动,而操作风险可能出现在商业银行的各条产品线上和整个营运过程中。

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操作风险预警系统是指能够对操作风险的发生提前发出警报的经济金融指标系统。在操作风险不断聚集时系统内的相关指标会显示出与正常状态下不同的异常情况。因此,可以通过监测指标出现的异常变化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为使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高效、灵敏,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指标的科学性,所选指标值的变化能客观地反映和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它包括指标的动态性、独立性或不相关性、前瞻性以及可比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指标的动态性要求系统能够连续不断地监控指标的变动,通过指标数值的变化趋势能直接判断操作风险的变化情况;指标的独立性或不相关性,要求选择指标时,要尽可能保证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而互不关联,尽量将有关联的指标合并,以避免预警结果的失真;指标的前瞻性,随着银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种类将不断推出,操作风险预警指标要具备前瞻性,以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指标的可比性,指标可以计量为次数、百分比或比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比较价值,在业务线和机构间可比;二是指标的易操作性,指标设计要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不可似是而非、含糊不清,并可以从日常数据中取得;三是指标的可度量性,要求每一项指标均可计量,能用准确的数值表示其状态的差异。

2.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图1)由指标体系、指标规则、数据处理和预警结果四部分组成。

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用于提示银行管理层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预警指标值的变化先于实际风险的出现,这些指标值的变化对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预先警示和提示功能,可用以分析未来风险水平及其对今后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当预警指标值达到或突破某一界限时,相关部门就需要对该指标所涉及的操作范围、人员及操作程序实施预警管理,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风险缓释措施,以使指标值恢复到原控制水平内,最终消除风险源。

操作风险的预警识别应基于商业银行各阶段的操作特点,探究操作风险的成因和风险特征,之后进行归类。对商业银行八大业务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各业务系统的操作程序、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风险预兆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操作风险预警指标设计需要按照风险事件分类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类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是分析操作风险事件的类型,第二条是分析不同业务系统所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及所属类型,并细分至产品或服务。在每条主线下,根据分析的内容,分层次、分步骤地逐步深入,最终确定形成操作风险预警指标。

3.按操作风险事件类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1)操作风险事件分类

巴塞尔委员会通过进行操作风险事件的调查,按照引起操作风险事件的原因种类,将操作风险归纳为七类,即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物资产损害、业务中断及系统失灵以及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这七类风险分别由不同的行为而诱发,据此,进一步细分,列出各类操作风险的诱因,增设为次级分类,形成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表(表1)。该表是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操作风险事件的分类,确定对应的指标,便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图1 操作风险预警系统

表1 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表

资料来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附录7。

(2)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将上述诱发各类操作风险的行为转换为描述这些行为发生水平或程度的可计量指标,规定每一种指标值的预警范围,观测它们的绝对值及变动趋势,对于超过正常范围以及变化趋势异常的指标进行预警,并查找诱发指标异常变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源头上化解风险。

操作风险事件类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观察:一是以指标当前时期的绝对值表示的静态指标。指标的绝对值表示目前风险的存在与否以及风险的大小,它对目前风险的大小给以直接警示;二是以指标的相对变化趋势表示的相对指标。指标的相对变化值表示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增长或减小的趋势,是早期预警的重要依据,管理部门往往依据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判断风险是否可能发生,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和采取措施的力度,从而及时采取缓释行动以防止重大操作损失或危机事件的发生。

下面,以内部欺诈为例说明相应预警指标的建立方法。

内部欺诈是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类型,其产生的根源和实施过程均为内部人员,为了分解内部欺诈的行为类型,需对其产生的主要途径进行分类,根据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特点、产生内部欺诈途径原因的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归纳,可将其分为五个主要方面(图2)。

图2 内部欺诈产生的主要途径示意图

表2 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A.违反授权规定,包括超授权或无授权,并能因此导致经济损失的行为。它有可能是进行欺诈行为的前兆或实施欺诈图谋的主要步骤;

B.贿赂行为一般是行贿者实现其目的的主要手段。为了达到经济或非经济的目的,贿赂的对象不仅包括主管领导,甚至还包括对实现其预谋有控制或操作职责的相关人员。而对后一种人员的贿赂行为往往会与行贿者共同组成共谋团伙,行动隐蔽,引发内部欺诈的风险更大;

C.内部员工利用其工作的便利以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是产生挪用客户资产实现个人经济目的行为的条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增值的不平衡性和个别员工急于致富的心理,以及内部考核的压力,驱使内部员工铤而走险,私自挪用客户资产。这是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产生操作风险损失最主要的也是损失规模较大的一种途径;

D.员工偷盗银行内部资产,特别是货币资产的行为是直接利用工作便利和内部监督缺失而实现个人致富目的的又一途径。主要发生在金库保管员、押运员、柜员等直接接触货币资产的岗位。这类行为的实施者大都有不良嗜好,不具备职业准入资格,问题可追溯至录用阶段,大都在监督措施缺失的岗位;

E.商业银行的大额资金交易是受到严格法律限制的,正当的大额资金交易需经过规范的交易程序。内部犯罪集团为达到洗钱的目的,往往采用不规范的交易方式,其实施大都需要与相关岗位人员勾结。

还有其他一些产生内部欺诈的途径,但最主要的是以上五点。它们具有三个典型特征:①内部监督缺失;②内部人员非业务交往过密;③员工不具备职业准入资格。

综上所述,对可能诱发每一类风险的关键行为及描述关键行为的指标分解、归纳,形成相关指标,从而构成依据风险事件类型(操作风险分类树)构建的操作风险指标体系(表2)。

除内部欺诈之外的各种有法操作风险的指标均按上述方法制订,这里不再赘述。

4.按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2年在全球范围89家银行进行了一次关于操作风险问题的调查,被调查的89家银行被要求提供在2001年发生的所有损失金额在1万欧元(含)似上的操作风险事件,经过分析,将操作风险归类至不同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上。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业务条线划分为八大类,并细分为两级损失事件(表3)。

表3 银行八大业务条线

资料来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附录6。

依据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所对应八大业务条线的分类,考虑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特点,本文将其进一步细化至产品或服务流程,将操作风险对应至典型产品/服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及风险事件类型,从而使操作风险预警指标在业务条线维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1)资金拆借业务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为说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本文以交易和销售业务条线下资金拆借业务为例,依据资金拆借业务的特点、流程,寻找关键风险点之所在,提出相应的预警指标和控制措施。

A.交易和销售业务——资金拆借业务操作流程(图3)

资金拆借业务操作流程可分为四步,即业务申请、业务审批、交易执行和后期管理。交易员审核流动性风险敞口,确定需要拆出资金的金额、期限。交易人员经询价后,根据拆出资金意向,填写《拆借资金业务申请表》,按照有关授权、授信规定,报请有权人批准。对拆入资金的金融机构实行统一授信管理,未经统一授信或特殊授权的金融机构,不得向其拆出资金。拆出资金前要对可用授信额度进行确认。根据授权及转授权权限严格执行业务审批程序。

图3 资金拆借业务操作流程

网上交易,交易人员通过外汇交易中心“资金交易系统”签订合同(拆出资金成交单);网下交易,需由交易双方签订书面“资金拆借”合同。

结算人员将交易人员提交的《拆借资金业务申请表》和有权人签字、盖章的合同存档,在拆借交易或签订合同当日必须通过“资金拆借系统”及时、准确登录业务台账。并向会计结算部门提供以上资料用于资金清算及账务核算。

拆借业务到期,结算人员对会计结算部门提供的资金收款凭证进行核对,录入业务台账进行交割处理,同时台账数据上传上级行,并将交割业务台账提交会计结算部门用于资金清算及账务核算。

拆借资金发生逾期时,所在分行必须于逾期发生当日向总行报告拆借对象、逾期金额、逾期原因及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后续处理结果。

根据上述流程及各阶段的操作特点,便可分析该业务的操作风险点所在。

B.交易和销售业务——资金拆借业务流程风险点

资金拆借业务四个操作环节对应主要风险点包括:

①交易员在业务申请环节提供虚假拆放对象资料;

②在交易对手无授信额度或授信额度不足情况下办理资金拆借业务;

③业务最终审批人的单笔授权和限制条件与审批业务内容不符;

④会计人员操作失误,包括入账不及时,入账科目、金额错误;

⑤各期末未计提或未准确计提拆借利息收入,会计部门未与业务部门定期对账;

⑥业务到期,交易对手以拆还拆、借新还旧。

C.交易和销售业务——资金拆借业务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及操作风险预警指标

针对资金拆借业务四个操作环节中的六个主要风险点,应相应采取强制休假、岗位复核、权限控制等措施加以控制,并以交易对手集中程度、越权审批业务频繁程度、账务处理误差率等参数作为预警指标(表4)。

结论

相对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难于量化,也更加难于从预警的角度进行监控。所以,在静态指标之外设置对时间更加敏感和明显的动态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实施有效管理,可以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警级实行分级管理,不同预警级别采用不同管理对策。管理部门可根据各部门报告的相关数据与信息,以及现场调查获取的有关预警指标的状态和水平实行有针对性的质询或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预警指标数据有无异常并确认一定的预警级别。对警情等级很高或较高的,应立即启动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努力将各种风险与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操作风险的复杂性、难以预见性等特点要求银行在日常管理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从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中吸取教训、总结归纳,对现有的预警体系不断进行改进和充实,摸索实施最有效的预警体系。以期在长期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操作风险预警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表4 资金拆借业务操作风险预警指标

标签:;  ;  ;  ;  ;  ;  ;  ;  ;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_操作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